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3209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上稳压腔、下稳压腔及位于上稳压腔和下稳压腔之间的分隔壁,分隔壁的外表面呈平滑连续的曲面,分隔壁上的折拐及弯曲部均设有圆滑过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分隔壁表面没有棱角,使得空气能够沿着分隔壁表面连续流动而不分离,这样左右列气缸间气流平稳,气流互扰程度降低,流速提高,从而增大吸入各缸的空气量,改善进气效率并增大发动机功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
技术介绍
V形发动机进气总管分上下两个腔形成进气歧管,两腔之间用分隔壁隔开,气流在上下稳压腔之间来回流动,两个腔分别与发动机的左列气缸组和右列气缸组相连通。现有的普通的分隔壁的横截面通常都呈较规则的四边形,因此分隔壁上具有平面和棱角,当气流从一个腔流向另一个腔时,沿着分隔壁表面流动的空气在分隔壁端部周围受平面和棱角的导向,气流也随分隔壁的表面各区域朝向的变化而在棱角部变得不连续,气流产生分离,导致气流的部分区域在端部表面上具有粘滞性,使得空气主要在远离分隔壁表面的区域内流动,因此在腔内的有效流路范围被缩小,流速降低,导致进气效率降低。公开号为CN102317611A的专利技术于2012年I月11日公开了一种带有排气再循环的涡轮增压内燃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进气歧管、排气歧管、新鲜空气涡轮增压器和排气增压器,其中所述进气歧管由分隔壁分隔成新鲜空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通道中的一个连接到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的进气开口,所述新鲜空气通道,连接到所述新鲜空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的出口,所述排气通道连接到排气增压器的压缩机的出口,且所述分隔壁形成有连接所述两个通道的孔。该专利技术与现有的带有排气再循环的涡轮增压内燃发动机相比,在安装难度和工作效率上都有改善,但其分隔壁没有改进,也存在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发动机进气歧管由于分隔壁的结构局限因而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有效流路范围被缩小,流速降低,进气效率未能充分提高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相对增大有效流路范围及气流流速,提高进气效率的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上稳压腔、下稳压腔及位于上稳压腔和下稳压腔之间的分隔壁,分隔壁的外表面呈平滑连续的曲面,分隔壁上的折拐及弯曲部均设有圆滑过渡,分隔壁包括分隔壁端部和分隔壁基部,分隔壁端部的厚度大于分隔壁基部的厚度,分隔壁端部与分隔壁基部间平滑过渡,分隔壁端部的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本技术中的分隔壁表面没有棱角,使得空气能够沿着分隔壁表面连续流动而不分离,这样左右列气缸间气流平稳,气流互扰程度降低,流速提高,从而增大吸入各缸的空气量,改善进气效率并增大发动机功率,空气在两个腔内可以有较大的流路范围,并且可以平稳流动。圆角长方形既有平滑表面,又有相对规则的形状,既可以减少对气流的阻碍,又便于加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增大有效流路范围,增大气流流速,提高进气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中,1-上稳压腔,2-下稳压腔,3-分隔壁,4-分隔壁端部,5-分隔壁基部,6-进气总管,7-旋转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设于带有真空控制阀执行器和旋转阀7的V6发动机上,包括进气总管6,发动机的进气总管6分上稳压腔I和下稳压腔2两个腔,两腔之间用分隔壁3隔开,分隔壁3与进气总管6的管壁固连,分隔壁3的外表面呈平滑连续的曲面,分隔壁上的折拐及弯曲部均设有圆滑过渡。分隔壁3包括分隔壁端部4和分隔壁基部5,分隔壁端部4的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分隔壁端部4的厚度大于分隔壁基部5的厚度,分隔壁基部5紧挨旋转阀7前端,分隔壁端部4与分隔壁基部5间平滑过渡。该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为一体浇注成型结构。从进气总管6主流路流入的气流经分隔壁分别流向上稳压腔I和下稳压腔2,其中上稳压腔I与发动机左列气缸组相连通,下稳压腔2与发动机右列气缸组相连通,右列气缸组包括I号、3号、5号气缸,左列气缸组包括2号、4号、6号气缸。V6发动机的点火顺序为I号-2号-3号-4号-5号-6号-1号,因此进气行程是在左右列气缸组之间交替进行的,当右列的I号缸进气行程终止时,左列的2号缸进气行程开始。此时,气流从刚刚作用I号缸进气行程的下稳压腔2流向与2号缸连通的上稳压腔I。2号缸进气行程终止时,气流从2号缸进气行程的上稳压腔I流向与3号缸连通的下稳压腔2,如此循环,气流在上稳压腔I和下稳压腔2之间来回流动。由于分隔壁3表面没有棱角,气流能够沿着端部表面连续流动而不分离,而基部被制成具有小于端部厚度的厚度,可以确保在上下两个腔内都有大的流路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上稳压腔(1)、下稳压腔(2)及位于上稳压腔(1)和下稳压腔(2)之间的分隔壁(3),其特征是分隔壁(3)的外表面呈平滑连续的曲面,分隔壁(3)上的折拐及弯曲部均设有圆滑过渡,分隔壁(3)包括分隔壁端部(4)和分隔壁基部(5),分隔壁端部(4)的厚度大于分隔壁基部(5)的厚度,分隔壁端部(4)与分隔壁基部(5)间平滑过渡,分隔壁端部(4)的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上稳压腔(I )、下稳压腔(2)及位于上稳压腔(I)和下稳压腔(2)之间的分隔壁(3),其特征是分隔壁(3)的外表面呈平滑连续的曲面,分隔壁(3)上的折拐及弯曲部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卫元蒋恩杰王瑞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