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44517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0 1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平均粒径为100-500纳米,结构为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内层全氟溴辛烷形成的纳米球;所述纳米球中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对内层全氟溴辛烷的包封率为80%以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其外层的包裹层是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能在体内降解成乳酸和羟基乙酸,这两种产物是人代谢途径的副产物,因此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其内层是全氟溴辛烷,可作为超声诊断试剂和血液替代品。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制备过程,操作简单易行,可进行连续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全氟碳化合物纳脂质体米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全氟碳化合物是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全部取代后形成的一类环状或直链状有机化合物,由于碳原子与氟原子的的强作用力,氟碳化合物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 全氟碳化合物不溶于水,有很好的溶解非极性气体的功能,可以作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载体。生物医学应用上的氟碳化合物溶解氧能力为35-44mmol · L_l,溶解二氧化碳能力为 200mmol *L-1,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溶解或释放出氧气的能力,氟碳化合物已被应用与以氟碳溶液为气体交换媒介的部分液体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血液代用品。生物体内应用的氟碳化合物要求其粒径约为200纳米或更小,这是因为粒径较大的氟碳化合物不能与体内水溶液混合均匀,不能稳定的悬浮在溶液中,而氟碳化合物纳米球制成的溶液, 分散的氟碳化合物氧交换面积非常大,更能起到携氧作用。全氟溴辛烷是末端具有一个溴原子的链状氟碳化合物。授权公告号为CN 10200871 B的专利技术专利专利技术了以嵌段共聚物为载体的氟碳化合物纳米载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的全氟碳化合物为FC77。与FC77 相比,全氟溴辛烷沸点较高,可有效防止制备过程中全氟碳化合物挥发造成的原材料浪费问题以及包封率较低的问题。聚乳酸-轻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由乳酸和轻基乙酸随机聚合而成,是一种可降解的功能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降解产物是乳酸和羟基乙酸,是人代谢途径的副产物,因此对生物体不会有毒副作用。在美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通过FDA认证,被正式作为药用辅料收录进美国药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成囊和成膜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医用工程材料和现代化工业领域,如皮肤移植, 伤口缝合,体内植入,微纳米粒,药物载体等。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对全氟溴辛烷进行包裹制备成的纳米球,不仅可作为造影剂进行超声成像,还可以作为人工血液进行临床缺氧症状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平均粒径为100-500纳米,结构为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内层全氟溴辛烷形成的纳米球;所述纳米球中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对内层全氟溴辛烷的包封率为80%以上。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I)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O. 01-1克,全氟溴辛烷10-100 μ L,充分溶解在有机溶剂2-6毫升中,得到溶液A ;其中,全氟溴辛烷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比为O. 1-1 ; 全氟溴辛烷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O. 01-0. I ;(2)将A溶液与表面活性剂溶液5-100毫升混合,其中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1%-4%(w/v),A溶液与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积比为O. 05-0. 5 ;超声分散1_10分钟,其中超声功率为50W-300W,磁力搅拌3-12小时,得到溶液B ;(3)提纯方式将溶液B装入透析袋,用去离子水透析3-5天,然后将样品冻干,得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胆酸钠、脱氧胆酸钠中的一种。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的一种。所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分子量为15万,聚乳酸与羟基乙酸的比例为75 25。所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粒径通过超声处理时间和功率进行控制。所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外层厚度通过调节全氟溴辛烷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比例进行控制,当全氟溴辛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比例增大时,外层厚度变小。所制备的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能很好的解决现有的氟碳化合物的粒径大小问题和包封率问题,同过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进行外层包裹,并能大大的提高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和安全性。包封率测定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测定,采用多组分计算方法,具体如下(Ai =φ χ +i:hC:|,4* = + fjbCr +(/I1 =TlbC1 + f|bCr T rlbC式中i3、i2和is分别为样品在XpXyX3处的紫外吸收值,cx、cy、cz分别为X组分、y组分和z组分的浓度、兮和#分别是X组分、y组分和z组分在波长λ i处的摩尔吸光系数;#、4和技分别是X组分、y组分和z组分在波长λ 2处的摩尔吸光系数;ε|、#和£|分别是X组分、y组分和z组分在波长λ 3处的摩尔吸光系数;4 和技、4和4、号和#可以用X、y和ζ的标准溶液分别在处测定吸光度后计算求得。将、4和弓和由4、4和€代入方程组,可得三组分的浓度(;、(;、(;。其中λ” λ2、λ3 处分别为 217nm,250nm 和 280nm。包封率计算公式为包封率=提纯后全氟溴辛烷浓度+提纯前全氟溴辛烷浓度X 100%,利用多组分紫外吸收测定全氟溴辛烷的包封率。在包封率测定中,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用与未提纯前溶液同体积的去离子水分散。4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该方法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外层包裹材料,该材料能在体内降解成乳酸和羟基乙酸,这两种产物是人代谢途径的副产物, 因此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大大提高了临床应用价值;该方法得到的纳米球的包封率在80%,粒径在100-500nm,长期保存下稳定性较好,本方法工艺非常简单,操作方便,可进行连续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水合粒径分布图。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粒子平均直径是120纳米左右。图2为实施例2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水合粒径分布图。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粒子平均直径是224纳米左右。图3为实施例3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水合粒径分布图。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粒子平均直径是400纳米左右。图4为实施例4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扫描电镜图。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全氟碳化合物纳米颗粒为球状,呈核壳结构,其中核层较厚, 壳层很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粒径在500纳米左右。图5为实施例2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扫描电镜图。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全氟碳化合物纳米颗粒为球状,呈核壳结构,其中核层较厚, 壳层较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粒径在200纳米左右。图6为实施例5的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的扫描电镜图。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全氟碳化合物纳米颗粒为球状,呈核壳结构,其中核层较厚, 壳层相对较厚,全氟碳化合物纳米球粒径在200纳米左右。具体实施方法实施例1 :A、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O.1g,全氟溴辛烷60 μ L,充分溶解在4mL 二氯甲烷中, 得到溶液A ;B、向溶液A中加入1.5%脱氧胆酸钠溶液20ml,超声分散7min,超声功率为200W,磁力搅拌4小时,得到溶液B ;C、提纯方式将溶液B装入透析袋,用去离子水透析5天,然后将样品冻干,得到最终产品O实施例2 A.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O. lg,全氟溴辛烷60yL,充分溶解在4mL 二氯甲烷中,得到溶液A ;B.向溶液A中加入I. 5%脱氧胆酸钠溶液20ml,超声分散5min,超声功率控制200W, 磁力搅拌4小时,得到溶液B ;C.提纯方式将溶液B装入透析袋,用去离子水透析5天,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平均粒径为100?500纳米,结构为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内层全氟溴辛烷形成的纳米球;所述纳米球中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对内层全氟溴辛烷的包封率为80%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平均粒径为100-500纳米,结构为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内层全氟溴辛烷形成的纳米球;所述纳米球中外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对内层全氟溴辛烷的包封率为80% 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O.01-1克,全氟溴辛烷10-100 μ L,充分溶解在有机溶剂2-6毫升中,得到溶液A ;其中,全氟溴辛烷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比为O. 1-1 ; 全氟溴辛烷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O. 01-0. I ;(2)将A溶液与表面活性剂溶液5-100毫升混合,其中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1%-4%(w/v),A溶液与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积比为O. 05-0. 5 ;超声分散1_10分钟,其中超声功率为50W-300W,磁力搅拌3-12小时,得到溶液B ;(3)提纯方式将溶液B装入透析袋,用去离子水透析3-5天,然后将样品冻干,得到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全氟碳化合物脂质体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胆酸钠、脱氧胆酸钠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娟朱君闫志强魏岱旭何丹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