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2585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安装或拆卸时高压油管会随通油螺栓转动的问题。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包括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的转向泵体、一端具有三通管接头且固设于所述转向泵体上的高压油管、通油螺栓、进油管;所述通油螺栓贯穿高压油管的三通管接头与所述转向泵体的出油口相连接,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转向泵体的进油口相连接;本转向泵结构还包括能够限制所述高压油管随通油螺栓转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在所述转向泵体与高压油管之间。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安装和拆卸时高压油管不会随着通油螺栓转动、较为方便、使用寿命长、实用性和密封性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也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以往的步行和自行车时代,汽车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总所周知,汽车的动力转向装置是汽车你能够驱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零件,而动力转向泵结构是给动力转向装置提供驱动力的,通过转向管路实现。现有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均包括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的转向泵体、一端设有三通管接头且固连于转向泵体上的高压油管、通油螺栓、进油管。其具体的连接结构为:进油管连接在转向泵体的进油口上,转向泵体出油口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通油螺栓的螺杆上设有与之相配合的外螺纹且螺杆为空心的,螺杆上还设有若干通油孔,高压油管通过通油螺栓贯穿其三通管接头固连在砖厂泵的出油口上,转向泵的出油口与通油螺栓的螺杆相连通,高压油管与通油螺栓之间通过通油孔相连通。现有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在转向泵体上安装或拆卸高压油管时,在拧动通油螺栓的过程中,套设在通油螺栓上的三通管接头也会随之带动高压油管转动发生扭折,容易对高压油管造成损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增加了所需成本。同时高压油管转动被扭折还会影响整个动力转向装置的运行,因而装配时如高压油管发生转动,则需拆了重新安装,较为麻烦,影响工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安装和拆卸方便、使用寿命长、实用性好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包括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的转向泵体、一端具有三通管接头且固设于所述转向泵体上的高压油管、通油螺栓、进油管;所述通油螺栓贯穿高压油管的三通管接头与所述转向泵体的出油口相连接,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转向泵体的进油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本转向泵结构还包括能够限制所述高压油管随通油螺栓转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在所述转向泵体与高压油管之间。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的高压油管通过通油螺栓与转向泵体的出油口相连接并连通,转向泵体与高压油管之间还设有能限制高压油管随通油螺栓转动的限位机构,安装和拆卸时高压油管被固定限位,有效的避免了因高压油管随通油螺栓转动扭折而造成损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降低了所需成本。同时也不会对整个动力转向装置的运行造成影响,增加了实用性,提高了安装的工作效率。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杆和固连在所述转向泵体上的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杆的一端焊接在所高压油管上,另一端穿设在所述限位支架上。安装或拆卸高压油管时,通过限位杆和限位支架的配合作用,高压油管被固定限位,不会随着通油螺栓转动。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中,所述限位支架包括设有安装孔且通过螺栓固连在所述转向泵体上的安装部、呈筒状的限位部、以及连接所述限位部与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转向泵体的进油口相对应设置,所述进油管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安装部相焊接;所述限位杆穿设在所述限位部内且与所述限位部的侧壁相抵靠。限位杆穿设在限位支架的限位部内,安装或拆卸高压油管时,限位杆抵靠在限位部的侧壁上,从而起到对高压油管的固定限位作用,使其不会随这通油螺栓转动。同时进油管通过限位支架与转向泵体的进油口相连接,进油管的安装和拆卸。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中,所述限位杆呈Z字型且弯折处呈圆弧状过渡连接。限位杆呈Z字型设计具有较好的缓冲吸能作用,不易折断损坏,使用寿命较长。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中,所述通油螺栓的螺栓头与所述高压油管的三通管接头之间、所述高压油管的三通管接头与所述出油口之间以及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进油口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连接。通过密封件密封连接,使得各连接处的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不会出现油液泄露的现象。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中,所述密封件为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的环形密封圈。橡胶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密封性,密封件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密封效果较好,还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具有降低噪音的作用,使用寿命也较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转向泵体上设有限位支架,高压油管上焊接有限位杆,通过限位支架与限位杆的配合作用,高压油管被固定限位,安装和拆卸时不会随通油螺栓转动造成损坏,使用寿命较长,降低了所需的成本。同时也不会影响动力转向装置的运行,增加了实用性,提高了安装的工作效率。2、各管路与转向泵体之间的连接密封性较好,不会出现油液泄露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中,1、转向泵体;11、进油口 ;12、出油口 ;2、高压油管;21、三通管接头;3、通油螺栓;4、进油管;5、限位杆;6、限位支架;61、安装部;611、安装孔;62、限位部;63、连接部;7、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包括开设有进油口 11和出油口 12的转向泵体1、一端具有三通管接头21且固设于转向泵体I上的高压油管2、通油螺栓3、进油管4。通油螺栓3贯穿高压油管2的三通管接头21与转向泵体I的出油口 12相连接,通油螺栓3的螺杆为空心的,螺杆上还设有若干通油孔,转向泵的出油口 12与通油螺栓3的螺杆相连通,高压油管2的三通管接头21与通油螺栓3之间通过通油孔相连通。通油螺栓3的螺栓头与三通管接头21之间、三通管接头21与出油口 12之间以及进油管4与进油口 11之间均通过密封件7密封连接,密封件7为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的环形密封圈。进油管4与转向泵体I的进油口 11相连接。本转向泵结构还包括能够限制高压油管2随通油螺栓3转动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设在转向泵体I与高压油管2之间。更具体地说,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杆5和固连在转向泵体I上的限位支架6。限位支架6包括设有安装孔611且通过螺栓固连在转向泵体I上的安装部61、呈筒状的限位部62、以及连接限位部62与安装部61的连接部63。安装孔611与转向泵体I的进油口11相对应设置,进油管4穿设在安装孔611内且与安装部61相焊接。限位杆5呈Z字型且弯折处呈圆弧状过渡连接,限位杆5的一端焊接在所高压油管2上,另一端穿设在限位部62内且与限位部62的侧壁相抵靠。本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的转向泵体I上设有限位支架6,高压油管2上焊接有限位杆5,通过限位支架6与限位杆5的配合作用,高压油管2被固定限位,安装和拆卸时不会随通油螺栓3转动造成损坏,使用寿命较长,降低了所需的成本。同时也不会影响动力转向装置的运行,增加了实用性,提高了安装的工作效率。且各管路与转向泵体I之间的连接密封性较好,不会出现油液泄露的现象。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转向泵体1、进油口 11、出油口 12、高压油管2、三通管接头21、通油螺栓3、进油管4、限位杆5、限位支架6、安装部61、安装孔611、限位部62、连接部63、密封件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包括开设有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的转向泵体(1)、一端具有三通管接头(21)且固设于所述转向泵体(1)上的高压油管(2)、通油螺栓(3)、进油管(4);所述通油螺栓(3)贯穿高压油管(2)的三通管接头(21)与所述转向泵体(1)的出油口(12)相连接,所述进油管(4)与所述转向泵体(1)的进油口(1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本转向泵结构还包括能够限制所述高压油管(2)随通油螺栓(3)转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在所述转向泵体(1)与高压油管(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包括开设有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的转向泵体(I)、一端具有三通管接头(21)且固设于所述转向泵体(I)上的高压油管(2)、通油螺栓(3)、进油管(4);所述通油螺栓(3)贯穿高压油管(2)的三通管接头(21)与所述转向泵体(I)的出油口(12)相连接,所述进油管(4)与所述转向泵体(I)的进油口(1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本转向泵结构还包括能够限制所述高压油管(2)随通油螺栓(3)转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在所述转向泵体(I)与高压油管(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杆(5)和固连在所述转向泵体(I)上的限位支架(6),所述限位杆(5)的一端焊接在所高压油管(2)上,另一端穿设在所述限位支架(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架(6)包括设有安装孔(611)且通过螺栓固连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李宇伟周国军刘巍潘之杰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