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4951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31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车辆的下部的重量的增加的同时降低从悬架构件传递至前纵梁的振动。在本公开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轨(36)、并且不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配置于车宽方向一侧的侧轨(3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配置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侧轨(3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部分的悬架构件(18),被支承于左右一对前纵梁(12)上。此外,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侧轨(3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支承部件下部(28)通过支撑件(20)而被连接,并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的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支承部件下部(28)通过支撑件(20)而被连接。

Vehicle sub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ubstructure of a vehicle. It can reduce the vibration of the vehicle passing from the suspension member to the front rail while suppressing the increase in the weight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vehicle. In the lower part of vehicle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is in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is arranged apart from and extending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round a pair of side rails (36), and does not have in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side rail (36) at the end of the vehicle front side rail the side of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and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36) at the end of the vehicle front side of the connection part of the suspension member (18), was supported by a pair of left and right front rail (12). In addition, the configu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width side side rail (36)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supporting member in front of the vehicle radiator side (28) via a support member (20) is connected,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radiator, and supporting parts in front of the vehicle side rail configuration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28) through a support member (20) being connec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3-25616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的车辆下部结构,所述车辆前部的车辆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纵梁,其在车辆前部的车宽方向两侧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悬架构件,其经由悬架构件支承部而被支承在左右一对前纵梁上。此外,悬架构件通过具有下述部件而形成为矩形框状,即,具有在车宽方向以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左右一对纵梁(侧轨);在车宽方向上对左右一对纵梁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横梁(前侧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对左右一对纵梁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横梁。在具有于车宽方向上对左右一对纵梁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前侧横梁的结构中,能够对左右一对纵梁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扭曲或振动进行抑制。由此,能够降低从悬架构件向前纵梁传递的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具有上述前侧横梁的结构,从降低从悬架构件被传递至前纵梁的振动的观点出发为有用的结构,但是,从抑制车辆的下部的重量的增加的观点出发还具有改善的余地。本公开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抑制车辆的下部的重量增加的同时降低从悬架构件传递至前纵梁的振动的车辆下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办法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纵梁,其在车辆前部处以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其构成对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热交换器进行支承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件的车辆下侧的部位,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悬架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的车辆下侧,且被支承于该左右一对前纵梁上,所述悬架构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轨,并且所述悬架构件不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配置于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配置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部分;左右一对连结部,其分别对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以及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进行连接。根据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左右一对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并未在车宽方向上被连接的悬架构件,被支承在前纵梁上。在该悬架构件的结构中,左右一对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易于扭曲或者振动。因此,难以降低从悬架构件传递至前纵梁的振动。然而,在本专利技术中,构成悬架构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构成对热交换器进行支承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经由左右一对连结部而被连接在一起。即,左右一对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经由左右一对连结部以及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而在车宽方向上被连接在一起。由此,能够在抑制悬架构件的重量增加的同时,抑制构成悬架构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扭曲或振动。其结果为,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抑制车辆的下部的重量的增加的同时降低从悬架构件传递至前纵梁的振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配置于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被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前纵梁上,并且,配置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被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前纵梁上,在所述左右一对连结部中,被固定在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的部位与被固定在所述侧轨上的部位之间的部位在车辆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后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根据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在左右一对连结部中被固定于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的部位与被固定在侧轨上的部位之间的部位(以下,将该部位称作“中间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而倾斜。由此,与连结部的中间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有效地抑制构成悬架构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方向的扭曲。此外,在左右一对连结部的中间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倾斜的结构中,在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外力被输入至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时,能够在该连结部上产生绕连结部中的被固定在侧轨上的部位的旋转力。由此,在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外力被输入至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时,能够使连结部以绕固定在侧轨上的部位的方式倾斜转动(转动),或者使连结部的中间部易于发生弯曲变形。其结果为,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发生前面碰撞等时,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车辆下侧的部位向车辆后方侧后退。第三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卡止的热交换器卡止部,所述左右一对连结部被固定在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中的与所述热交换器卡止部邻接的部位处。根据第三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当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外力被输入至热交换器上时,该外力从热交换器被传递至设置在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的热交换器卡止部处。在此,在本公开中,左右一对连结部被固定在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中的与热交换器卡止部邻接的部位处。由此,在上述外力被传递至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的热交换器卡止部中时,能够使连结部以绕固定在侧轨上的部位的方式迅速地倾斜转动(转动),或者易于使连结部的中间部迅速地发生弯曲变形。其结果为,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发生前面碰撞等时,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车辆下侧的部位向车辆后方侧迅速地后退。第四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所述左右一对连结部中,在被固定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上的部位与被固定于所述侧轨上的部位之间的部位处,形成有脆弱部。根第四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在左右一对连结部的中间部处形成有脆弱部。因此,当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外力被输入至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时,连结部将以脆弱部或其外周边缘部为起点而变得易于发生变形。由此,在本公开中,在发生前面碰撞等时,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车辆下侧的部位向车辆后方侧迅速地后退。专利技术效果本公开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在抑制车辆的下部的重量的增加的同时降低从悬架构件被传递至前纵梁的振动。附图说明图1为从车辆斜下侧观察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图2为从车辆下侧观察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仰视图。图3为从发动机室侧观察构成悬架构件的一部分的右侧的侧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4为放大表示对悬架构件的侧轨与散热器支承部件下部进行连接的支撑件的放大立体图。图5为沿图4所示的5-5线而剖开的支撑件的剖面的剖视图。图6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支撑件被固定在悬架构件的侧轨以及散热器支承部件下部上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7为从车辆斜下侧观察对比例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的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宽方向的外侧方向。此外,以下,在简单地表示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若没有特别地补充说明,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在图1至图3中,图示了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身的前部10。另外,图1至图3所示的车身的前部10的状态为,安装翼子板或保险杠罩等之前的状态。如图1所示,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纵梁,其在车辆前部处以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其构成对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热交换器进行支承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件的车辆下侧的部位,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悬架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的车辆下侧,且被支承于该左右一对前纵梁上,所述悬架构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轨,并且所述悬架构件不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配置于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配置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部分;左右一对连结部,其分别对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以及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进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31 JP 2015-152461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纵梁,其在车辆前部处以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其构成对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热交换器进行支承的热交换器支承部件的车辆下侧的部位,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悬架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的车辆下侧,且被支承于该左右一对前纵梁上,所述悬架构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轨,并且所述悬架构件不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配置于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配置于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进行连接的部分;左右一对连结部,其分别对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以及配置在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侧轨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承部件下部进行连接。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直树岩本泰典山内淳一村井庸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