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579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简单结构有效地保证支撑前悬架的刚性且不增加车身的重量。在前悬架由辅助框架(3)支撑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中,辅助框架(3)具备: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9),在前侧框架(2)的下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辅助横向构件(11),将左右侧框架(9)的后端部彼此联接。辅助框架(9)的后部设置有:下臂支撑部,用于将前悬架的下臂(41)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第一固定部分(31),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和第二固定部分(40),在沿车辆宽度方向从第一固定部分(31)向外偏离的位置,将后辅助横向构件(11)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具有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朝着车辆的前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框 架;和设置在前侧框架下方的辅助框架(SUbframe),所述悬架安装结构在所述辅助框架上支撑前悬架。
技术介绍
下面的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以往的车身结构,在该车身结构中,侧辅助框架(侧框架)被设置在左右一对前侧框架(车身框架)下方,该左右一对前侧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该侧辅助框架经由具有橡胶衬套(rubber bushes)的支撑部被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在前侧框架上。该车身结构设置有左右一对冲击吸引构件,向前延伸至超出侧辅助框架的前端部;和加固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在左右冲击吸引构件之间桥接该左右冲击吸引构件。另外,弯曲部设置在侧辅助框架中,该弯曲部能够向下弯曲以响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施加的负载。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5-271810号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述专利文献I描述的,当橡胶衬套布置在支撑部中时,支撑部的橡胶衬套能够吸引当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输入到前悬架的道路噪音,该支撑部使前侧框架支撑辅助框架的侧辅助框架,该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因此,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从前侧框架传播到车室。然而,前侧框架不能主动地用作用于支撑负载的支撑构件,该支撑负载是当车辆转向时从轮胎输入到前悬架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足够强度的辅助框架,以保证稳定地施加负载,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车身的重量增加。本专利技术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通过利用简单结构,来能够有效地保证支撑前悬架的刚性且不增加车身的重量。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其具备左右一对前侧框架,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朝着所述车辆的前侧延伸;和辅助框架,设置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其中,所述悬架安装结构在所述辅助框架上支撑前悬架,其中,所述辅助框架包括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辅助横向构件,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所述左右侧框架的后端部彼此联接;并且所述辅助框架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用于将所述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所述车身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外偏离的位置,将所述后辅助横向构件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所述车身的所述底面。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专利技术中,辅助框架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臂支撑部,用于将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将后辅助横向构件的后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和左右一对第二固定部,在沿车辆宽度方向从第一固定部向外偏离的位置,将后辅助横向构件的侧端部刚性地结合到车身的底面。因此,从前悬架的下臂输入到辅助框架的后部的冲击负载能够由车身的辅助框架和底面来一起有效地支撑。因此,在以往的装置中,橡胶衬套布置在支撑部中,以吸收车辆行驶时从车轮输入到前悬架的道路噪音,其中该支撑部支撑辅助框架的侧端部,该辅助框架支撑前悬架,而不同于这种以往的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悬架安装结构的优势在于使各辅助框架的结构简化以获得轻型车身并且充分地保证支撑负载的刚性,该负载是当车辆转向时从轮胎输入到前悬架的。另外,因为设置在辅助框架的后部的下臂支撑部将前悬架的下臂可摆动地且可弹性移动地支撑,所以输入到下臂的道路噪音能够被下臂支撑部吸收,并且有效地防止道路噪音被传播到辅助框架和支撑辅助框架的前侧框架。因此,能够保证车室足够安静。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仰视图。图4是沿着图2所示的线IV-IV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表示前辅助横向构件的特定结构的说明性示意图。图6是表示前端固定部的特定结构的侧截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中间固定部和第一固定部的特定结构的侧截面示意图。图8是表示辅助框架的位置部分的结构的侧截面示意图。图9是表示第一和第二固定部的特定结构的平面图。图10是沿着图9所示的线X-X的截面示意图。图11是表示下臂的特定结构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至4分别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具有左右一对前侧框架2,从安装在车室前面部的缓冲板I朝着车辆的前侧延伸;和辅助框架3,设置在前侧框架2下方。前悬架4被支撑在辅助框架3上。各前侧框架2被构造成具有闭合截面形状,内板2a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外板2b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参见图4),而且具有从侧面看时基本水平延伸的水平部分5 ;和从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向后延伸并且沿着缓冲板I的下端部向下倾斜(其前侧向上)的弹起部分6(参见图I)。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上冲击吸收构件(碰撞容器)7,其由朝着前侧突起的金属气缸组成。缓冲器加固部8被安装在各上冲击吸收构件7的前端表面上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各辅助框架3由所谓的边框架构成,通过将上板和下板彼此连结,该边框架形成为空心的。如图3所示,辅助框架3具有左右一对侧辅助框架9,在前侧框架2的下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前辅助横向构件10,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彼此联接;和后辅助横向构件11,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以便将左右侧辅助框架9的后端部彼此联接。如图5所示,前辅助横向构件10被形成为具有闭合的截面,横向构件主体12具有帽形截面和底面板13覆盖横向构件主体12的下部。侧辅助框架9由前侧部分14和后侧部分15构成,在从平面看时,该前侧部分14比前侧框架2更窄,该后侧部分15比前侧框架2更宽(参见图3)。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下冲击吸收构件(碰撞容器)16,其由向前突起的金属气缸组成;和前端固定部18,被刚性地结合到附接部分17而不会使橡胶衬套位于两者之间,该附接部分17被设置在各前侧框架2的下表面上。如图6所示,各前端固定部18安装有联接管19,竖直地穿透侧辅助框架9的各前端部并且具有向上突起的上端部;和紧固螺栓20,从下插入联接管19的通孔中。通过将紧固螺栓20的螺杆轴螺纹连接到设置在各前侧框架2的附接部分17中的螺母构件21而 施加的紧固力强烈地使联接管19的上端表面与附接部分17的下表面按压接触。在各侧辅助框架9的前端部和各前侧框架2的前端部的相对位移(弹性位移)被调节的状态下,联接管19的上端表面和附接部分17的下表面彼此刚性地结合。如图4和7所示,各侧辅助框架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中间固定部25,该中间固定部25通过紧固螺栓22、联接管23和螺母构件24被刚性地结合到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中间固定部25由支架构件组成,该支架构件从侧辅助框架9的上表面向上突出。联接管23通过焊接被固定地附接到中间固定部25的上端部的外表面。在图7等等中,参考数字26代表垫圈板(washer plate),该垫圈板被安装以支撑联接管23的下端部并且与紧固螺栓22的上部分邻接。紧固螺栓22的螺杆轴被螺纹连接到安装在前侧框架2的水平部分5中的螺母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谷隆广福岛正信竹下弘明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