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62069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09:09
一种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包括缸体冷却套、缸盖冷却套及气缸垫,缸盖冷却套包括第一冷却套、第二冷却套及第三冷却套,气缸垫设置在缸体冷却套与第一冷却套之间,第一冷却套设有经过气门鼻梁区和火花塞孔周边的多个横向冷却通道,气缸垫设有多个过水孔,第一冷却套设有与多个过水孔对应的多个进水孔,第二冷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下方,第三冷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上方,第二冷却套和第三冷却套分别与第一冷却套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设有分别与气门鼻梁区、火花塞孔周边、排气歧管等关键区域对应的部分,且与气门鼻梁区、火花塞孔周边对应的部分采用横向冷却结构,结构合理,可对集成排气发动机进行有效冷却,保证各缸温度均匀。

Engine cooling jacket structure

An engine cooling jacket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cylinder block cooling sleeve, the cylinder head cooling sleeve and the cylinder pad. The cylinder cover cooling sleeve consists of the first cooling sleeve, the second cooling sleeve and the three cooling sleeve. The cylinder pad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ylinder body cooling sleeve and the first cooling sleeve, and the first cooling sleeve is equipped with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sections passing through the valve nose beam area and the spark plug hole. To the cooling channel, the cylinder pad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water holes. The first cooling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inlet holes corresponding to a plurality of water holes. The second cooling sleeve is set under the exhaust manifold, the third cooling sleeve is arranged above the exhaust manifold, and the second cooling sleeve and the third cooling sleeve are connected to the first cooling sleeve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 of the engine cooling sleeve of the invention is provid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arts of the key areas such as the valve nose and nose, the periphery of the spark plug hole, the exhaust manifold and other key areas, and the transverse cooling structure is adop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arts of the valve nose and the spark plug holes. Th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and the integrated exhaust generator can be cooled effectively and the temperature of each cylinder can be ensured. The degree is uni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关于一种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装置,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随着高效、节能、小型化逐渐成为当前汽车发动机开发的趋势和热点,直喷增压、集成排气等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集成排气技术是将发动机的排气歧管集成于气缸盖内,同时采用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使得冷却系统多了一个热源,从而能够更快地实现暖机,使发动机更快地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然而,冷却系统中因驱动的原因,水泵往往布置在发动机前端或后端,这样布置下缸体的冷却常常做不到各缸均匀,容易出现早燃和气缸盖裂纹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发动机通过双节温器设计来进行热管理控制,但双节温器系统存在结构及热管理控制复杂的问题,使得成本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套结构,结构合理,可对集成排气发动机进行有效冷却,保证各缸温度均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冷却套、缸盖冷却套及气缸垫,所述缸盖冷却套包括第一冷却套、第二冷却套及第三冷却套,所述气缸垫设置在所述缸体冷却套与所述第一冷却套之间,所述第一冷却套设有经过气门鼻梁区和火花塞孔周边的多个横向冷却通道,所述气缸垫设有多个过水孔,所述第一冷却套设有与所述多个过水孔对应的多个进水孔,所述第二冷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下方,所述第三冷却套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却套和所述第三冷却套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套连通。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过水孔包括靠近发动机前端的至少一个前过水孔与靠近发动机排气侧的多个侧过水孔,所述多个进水孔包括靠近发动机前端的至少一个前进水孔与靠近发动机排气侧的多个侧进水孔,所述至少一个前过水孔与所述至少一个前进水孔一一对应,所述多个侧过水孔与所述多个侧进水孔一一对应。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套在靠近发动机进气侧的一侧设有纵向汇流通道,所述纵向汇流通道由设有所述至少一个前进水孔的一侧向靠近发动机后端的一侧延伸至出水口,所述纵向汇流通道与所述多个横向冷却通道连通。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横向冷却通道中设有一所述侧进水孔,所述侧进水孔位于所述横向冷却通道的靠近发动机排气侧的一端。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冷却套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套连通的多组冷却液通道,所述多组冷却液通道由靠近发动机前端的一侧向靠近发动机后端的一侧间隔设置并在排气歧管的交汇处连通。在一实施方式中,每组冷却液通道包括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气门鼻梁区两侧的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套在与靠近发动机前端的至少一个第一冷却液通道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所述侧进水孔。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冷却套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套连通的多个第二冷却液通道,所述多个第二冷却液通道由靠近发动机前端的一侧向靠近发动机后端的一侧间隔设置并在排气歧管的交汇处连通。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冷却套与所述第三冷却套在排气歧管的交汇处连通。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缸体冷却套包括由靠近发动机前端的一侧向靠近发动机后端的一侧依次设置的多个套体,所述至少一前过水孔设置在与靠近发动机前端的套体对应的位置,所述缸体冷却套的进水口位于靠近发动机进气侧的一侧且位于靠近发动机前端的套体上,所述缸体冷却套在所述至少一前过水孔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的通道中设有隔板。在一实施方式中,相邻套体的连接处下部设有波浪形导流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设有分别与气门鼻梁区、火花塞孔周边、排气歧管等关键区域对应的部分,且与气门鼻梁区、火花塞孔周边对应的部分采用横向冷却结构,结构合理,可对集成排气发动机进行有效冷却,保证各缸温度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动机冷却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缸体冷却套与气缸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缸体冷却套在进水口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套与第二冷却套的仰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套与第三冷却套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可应用于自然吸气和增压进气的集成排气发动机,包括缸体冷却套1、缸盖冷却套及气缸垫5,缸盖冷却套包括第一冷却套2、第二冷却套3及第三冷却套4,气缸垫5设置在缸体冷却套1与第一冷却套2之间,第一冷却套2设有经过气门鼻梁区23和火花塞孔周边24的多个横向冷却通道,气缸垫5设有多个过水孔,第一冷却套2设有与多个过水孔对应的多个进水孔,第二冷却套3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下方,第三冷却套4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上方,第二冷却套3和第三冷却套4分别与第一冷却套2连通,以下结合在四缸发动机中的应用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缸体冷却套1包括由靠近发动机前端8的一侧向靠近发动机后端9的一侧依次设置的多个套体,套体设置在气缸内部且与气缸的数量相等,本实施例中为4个套体(以下依次称为“第一套体11”、“第二套体12”、“第三套体13”和“第四套体14”),套体的侧壁内部相互连通形成冷却通道,气缸垫5位于气缸盖与气缸体之间,用于保证燃烧室的密封并防止气缸漏气和冷却套漏水,在一实施方式中,气缸垫5上的多个过水孔包括靠近发动机前端8的至少一个前过水孔51与靠近发动机排气侧7的多个侧过水孔52,其中,前过水孔51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2个且设置在与靠近发动机前端8的套体(即第一套体11)对应的位置,多个侧过水孔52包括与第一套体11对应的3个侧过水孔52、与第二套体12对应的3个侧过水孔52、与第三套体13对应的2个侧过水孔52以及与第四套体14对应的1个侧过水孔52,通过调节过水孔的流向和流量可以调节气缸盖部分的冷却。请结合图3,缸体冷却套1的进水口16位于靠近发动机进气侧6的一侧且位于靠近发动机前端8的套体上,缸体冷却套1在至少一前过水孔51与进水口16之间的通道中设有隔板17,从而可以控制冷却液的流向,使冷却液从缸体冷却套1的进水口16进入后,先流向各气缸的进气侧,然后绕过第四缸(经第四套体14),流向各缸的排气侧,环绕各缸缸孔一周,冷却液通过过水孔最后流入缸盖冷却套。这样,各缸缸孔冷却均匀,有效避免各缸变形差异,优化缸孔摩擦副,减小曲通废气量,控制机油消耗。具体地,隔板17可以是一种V形冲压结构,直接插入缸体冷却套1,依靠缸体冷却套1上的限位槽18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隔板17也可以是一种耐水橡胶异形结构,内部嵌入一根钢轴作为支撑结构,从而使隔板17依靠本身的异形结构与缸体冷却套1过盈装配固定。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缸体冷却套1的进水口16也可布置在靠近发动机排气侧7的一侧且位于靠近发动机前端8的套体上,隔板17设置在至少一前过水孔51与进水口16之间的通道中,从而可以控制冷却液的流向,使冷却液从缸体冷却套1的进水口16进入后,先流向各气缸的排气侧,然后一部分冷却液经多个侧过水孔52进入缸盖冷却套,一部分冷却液继续绕过第四缸(第四套体14),流向各缸的进气侧,环绕各缸缸孔一周,冷却液通过前过水孔51最后流入缸盖冷却套,可以有效降低冷却系统的压损。请结合图1与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冷却套、缸盖冷却套及气缸垫,所述缸盖冷却套包括第一冷却套、第二冷却套及第三冷却套,所述气缸垫设置在所述缸体冷却套与所述第一冷却套之间,所述第一冷却套设有经过气门鼻梁区和火花塞孔周边的多个横向冷却通道,所述气缸垫设有多个过水孔,所述第一冷却套设有与所述多个过水孔对应的多个进水孔,所述第二冷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下方,所述第三冷却套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却套和所述第三冷却套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套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冷却套、缸盖冷却套及气缸垫,所述缸盖冷却套包括第一冷却套、第二冷却套及第三冷却套,所述气缸垫设置在所述缸体冷却套与所述第一冷却套之间,所述第一冷却套设有经过气门鼻梁区和火花塞孔周边的多个横向冷却通道,所述气缸垫设有多个过水孔,所述第一冷却套设有与所述多个过水孔对应的多个进水孔,所述第二冷却套设置在排气歧管的下方,所述第三冷却套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却套和所述第三冷却套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套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过水孔包括靠近发动机前端的至少一个前过水孔与靠近发动机排气侧的多个侧过水孔,所述多个进水孔包括靠近发动机前端的至少一个前进水孔与靠近发动机排气侧的多个侧进水孔,所述至少一个前过水孔与所述至少一个前进水孔一一对应,所述多个侧过水孔与所述多个侧进水孔一一对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套在靠近发动机进气侧的一侧设有纵向汇流通道,所述纵向汇流通道由设有所述至少一个前进水孔的一侧向靠近发动机后端的一侧延伸至出水口,所述纵向汇流通道与所述多个横向冷却通道连通。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横向冷却通道中设有一所述侧进水孔,所述侧进水孔位于所述横向冷却通道的靠近发动机排气侧的一端。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袁爽沈源王瑞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