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第一连通路1,使左轮侧缸体CL的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12和右轮侧缸体CR的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23连通连接,并且,利用第二连通路2,使左轮侧缸体CL的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13和右轮侧缸体CR的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22连通连接。在上述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之间安装有阀机构3,在通常时使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连通,在流体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时所产生的压力差变为规定值以上时,阻止流体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行控制以适当地抑制车辆的侧倾运动(rolling motion)的悬架控制装置(suspension control apparatus)0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中,以“可靠地防止对角侧倾(cross rolling),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并且排除对乘员付与的不协调感”作为课题,提出了如下的装置,即“一种车辆用侧倾衰减力控制装置,在前轮及后轮和车体之间分别独立地设置有产生与车体的侧倾角速度成正比例的衰减力并且能够变更该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在该车辆用侧倾衰减力控制装置中设置有前后侧倾衰减力控制单元,该前后侧倾衰减力控制单元对各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分别进行控制,以随着对操舵角速度进行检测的操舵角速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变大,而使前轮相对于后轮的衰减力的比变大”。而且,在图2中公开了结构例,在公报第3页的左下栏中,有如“在前轮侧及后轮侧的每一侧,左轮侧油压缸体20FL (20RL)的上侧缸体室U经由一油压配管26A与右轮侧油压缸体20FR(20RR)的下侧缸体室L相连接,左轮侧油压缸体20FL (20RL)的下侧缸体室L经由另一油压配管26B与右轮侧油压缸体20FR(20RR)的上侧缸体室U相连接,由此,缸体相互交叉连接。”这样的说明,并且,在同一页右下栏中,有如“控制部14B具有侧倾衰减控制调节器36,其对可变节流阀22F、22R的阻尼系数Ct、Cr进行控制;操舵角传感器38及车速传感器40,向该调节器36发送检测信号。”这样的说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 — 468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如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侧倾衰减力控制装置中,需要电磁阀及侧倾衰减控制调节器等的电子控制装置,因而成为高价的装置。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架控制装置,该悬架控制装置不需要电磁阀及电子控制装置等,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同时提高乘车感及不良路面行驶性能,和确保行驶稳定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悬架控制装置具有左轮侧缸体,其具有第一活塞及第一外壳,所述第一活塞的一端支撑在车辆的前车轴及后车轴中的至少一个车轴的左侧的车轮支撑部上,所述第一外壳支撑在所述车体上,其在所述第一外壳中隔着该第一活塞形成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及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右轮侧缸体,其具有第二活塞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支撑在所述一个车轴的右侧的车轮支撑部上,所述第二外壳支撑在所述车体上,其在所述第二外壳中隔着该第二活塞形成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及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第一连通路,其使所述左轮侧缸体的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和所述右轮侧缸体的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连通连接;第二连通路,其使所述左轮侧缸体的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和所述右轮侧缸体的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连通连接;阀机构,其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之间,在通常时使所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连通,在填充在所述第一连通路、所述第二连通路、所述左轮侧缸体及所述右轮侧缸体中的流体从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时所产生的压力差变为规定值以上时,阻止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在上述的悬架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阀机构具有外壳,其形成有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并且形成有与两个阀室连通的第三阀室,第一节流阀构件,其容置在该外壳内,用于对所述第三阀室和所述第一阀室之间的连通路进行开闭,第二节流阀构件,其容置在该外壳内,用于对所述第三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之间的连通路进行开闭,施力单元,其容置在该外壳内,用于经由所述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分别向所述第三阀室与所述第一阀室及所述第二阀室连通的方向施力;所述第一连通路与所述第一阀室连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通路与所述第二阀室连通连接,在通常时使所述第一阀室、第二阀室及第三阀室相互连通,在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中的一个阀室经由所述第三阀室向另一个阀室移动时产生的压力差变为所述施力单元的规定的作用力以上时,利用所述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中的一个节流阀构件,来阻止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中的一个阀室向另一个阀室移动。特别优选所述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分别具有球状阀体,分别容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内,在落座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各阀座上时,分别切断所述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与所述第三阀室之间的连通,中空构件,与该球状阀体抵接,并且在使该球状阀体从所述阀座离开的位置和使该球状阀体落座在所述阀座上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施力单元具有弹簧,该弹簧对构成所述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的各所述中空构件,向使所述球状阀体从所述阀座离开的方向施力;在通常时所述球状阀体从所述阀座离开,经由所述中空构件的中空部使所述第一阀室、第二阀室及第三阀室相互连通,在由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中的一个阀室经由所述第三阀室向另一个阀室移动时所产生的压力差变为所述弹簧的规定的作用力以上时,所述球状阀体落座在所述阀座上。进而,在上述的悬架控制装置中,优选具有蓄能器,该蓄能器与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分别连通连接,对分别填充在所述左轮侧缸体及右轮侧缸体内的流体付与侧倾刚性。或者,在上述的悬架控制装置中,优选具有一个蓄能器,该蓄能器使所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连通连接,向填充在所述左轮侧缸体及右轮侧缸体中的至少一个缸体内的流体付与侧倾刚性;并且具有切换阀,该切换阀在通常时连通,在所述第一连通路内的压力和所述第二连通路内的压力之间产生了压力差时,将所述蓄能器切换到所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如上述那样构成而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在本专利技术的悬架控制装置中,具有阀机构,该阀机构安装在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之间,在通常时使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连通,在流体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时所产生的压力差变为规定值以上时,阻止流体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因此,不需使用电磁阀及电子控制装置,能够以简单结构的阀机构来容易地同时提高乘车感及不良路面行驶性能和确保行驶稳定性。如在平坦的路面直行行驶的情况下,在左右车轮以同相产生行程的情况下,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处于经由阀机构相互连通的状态,流体能够自由移动,因为能够确保良好的乘车感。例如,在车辆进行转弯运动而产生侧倾,从而左右车轮中的一个车轮产生行程,在流体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差在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利用阀机构来阻止流体的移动,因而能够可靠地抑制侧倾,从而能够确保行驶稳定性。若上述阀机构具有所述的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则能够仅利用机械式的简单结构的阀机构,来达成所期待的目的。特别如车辆在不良路面上行驶时仅一个车轮登上台阶的情况那样,在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时的流体速度瞬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的追随动作产生滞后,因为阀机构不会阻止流体的移动,从而不会妨碍乘车感。进而,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如上述那样能够由容置在外壳内的球状阀体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1.11 JP 2010-2532841.一种车辆的悬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左轮侧缸体,其具有第一活塞及第一外壳,所述第一活塞的一端支撑在车辆的前车轴及后车轴中的至少一个车轴的左侧的车轮支撑部上,所述第一外壳支撑在所述车体上,且在所述第一外壳中隔着该第一活塞形成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及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 右轮侧缸体,其具有第二活塞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支撑在所述一个车轴的右侧的车轮支撑部上,所述第二外壳支撑在所述车体上,且在所述第二外壳中隔着该第二活塞形成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及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 第一连通路,其使所述左轮侧缸体的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和所述右轮侧缸体的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连通连接; 第二连通路,其使所述左轮侧缸体的车辆下方侧的压力室和所述右轮侧缸体的车辆上方侧的压力室连通连接; 阀机构,其安装在所 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之间,在通常时使所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连通,在填充在所述第一连通路、所述第二连通路、所述左轮侧缸体及所述右轮侧缸体中的流体从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时所产生的压力差变为规定值以上时,阻止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的一个连通路向另一个连通路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具有: 外壳,其形成有第一阀室及第二阀室,并且形成有与两个阀室连通的第三阀室, 第一节流阀构件,其容置在该外壳内,用于对所述第三阀室和所述第一阀室之间的连通路进行开闭, 第二节流阀构件,其容置在该外壳内,用于对所述第三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之间的连通路进行开闭, 施力单元,其容置在该外壳内,用于经由所述第一节流阀构件及第二节流阀构件分别向所述第三阀室与所述第一阀室及所述第二阀室连通的方向施力; 所述第一连通路与所述第一阀室连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通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下守人,儿岛史雄,高须胜彦,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