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二延伸单元、二避震件及至少二螺栓螺帽组,该座管连接单元具有二支段,该二支段各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各第一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穿置孔,该二延伸单元各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其中一第一对接部,各第二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穿置孔,该二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分别夹设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各避震件具有至少一第三穿置孔,该螺栓螺帽组分别设于其中一组第一、第二及第三穿置孔而将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藉以兼顾自行车的轻量化与避震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避震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技术介绍
人们骑乘自行车经过颠簸路段时,会感受到明显的震动而有不适感,因此一般会在自行车车架安设避震器以吸收震动,惟这样的避震器通常包括金属弹簧或利用气压或油压来实现避震目的,不仅结构较为复杂,重量也会较重,同时使用者的部分脚踏出力也会被避震器吸收而降低动能传导率,因此对于强调轻量化、适用于高速行驶的公路车而言,现有的避震器并不是合宜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不具避震功能的公路车却也容易增加使用者的疲劳感,因此使用者往往会面临自行车的轻量化/高动能传导率及舒适性能仅能择一的窘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轻量化、良好的动能传导率及避震性能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为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一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二端,该二支段为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第二端并各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各该第一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穿置孔;二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各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其中一第一对接部,各该第二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穿置孔;二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分别夹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各该避震件具有至少一第三穿置孔;以及至少二螺栓螺帽组,分别设于其中一组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及第三穿置孔而将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各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螺帽。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避震件由丁基橡胶、硅胶、热塑性橡胶或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所制成。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栓具有一头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纹段,该身部连接于头部与外螺纹段之间,该身部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而于该身部与该外螺纹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该螺帽具有一第二挡止面用以抵顶于该第一挡止面、及一螺孔由该第二挡止面向内凹设且螺合于该外螺纹段。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帽具有一头部、一身部由该头部延伸而出、及该第二挡止面位于该身部的自由端。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第一穿置孔具有一大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小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第二穿置孔具有一大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小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第二穿置孔具有一大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小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帽的外轮廓呈非圆形。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二第一对接部各具有一向下突出的前挡缘位于第一穿置孔的前方,该二第二对接部各具有一向上突出的后挡缘位于第二穿置孔的后方,该二前挡缘、后挡缘分别抵顶于该二避震件的前、后两端。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二避震件各具有一向下弯曲的前弯折部位于其前端及一向上弯曲的后弯折部位于其后端,该二前挡缘、后挡缘分别抵顶于该二避震件的如弯折部、后弯折部。本技术利用在座管连接单元的第一对接部及延伸单元的第二对接部之间设置一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避震件,提供自行车适度的避震性能,且相对于现有避震器而言,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具有重量较轻且较不会降低动能传导率的优点,因此可以就使用者的多面向需求提供折衷的解决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应用于自行车车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I 座管2后轮轴10座管连接单元11连接段111 第一端112 第二端12 支段13第一对接部14、14a 第一穿置孔141大径段142小径段15前挡缘20延伸单元21轮轴连接端22第二对接部23、23a 第二穿置孔231大径段232小径段24后挡缘30避震件31、31a第三穿置孔32前弯折部33后弯折部40螺栓螺帽组41、41a 螺栓411 头部412 身部413外螺纹段414第一挡止面42、42a 螺帽421 螺孔422第二挡止面423 头部424 身部425自由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I与后轮轴2之间,另请参考图2至图4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10、二延伸单元20、二避震件30及多个螺栓螺帽组40。该座管连接单元10是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所述纤维补强材料可为但不限于碳纤维补强塑胶、玻璃纤维补强塑胶或克维拉(Kevlar)纤维补强塑胶,塑胶可选用热塑性塑胶、热固性塑胶或二者的混合,该座管连接单元10具有一连接段11及二支段12,该连接段11具有一第一端111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1、及一第二端112,该二支段12是一体延伸自连接段11第二端112并各具有一第一对接部13,各该第一对接部13具有二第一穿置孔14。该二延伸单元20同样是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各具有一轮轴连接端21朝自行车的后轮轴延伸、及一第二对接部22对应于其中一第一对接部13,该轮轴连接端21可另外设有后轮轴支承结构而用以支撑后轮轴2,且该后轮轴支承结构的材质并不以纤维补强材料为限,各该第二对接部则具有二第二穿置孔23。该二避震件30是由弹性材质制成,所述弹性材质可为但不限于丁基橡胶(IIR,Isobutylene Isoprene Rubber)、娃胶、热塑性橡胶(TPR)或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且该二避震件30分别夹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13与第二对接部22之间,各避震件30则具有二第三穿置孔31。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穿置孔14、23、31的数量可相互对应,且以至少一个即为足够。该些螺栓螺帽组40是分别设于其中一组第一、第二及第三穿置孔14、23、31而将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13、第二对接部22及避震件30加以连接,且该些螺栓螺帽组40的设置方向概垂直于延伸单元20的延伸方向,各该螺栓螺帽组40包括一螺栓41及一螺帽42,各该螺栓41是依序穿设于第二穿置孔23及第三穿置孔31而与设于第一穿置孔14的螺帽42相螺合。为了避免第一、第二对接部13、22过度夹迫避震件30而导致避震件30提早弹性疲乏或减损其避震效果,可令第一、第二对接部13、22之间保持适当间距,因此本实施例的螺栓41是具有一头部411、一身部412及一外螺纹段413,该身部412是连接于头部411与外螺纹段413之间,该身部412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413而于该身部412与外螺纹段413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414面向螺帽42,该螺帽42则具有一第二挡止面422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414、及一螺孔421由该第二挡止面422向内凹设且螺合于该外螺纹段413,更进一步地说,该螺帽42亦可具有一头部423及一身部424由该头部延伸而出,该挡止面422是位于该身部424的自由端425。藉此,当第一、第二挡止面414、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一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二端,该二支段为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第二端并各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各该第一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穿置孔;二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各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其中一第一对接部,各该第二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穿置孔;二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分别夹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各该避震件具有至少一第三穿置孔;以及至少二螺栓螺帽组,分别设于其中一组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及第三穿置孔而将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各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螺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 一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一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二端,该二支段为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第二端并各具有一第一对接部,各该第一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穿置孔; 二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各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其中一第一对接部,各该第二对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二穿置孔; 二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分别夹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各该避震件具有至少一第三穿置孔;以及 至少二螺栓螺帽组,分别设于其中一组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及第三穿置孔而将相对应的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各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螺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避震件由丁基橡胶、硅胶、热塑性橡胶或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所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栓具有一头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纹段,该身部连接于头部与外螺纹段之间,该身部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而于该身部与该外螺纹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该螺帽具有一第二挡止面用以抵顶于该第一挡止面、及一螺孔由该第二挡止面向内凹设且螺合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国品,
申请(专利权)人:源民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