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技术

技术编号:4132770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身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车身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构件组中的构件设计为共用件和系列件;所述共用件的形状和尺寸固定不变,并且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同组共用件的内向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横截面的尺寸固定不变;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组外构件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或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所述系列件的整体或整体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系列件的整体或内向连接部的长度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相应的,车身包括共用件与系列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适应不同车型的需要,又能提高零件共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缩短了新车型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身架构开发,具体涉及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


技术介绍

1、现有车辆开发的平台过度追求零件最大化共用,这与质量控制复杂化、产品个性化产生矛盾,不能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而且,各平台不是同时开发,某些零件考虑共用的要素不够完全,导致零件跨平台共用率不高,进而导致制造系统也不能实现跨平台共用,不能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车身设计方法。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身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将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构件组中的构件设计为共用件和系列件;

4、所述共用件的形状和尺寸固定不变,并且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同组共用件的内向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横截面的尺寸固定不变;

5、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组外构件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或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所述系列件的整体形状或整体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

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包括:

7、构件组,每个构件组中包括共用件和系列件;

8、所述系列件具有用于连接组内共用件的内向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组外构件的外向连接部;

9、对于不同车型中的同种构件组,共用件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系列件的内向连接部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同,且系列件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或尺寸不相同;

10、或者,对于不同车型中的同种构件组,共用件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系列件的内向连接部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同,且系列件的整体形状和\或整体尺寸不相同。

11、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包括前悬构件组,所述前悬构件组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和吸能盒;

12、所述吸能盒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纵梁连接;

13、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前纵梁为所述共用件;

14、所述吸能盒为所述系列件;沿从前防撞梁至前纵梁的方向,所述吸能盒是等截面体;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吸能盒沿从前防撞梁至前纵梁的方向的长度不同。

15、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包括轴距构件组,所述轴距构件组包括前地板总成和前地板连接板;

16、所述前地板总成为所述共用件;

17、所述前地板连接板为所述系列件,所述前地板连接板的前端具有平直的延伸边,所述延伸边作为与所述前地板总成连接的内向连接部,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延伸边沿从前地板至前地板连接板的方向的长度不同。

18、进一步的,所述轴距构件组还包括作为所述共用件的延伸件,所述延伸件设置在所述前地板连接板两端,所述前地板连接板通过所述延伸件连接门槛内板。

19、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包括后悬构件组,所述后悬构件组包括后大梁延伸板、后防撞梁总成和后大梁;

20、所述后大梁延伸板一端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大梁连接;

21、所述后大梁延伸板和所述后防撞梁总成为共用件;

22、所述后大梁为所述系列件,所述后大梁的后端体作为连接所述后大梁延伸板的内向连接部,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后端体沿从后大梁至后大梁延伸板的方向的长度不同。

23、进一步的,所述后大梁的后端体为等截面体,并且所述后端体的横截面为u型截面,并且u型截面的开口端的两侧壁均带有翻边,翻边水平向外翻折。

24、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包括车宽构件组,所述车宽构件组包括前地板和门槛内板;

25、所述前地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门槛内板;

26、所述前地板为所述共用件;

27、所述门槛内板为所述系列件,所述门槛内板包括立面与翻边,所述立面与翻边之间通过平台面连接,所述立面和所述翻边均相对于所述平台面形成夹角,所述立面作为连接前地板的翻边的内向连接部,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平台面沿立面至翻边的方向的宽度尺寸不同。

28、进一步的,所述门槛内板的立面与所述前地板的翻边均设有相对于竖直方向并朝向门槛内板的翻边方向倾斜的角度。

29、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为车高构件组,所述车高构件组包括前地板和前围板;

30、所述前地板为所述共用件;

31、所述前围板为所述系列件,所述前围板下端的水平翻边作为连接前地板的前端的内向连接部;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前围板沿从前围板上端至水平翻边方向的高度尺寸不相同。

32、进一步的,所述前围板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水平翻边形成于所述下板下端,所述下板为系列件,所述上板为共用件;所述下板的厚度大于所述上板的厚度。

33、进一步的,所述车高构件组还包括前后地板连接板与后地板;

34、所述后地板为所述共用件;

35、所述前后地板连接板为所述系列件,所述前后地板连接板一端的水平翻边作为与所述前地板连接的前搭接边,所述前后地板连接板另一端的水平翻边作为与所述后地板连接的后搭接边;

36、所述前后地板连接板的前搭接边的形状和尺寸与前地板的后搭接边的形状和尺寸一致;所述前后地板连接板的后搭接边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后地板的形状和尺寸一致;

37、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前后地板连接板从沿后搭接边至前搭接边方向的高度尺寸不相同。

38、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包括动力兼容构件组,所述动力兼容构件组包括下纵梁主体,所述下纵梁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下纵梁连接板和下纵梁延伸板,所述下纵梁主体一侧连接门槛连接板;

39、所述下纵梁主体为共用件;

40、所述下纵梁连接板、所述下纵梁延伸板和所述门槛连接板均为系列件;

41、在不同车型中,所述下纵梁连接板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沿从所述下纵梁主体至前纵梁总成方向的长度尺寸不同,所述纵梁延伸板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沿从所述下纵梁主体至后大梁总成方向的长度尺寸不同,所述门槛连接板沿从下纵梁至门槛内板方向的长度尺寸不同。

42、进一步的,所述构件组包括驱动兼容构件组,所述驱动兼容构件组包括后地板前段板和后地板后段板;

43、所述后地板前段板为共用件;

44、所述后地板后段板为系列件,在不同车型中,所述后地板后段的整体结构不同。

45、进一步的,在四驱车型和后驱车型中,在所述后地板前段板上安装有后驱车专用的后地板后段板,所述后驱车专用的后地板后段板上具有驱动电机的让位结构;

46、在后地板前段板上安装有前驱车共用的后地板后段板,并在所述前驱车共用的后地板后段板上设置hev后舱电池包安装支架。

4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48、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构件划分为共用件与系列件,既能通过系列件来适应不同车型的需要,又能通过共用件来提高零件共用率,减少构件种类与构件成型模具的种类,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缩短了新车型开发周期。

49、2、本专利技术通过不同的构件组实现了前悬、轴距、后悬、车宽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前悬构件组,所述前悬构件组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和吸能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轴距构件组,所述轴距构件组包括前地板总成和前地板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距构件组还包括作为所述共用件的延伸件,所述延伸件设置在所述前地板连接板两端,所述前地板连接板通过所述延伸件连接门槛内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后悬构件组,所述后悬构件组包括后大梁延伸板、后防撞梁总成和后大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梁的后端体为等截面体,并且所述后端体的横截面为U型截面,并且U型截面的开口端的两侧壁均带有翻边,翻边水平向外翻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车宽构件组,所述车宽构件组包括前地板和门槛内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内板的立面与所述前地板的翻边均设有相对于竖直方向并朝向门槛内板的翻边方向倾斜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为车高构件组,所述车高构件组包括前地板和前围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水平翻边形成于所述下板下端,所述下板为系列件,所述上板为共用件;所述下板的厚度大于所述上板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高构件组还包括前后地板连接板与后地板;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动力兼容构件组,所述动力兼容构件组包括下纵梁主体,所述下纵梁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下纵梁连接板和下纵梁延伸板,所述下纵梁主体一侧连接门槛连接板;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驱动兼容构件组,所述驱动兼容构件组包括后地板前段板和后地板后段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在四驱车型和后驱车型中,在所述后地板前段板上安装有后驱车专用的后地板后段板,所述后驱车专用的后地板后段板上具有驱动电机的让位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前悬构件组,所述前悬构件组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和吸能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轴距构件组,所述轴距构件组包括前地板总成和前地板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距构件组还包括作为所述共用件的延伸件,所述延伸件设置在所述前地板连接板两端,所述前地板连接板通过所述延伸件连接门槛内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后悬构件组,所述后悬构件组包括后大梁延伸板、后防撞梁总成和后大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梁的后端体为等截面体,并且所述后端体的横截面为u型截面,并且u型截面的开口端的两侧壁均带有翻边,翻边水平向外翻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组包括车宽构件组,所述车宽构件组包括前地板和门槛内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兵谢贵山朱灯宏侯明亮覃鹏飞刘烨唐春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