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2922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3 1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侧围总成、后轮罩内板、后地板和车架纵梁总成,所述侧围总成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地板架设在所述车架纵梁总成上,所述后地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车架纵梁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后减振器经后减振器安装板、后轮罩内板传递给加强板的力,可以一部分传递给侧围总成,还可以一部分传递给车架纵梁总成,充分利用车身中力学性能较好的零件(车架纵梁总成和侧围总成),成本低,工艺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侧围总成、后轮罩内板、后地板和车架纵梁总成,所述侧围总成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地板架设在所述车架纵梁总成上,所述后地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车架纵梁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后减振器经后减振器安装板、后轮罩内板传递给加强板的力,可以一部分传递给侧围总成,还可以一部分传递给车架纵梁总成,充分利用车身中力学性能较好的零件(车架纵梁总成和侧围总成),成本低,工艺简单,占用空间较小。【专利说明】 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车型中,如果将后减振器安装的后轮罩内板上,一般有以下2种结构:A、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在后轮罩内板2顶上增加一个具有腔体的加强板1,后轮罩内板2与后地板3连接,加强板I上设有后减振器安装座11,并贴在侧围上,可以有效的将后减振器上的力传递至侧围,其缺点是:(1)力的传递性差,车架不能分担后减振器传递的力,均由侧围来承担,造成侧围的成本增加;(2)加强板I的腔体占用了车内空间,压缩了后排乘客的乘坐空间,甚至影响到座椅的布置。B、如图2所示的另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在后轮罩内板2底下增加一块加强板51,加强板51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座52,贴着后轮罩内板2和后减振器安装座52,安装在后减振器安装座52上,后轮罩内板2与后地板3连接,加强板51从侧围内板一直延伸至车架纵梁总成4,并在车架纵梁总成4上增加一块连接板53用于焊接,其缺点是:(I)零件多,成本高;(2)焊接工艺复杂,制造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侧围总成、后轮罩内板、后地板和车架纵梁总成,所述侧围总成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地板架设在所述车架纵梁总成上,所述后地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车架纵梁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后地板的连接处设有缺口,所述加强板穿过所述缺口与所述车架纵梁总成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板穿过所述缺口与所述车架纵梁总成直接焊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和后减振器安装板上均设有相重合的加强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减振器安装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设有第一腔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设有第二腔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形状相似。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轮罩内板设有弧形腔体,所述弧形腔体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所述后减振器安装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弧形腔体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后减振器经后减振器安装板、后轮罩内板传递给加强板的力,可以一部分传递给侧围总成,还可以一部分传递给车架纵梁总成,充分利用车身中力学性能较好的零件(车架纵梁总成和侧围总成),成本低,工艺简单,占用空间较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3至图5中的附图标号为:后轮罩内板2 ;后地板3 ;车架纵梁总成4 ;加强板6 ;侧围总成7 ;后减振器安装板8 ;加强筋9 ;第一腔体101 ;第二腔体102 ;加强板与车架纵梁总成的连接处30。如图3至图5所示,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侧围总成7、后轮罩内板2、后地板3和车架纵梁总成4,所述侧围总成7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连接,所述后地板3架设在所述车架纵梁4总成上,所述后地板3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连接,所述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外侧,所述加强板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7、车架纵梁总成4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板8。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后轮罩内板2与所述后地板3的连接处设有缺口,所述加强板6穿过所述缺口与所述车架纵梁总成4连接,所述加强板6穿过所述缺口与所述车架纵梁总成4优选为直接焊接,避免了车架纵梁总成4、后地板3、后轮罩内板2和加强板6四层焊接,并可以将加强板6与车架纵梁总成4直接焊接,保证了焊接强度和质量。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后轮罩内板2、加强板6和后减振器安装板8上均设有相重合的加强筋9,以提高强度。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后减振器安装板8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之间设有第一腔体 101。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加强板6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之间设有第二腔体102。如图3至图5所示,通过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形成二个局部腔体,可以有效的加强该区域的强度,并将后减振器上的力传递至侧围总成7和车架纵梁总成4,以实现均匀受力。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加强板6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形状相似,即所述加强板6紧贴所述后轮罩内板2。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后轮罩内板2设有弧形腔体,所述弧形腔体位于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内侧,所述后减振器安装板8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的弧形腔体连接。如图3至图5所示,加强板6与车架纵梁总成4的连接处30可将加强板6的力传递到车架纵梁总成4上。如图3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后减振器经后减振器安装板8、后轮罩内板2传递给加强板6的力,可以一部分传递给侧围总成7,还可以一部分传递给车架纵梁总成4,充分利用车身中力学性能较好的零件(车架纵梁总成4和侧围总成6),成本低,装配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如图3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可满足后减振器安装的强度要求,同时还达到了增大车内空间、优化制造工艺、降低整车成本的目的,加强板6从车架纵梁总成4延伸至侧围总成7,可以有效的将后减振器上的力传递至车架纵梁总成4和侧围总成7 ;后轮罩内板2、加强板6、后减振器安装板上的加强筋形成腔体式结构,可有效的将后减振器上的力传递至侧围总成7 ;同时,加强板6的下方延伸至车架纵梁总成4,与车架纵梁总成4焊接,让后减振器上的一部分力由车架纵梁总成4承担,可降低侧围总成7的负担,使得侧围总成7不需要做很强的加强结构,降低了整车成本,同时,后减振器上的力由侧围总成7和车架纵梁总成4共同承担,优化了力的传递路径;只占据了很小的车内空间,这便使第三排座椅的H点可适当往下降,增加了人员的头部空间,第三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得到提升;并没有很突兀的零件结构,所以零件的冲压工艺得到改善;同时,通过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侧围总成、后轮罩内板、后地板和车架纵梁总成,所述侧围总成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地板架设在所述车架纵梁总成上,所述后地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车架纵梁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直腾谢贵山朱灯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