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动力转向泵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3580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8 14:13
柴油机动力转向泵支架,包括支承座、调整组件;支承座为纵向板件,支承座的一侧为纵向的法兰,远离法兰的支承座侧设有两个螺孔;调整组件包括调节撑杆、调节支架、压板、调节螺栓;调节撑杆与支承座固定,调节撑杆后端的底面设有调节板,调节板设有第一腰形孔;调节支架的前弯曲端为第一紧固板,调节支架的中部设有两个第二腰形孔,压板贴合设在调节支架的两个第二腰形孔处、并设有与两个第二腰形孔对应的固定孔;每组对应的固定孔、第二腰形孔和螺孔内均配合设有螺栓;压板的前弯曲端为第二紧固板,第二紧固板与第一紧固板对应设有螺栓孔,在第二紧固板的螺栓孔处配合固定有螺母;调节螺栓穿过第一紧固板和第二紧固板的螺栓孔、与螺母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柴油机
,具体涉及柴油机动力转向栗支架。
技术介绍
因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有的轻卡、皮卡柴油机的各类功能性配置要求越来越高,如动力转向栗、空调压缩机、气栗等配置。随着汽车柴油机马力的增大,使车重和转向阻力增大,汽车在转弯时,为减小对方向盘的操作力,限制转向系统的减速,从而使用动力转向栗来改进控制,因此整车厂要求柴油发动机上装配动力转向栗的车型越来越多。目前,大部分动力转向栗布置于柴油机进气侧齿轮室下方,这种布置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对于车架较窄或要求动力转向栗及空调压缩机用同一皮带带动的部分车型并不适用,且柴油机的安装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在动力转向栗与空调压缩机用同一皮带传动的车型中,皮带在使用中会产生松动,现阶段的布置方式无法调整皮带,导致动力转向栗和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动力转向栗布置存在的对传动皮带不可调、对部分车型不适用等缺陷,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柴油机动力转向栗支架。柴油机动力转向栗支架,包括支承座12、调整组件;所述支承座12为纵向设置的板件,支承座12前端面的一侧为纵向连接的法兰1,远离法兰I的支承座12 —侧面向内设有两个螺孔;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节撑杆2、调节支架3、压板5、调节螺栓6 ;所述调节撑杆2呈条板状,调节撑杆2与支承座12呈垂直分布,调节撑杆2的前端与位于法兰I侧的支承座12顶面贴合、并固定,调节撑杆2的后端位于支承座12后方,所述调节撑杆2后端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连接有调节板21,调节板21与调节撑杆2的底面垂直,调节板21的中部设有第一腰形孔22 ;所述调节支架3为纵向的板件,调节支架3的前端向外弯曲、为第一紧固板32,调节支架3的中部设有两个第二腰形孔31 ;两个第二腰形孔31与所述支承座I 一侧面上的两个螺孔一一对应,且第二腰形孔31的长轴方向与第一腰形孔22的长轴方向相同;调节支架3的后端设有弧形缺口,在调节支架3弧形缺口处分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孔33 ;所述压板5贴合设在调节支架3的两个第二腰形孔31处,在压板5上设有与两个第二腰形孔31对应的两个固定孔;每组对应的固定孔、第二腰形孔31和螺孔内均配合设有螺栓,实现压板5、调节支架3与支承座I的连接;压板5的前端向外弯曲、为第二紧固板51,第二紧固板51与第一紧固板32平行;第二紧固板51与第一紧固板32分别对应设有螺栓孔,且在第二紧固板51的螺栓孔处配合固定有螺母8 ;所述调节螺栓6穿过第一紧固板32的螺栓孔和第二紧固板51的螺栓孔、并与螺母8螺旋连接;工作时,支承座12上的法兰I固接在柴油机机体上,动力转向栗4的皮带轮端通过螺栓与调节支架3的连接孔33固定连接,动力转向栗4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腰形孔22连接,通过调节螺栓6与螺母8的螺旋、使动力转向栗4向后移动,从而张紧跨设在动力转向栗4皮带轮上的皮带;张紧后,拧紧压板5上两个固定孔上的螺栓,拧紧第一腰形孔22上的螺栓,实现动力转向栗4的固定。所述法兰31与支承座I的前端面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1。所述调节撑杆2为前端弯曲的“L”形板件,调节撑杆2的弯曲端上设有两个安装孔;位于法兰I侧的支承座12顶面上设有与两个安装孔对应的两个螺孔,每个对应的调节撑杆2的安装孔和支撑座12顶面的螺孔内均配合设有螺钉,实现调节撑杆2与支撑座2的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可布置在柴油机进气侧的上方,调整组件可对动力转向栗进行位置调节,拧紧调节螺栓,第一紧固板靠近第二紧固板,调节支架沿第二腰形孔向后移动、带动动力转向栗向后移动;张紧皮带后,拧紧压板上两个固定孔上的螺栓,拧紧第一腰形孔上的螺栓,实现动力转向栗的定位。通过本技术来装配动力转向栗,避免了现有动力转向栗布置对整车车架的干涉,又可以通过动力转向栗自身的调节来张紧与空调压缩机连接传动的皮带,使得动力转向栗和空调压缩机两者都不需要额外的张紧轮结构,使柴油机结构美观紧凑,空间节约,成本较低,便于整车的总体布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装配动力转向栗示意图1。图5为本技术装配动力转向栗示意图1I。图6为动力转向栗与空调压缩机皮带传动示意图。上图中序号:法兰1、加强筋11、支承座12、调节撑杆2、调节板21、第一腰形孔22、调节支架3、第二腰形孔31、第一紧固板32、连接孔33、动力转向栗4、压板5、第二紧固板51、螺栓6、空调压缩机7、螺母8。【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3,柴油机动力转向栗支架,包括支承座12、调整组件;所述支承座12为纵向设置的板件,支承座12前端面的一侧为纵向连接的法兰1,法兰31与支承座I的前端面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1 ;远离法兰I的支承座12 —侧面向内设有两个螺孔;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节撑杆2、调节支架3、压板5、调节螺栓6 ;所述调节撑杆2为前端弯曲的“L”形板件,调节撑杆2与支承座12呈垂直分布,调节撑杆2的弯曲端上设有两个安装孔;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柴油机动力转向泵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12)、调整组件;所述支承座(12)为纵向设置的板件,支承座(12)前端面的一侧为纵向连接的法兰(1),远离法兰(1)的支承座(12)一侧面向内设有两个螺孔;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节撑杆(2)、调节支架(3)、压板(5)、调节螺栓(6);所述调节撑杆(2)呈条板状,调节撑杆(2)与支承座(12)呈垂直分布,调节撑杆(2)的前端与位于法兰(1)侧的支承座(12)顶面贴合、并固定,调节撑杆(2)的后端位于支承座(12)后方,所述调节撑杆(2)后端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连接有调节板(21),调节板(21)与调节撑杆(2)的底面垂直,调节板(21)的中部设有第一腰形孔(22);所述调节支架(3)为纵向的板件,调节支架(3)的前端向外弯曲、为第一紧固板(32),调节支架(3)的中部设有两个第二腰形孔(31);两个第二腰形孔(31)与所述支承座(1)一侧面上的两个螺孔一一对应,且第二腰形孔(31)的长轴方向与第一腰形孔(22)的长轴方向相同;调节支架(3)的后端设有弧形缺口,在调节支架(3)弧形缺口处分布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孔(33);所述压板(5)贴合设在调节支架(3)的两个第二腰形孔(31)处,在压板(5)上设有与两个第二腰形孔(31)对应的两个固定孔;每组对应的固定孔、第二腰形孔(31)和螺孔内均配合设有螺栓,实现压板(5)、调节支架(3)与支承座(1)的连接;压板(5)的前端向外弯曲、为第二紧固板(51),第二紧固板(51)与第一紧固板(32)平行;第二紧固板(51)与第一紧固板(32)分别对应设有螺栓孔,且在第二紧固板(51)的螺栓孔处配合固定有螺母(8);所述调节螺栓(6)穿过第一紧固板(32)的螺栓孔和第二紧固板(51)的螺栓孔、并与螺母(8)螺旋连接;工作时,支承座(12)上的法兰(1)固接在柴油机机体上,动力转向泵(4)的皮带轮端通过螺栓与调节支架(3)的连接孔(33)固定连接,动力转向泵(4)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腰形孔(22)连接,通过调节螺栓(6)与螺母(8)的螺旋、使动力转向泵(4)向后移动,从而张紧跨设在动力转向泵(4)皮带轮上的皮带;张紧后,拧紧压板(5)上两个固定孔上的螺栓,拧紧第一腰形孔(22)上的螺栓,实现动力转向泵(4)的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义明董旭虎韩青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