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03402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包括结构对称、彼此焊接的左支架(1)和右支架(2);所述左支架(1)的后部设置有左衬套安装孔(1a);所述左衬套安装孔(1a)内焊接有左衬套(3);所述右支架(2)的后部设置有右衬套安装孔(2a);所述右衬套安装孔(2a)内焊接有右衬套(4);所述左衬套(3)与所述右衬套(4)正对间隔设置,两衬套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衬套包覆在支架组件上,改善了支架组件的受力性能,并且能更好的承受驾驶员的重量,也使摩托车车身中部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摩托车后减震器的支架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后减震器的上安装支架100为一整体结构,左安装轴套200和右安装轴套300焊接到上安装支架100的后下部,因此左安装轴套和右安装轴套的下半部分是悬空的,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因此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只能承受向上的力,不能承受前后方向的力。另一方面,摩托车的左右后主管焊接在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的侧面,因此难以承受驾驶员的重量,可能导致车架发生“散架”现象。并且,减震器上安装支架与车架前主管具有脱焊的风险。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受力性能好的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受力性能好的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包括结构对称、彼此焊接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的后部设置有左衬套安装孔;所述左衬套安装孔内焊接有左衬套;所述右支架的后部设置有右衬套安装孔;所述右衬套安装孔内焊接有右衬套;所述左衬套与所述右衬套正对间隔设置,两衬套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为更好的承受驾驶员的重量,所述左支架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左后主管的平面,右支架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右后主管的第二平面。为便于左右衬套的设置,并便于后减震器的安装,所述左衬套和右衬套的纵截面均呈“T”形;所述左衬套伸入所述左支架的长度大于所述右衬套伸入所述右支架的长度。为使车身中部承受更大的重量,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均为按长度方向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上部和下部在开口处相对焊接,并在前部构成可包覆车架前主管的第一容腔,后部构成可容纳后减震器上端的第二容腔。为便于安装车架前主管,并减小支架重量,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在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缺口,对焊后在上下方均构成“V”形。本技术中,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摩托车行驶时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衬套包覆在支架组件上,改善了支架组件的受力性能,并且能更好的承受驾驶员的重量,也使摩托车车身中部能承受更大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包括结构对称、彼此焊接的左支架I和右支架2。左支架I的后部设置有左衬套安装孔la,左衬套安装孔Ia内焊接有左衬套3。右支架2的后部设置有右衬套安装孔2a,右衬套安装孔2a内焊接有右衬套4。左衬套3与右衬套4正对间隔设置,两衬套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左衬套3和右衬套4的纵截面均呈“T”形,并且左衬套3伸入左支架I的长度大于右衬套3伸入右支架2的长度。左支架I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左后主管7的第一平面lb,右支架2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右后主管8的第二平面2b。左支架I和右支架2均为按长度方向开口的筒体结构,左支架I和右支架2的上部和下部在开口处相对焊接,并在前部构成可包覆车架前主管6的第一容腔5a,后部构成可容纳后减震器上端的第二容腔5b。左支架I和右支架2在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缺口,对焊后在上下方均构成“V” 形。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工作时,将后减震器12安装到左衬套3和右衬套4上,车架左后主管7焊接到第一平面Ib上,车架后主管8焊接到第二平面2b上,车架左主管9和车架右主管10焊接到支架组件前端的左右两侧,点火控制器安装架11焊接到支架组件的前端上部,车架前主管6包覆在支架组件中。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其特征是包括结构对称、彼此焊接的左支架(I)和右支架(2);所述左支架(I)的后部设置有左衬套安装孔(la);所述左衬套安装孔(Ia)内焊接有左衬套(3);所述右支架(2)的后部设置有右衬套安装孔(2a);所述右衬套安装孔(2a) 内焊接有右衬套(4);所述左衬套(3)与所述右衬套(4)正对间隔设置,两衬套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支架(I)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左后主管(7)的平面(Ib);所示右支架(2)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右后主管(8)的第二平面(2b)。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衬套(3)和右衬套 (4)的纵截面均呈“T”形;所述左衬套(3)伸入所述左支架(I)的长度大于所述右衬套(3) 伸入所述右支架(2)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支架(I) 和右支架(2)均为按长度方向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左支架(I)和右支架(2)的上部和下部在开口处相对焊接,并在前部构成可包覆车架前主管(6)的第一容腔(5a),后部构成可容纳后减震器上端的第二容腔(5b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支架(I)和右支架 (2)在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缺口,对焊后在上下方均构成“V”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包括结构对称、彼此焊接的左支架(1)和右支架(2);所述左支架(1)的后部设置有左衬套安装孔(1a);所述左衬套安装孔(1a)内焊接有左衬套(3);所述右支架(2)的后部设置有右衬套安装孔(2a);所述右衬套安装孔(2a)内焊接有右衬套(4);所述左衬套(3)与所述右衬套(4)正对间隔设置,两衬套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本技术将衬套包覆在支架组件上,改善了支架组件的受力性能,并且能更好的承受驾驶员的重量,也使摩托车车身中部能承受更大的重量。文档编号B62K25/04GK202827952SQ20122052190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专利技术者陈良钱, 吴志畅, 林云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减震器上安装支架组件,其特征是:包括结构对称、彼此焊接的左支架(1)和右支架(2);所述左支架(1)的后部设置有左衬套安装孔(1a);所述左衬套安装孔(1a)内焊接有左衬套(3);所述右支架(2)的后部设置有右衬套安装孔(2a);所述右衬套安装孔(2a)内焊接有右衬套(4);所述左衬套(3)与所述右衬套(4)正对间隔设置,两衬套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良钱吴志畅林云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