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0535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其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缸孔的缸体本体,该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通过缸盖垫孔与缸盖的冷却液通道相连通,相邻缸孔之间的缸体本体上具有缸间水孔,该缸间水孔呈切槽结构,且缸间水孔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呈弧形结构设置,该缸间水孔由缸体本体进气侧向缸盖排气侧水套方向设置,且该缸间水孔连接于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与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之间,其中,缸间水孔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缩颈部、第二缩颈部,中部具有冷却液缓冲部,且冷却液缓冲部、第一缩颈部、第二缩颈部的截面尺寸依次减小,缸间水孔通过第一缩颈部与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相连接,并通过第二缩颈部与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相连接。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缸间流速,使得缸间的整体冷却效果得到提高,进而降低了缸体缸间温度,缓解了发动机爆震和早然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属于发动机缸体

技术介绍
在汽油增压发动机研发过程中,传统机型缸间水孔从缸体排气侧通向缸盖进气侧,经主机厂家反映及多次试验证明,该结构中缸间水孔流速较慢,缸孔间温度过高,达不到缸间冷却需求,易使得发动机爆震和早燃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其设计合理,通过优化缸间水孔,提升了缸间流速,使得缸间的整体冷却效果得到提高,进而降低了缸体缸间温度,缓解了发动机爆震和早然的发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其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缸孔的缸体本体,该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通过缸盖垫孔与缸盖的冷却液通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缸孔之间的缸体本体上具有缸间水孔,该缸间水孔呈切槽结构,且所述缸间水孔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呈弧形结构设置,该缸间水孔由缸体本体进气侧向缸盖排气侧水套方向设置,且该缸间水孔连接于所述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与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之间,其中,所述缸间水孔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缩颈部、第二缩颈部,中部具有冷却液缓冲部,且所述冷却液缓冲部、第一缩颈部、第二缩颈部的截面尺寸依次减小,所述缸间水孔通过第一缩颈部与所述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相连接,并通过第二缩颈部与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与该缸体本体外的缸体水套相连通,且该缸体水套外设置有水泵入口。进一步的,所述缸盖垫孔数量为多个。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本体的冷却液通道与所述缸间水孔之间呈90度折向连接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设计合理,通过优化缸间水孔,如凹弧形底部结构、两端呈缩颈结构,用于提升缸间流速,使得缸间的整体冷却效果得到提高,进而降低了缸体缸间温度,缓解了发动机爆震和早然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缸体的端面结构图;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如图1、图2所述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其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缸孔11的缸体本体10,该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通过缸盖垫孔与缸盖的冷却液通道相连通,相邻缸孔11之间的缸体本体10上具有缸间水孔13,该缸间水孔13呈切槽结构,且缸间水孔13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呈弧形结构设置,该缸间水孔13由缸体本体10进气侧向缸盖排气侧水套方向设置,且该缸间水孔13连接于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与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之间,其中,缸间水孔13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缩颈部131、第二缩颈部133,中部具有冷却液缓冲部132,且冷却液缓冲部132、第一缩颈部131、第二缩颈部133的截面尺寸依次减小,缸间水孔13通过第一缩颈部131与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相连接,并通过第二缩颈部133与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相连接。具体地,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与缸间水孔13之间呈90度折向连接结构,用于增加冷却液从缸体本体10流入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入口截面积,进而提升缸间流速,使得冷却效果更佳。最后,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与该缸体本体10外的缸体水套相连通,且该缸体水套外设置有水泵入口12,这样冷却液从水泵入口12进入缸体水套中,待缸体本体10充满水后,大部分冷却液经过多个不同缸盖垫孔分别流入缸盖内,而部分冷却液从缸体本体10进气侧经缸间水孔13流向缸盖排气侧水套中。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缸孔(11)的缸体本体(10),该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通过缸盖垫孔与缸盖的冷却液通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缸孔(11)之间的缸体本体(10)上具有缸间水孔(13),该缸间水孔(13)呈切槽结构,且所述缸间水孔(13)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呈弧形结构设置,该缸间水孔(13)由缸体本体(10)进气侧向缸盖排气侧水套方向设置,且该缸间水孔(13)连接于所述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与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之间,其中,所述缸间水孔(13)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缩颈部(131)、第二缩颈部(133),中部具有冷却液缓冲部(132),且所述冷却液缓冲部(132)、第一缩颈部(131)、第二缩颈部(133)的截面尺寸依次减小,所述缸间水孔(13)通过第一缩颈部(131)与所述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相连接,并通过第二缩颈部(133)与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体进气侧通缸盖排气侧的切槽式缸间水孔结构,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缸孔(11)的缸体本体(10),该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通过缸盖垫孔与缸盖的冷却液通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缸孔(11)之间的缸体本体(10)上具有缸间水孔(13),该缸间水孔(13)呈切槽结构,且所述缸间水孔(13)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呈弧形结构设置,该缸间水孔(13)由缸体本体(10)进气侧向缸盖排气侧水套方向设置,且该缸间水孔(13)连接于所述缸体本体(10)的冷却液通道(101)与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的冷却液通道之间,其中,所述缸间水孔(13)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缩颈部(131)、第二缩颈部(133),中部具有冷却液缓冲部(132),且所述冷却液缓冲部(132)、第一缩颈部(1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天明延虎张明华和燕萍项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凯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