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扭转振动减振装置,包括待驱动以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输入区域(16)以及输出区域(18),其中,在所述输入区域(16)和输出区域(18)之间设有第一扭矩传递路径(20)和与该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联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20)、以及用于传递经所述扭矩传递路径(20、22)导引的扭矩的离合装置(24),其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20)中设有第一移相器装置(26),所述第一移相器装置产生经由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20)导引的旋转不均匀性相对于经由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22)导引的旋转不均匀性的相位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扭转振动减振装置,例如可以应用在车辆的传动系中,以缓冲或尽可能大幅度地消除旋转不均匀性。
技术介绍
在与内燃机组装在一起的传动系中主要受到在内燃机中周期性进行的点火以及由此释放的能量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的限制,基本上没有恒定的扭矩导引至传动系中。由曲轴输出的扭矩及其转速经受摆动或振动、总地来说经受旋转不均匀性。因为这种旋转 不均匀性可以在行驶运行中出现征兆,所以通常要尽可能大幅度地消除旋转不均匀性。例如可以了解到,通过利用力或能量存储器,即例如采用弹簧或运动的质量或它们的组合,将在这样的旋转不均匀性中产生的能量暂时存储,然后进一步输送给传动系,从而能够实现平稳的转速进程或扭矩进程。在这种意义上工作的扭转振动减振装置的一个示例是所谓的双质量飞轮。作为为缓冲器已知的质量摆锤将于行驶状态中出现的旋转不均匀性转换成振动质量的振动偏转,其中,该偏转能够克服离心力进行并且通过预设的偏转轨迹或待偏转的质量可以实现与确定的触发转速或触发频率的一致。这样的缓冲器当然可以与通过采用弹簧或类似部件而振动的质量系统相结合。由于在当今的车辆构造中总是越来越紧凑的空间情况,对于用于减振的系统可用的空间更小,其中去离合质量相应地减小,即所产生的旋转不均匀性减轻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转振动减振装置,在紧凑的构造尺寸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扭转振动减振装置实现了更佳地减小导引至传动系中的旋转不均匀性。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扭转振动减振装置来实现,其特别用于车辆的传动系,所述扭转振动减振装置包括待驱动以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入区域以及输出区域,其中,在所述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设有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与该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联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以及用于共同导引或叠加经所述扭矩传递路径导引或产生的扭矩的离合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中设有第一移相器装置,所述第一移相器装置用于产生经由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导引的旋转不均匀性相对于经由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导引的旋转不均匀性的相位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扭转振动减振装置中,通过采用移相器装置用于,首先分配所传递的扭矩,然后再会集所传递的扭矩,由于这样引入的相位移动而产生在待传递扭矩中的振动分量的抵消叠加。在理想的状态下,至少在特别是临界的频率范围内实现几乎完全消除旋转不均匀性。为了能够以结构上简单的方式有效实现相位移动规定,第一移相器装置包括第一振动系统,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具有初级侧和能够克服弹簧装置作用相对于所述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次级侧。因此,第一移相器装置基本上根据双质量飞轮的功能原理而构成,其中,通过一方面选择弹簧强度且另一方面选择在初级侧和次级侧上的质量比或惯性,提供带有希望的振动特性的、能够克服弹簧装置作用的、相对于彼此振动的两个质量,即主要是初级侧和次级侦U。其特点是,这样的振动系统具有谐振频率。在低于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内,这样的振动系统在低于临界条件下振动,也就是说,系统的触发和反应基本上同时产生。在超出谐振频率时产生相位突变,从而系统的触发和反应主要以彼此相对的相位移动的方式产生,即,系统在超出临界条件下工作。这样的相位突变在理想状态下为最大值180°,本专利技术利用这样的相位突变,以通过使如此相位移动的扭矩振动分量与未发生相位移动的扭矩分量叠加而实现旋转不均匀性所希望的减小。具有优势地还可以,在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中设有第二移相器装置。所述第二移相器装置可以包括第二振动系统,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具有初级侧和能够克服弹簧装置作用相对于该初级侧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次级侧。 然后为了确保,当在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中通过移相器装置进行工作时实现旋转不均匀性的希望的减小,可以规定,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和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具有彼此不同的谐振频率。以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限定频率范围或转速范围,在所述范围内,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之一已经超临界工作,而另一个则在低于临界、即没有相位移动的条件下工作。在此优选地规定,所述第一振动系统的谐振频率低于所述第二振动系统的谐振频率。为了能够进一步影响减振特性而规定,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或/和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构造有用于经由该扭矩传递路径导引的旋转不均匀性的摩擦减振装置或/和流体减振装置。当然,在此这两个扭矩传递路径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S卩,这两个扭矩传递路径的任何一个可以构造具有或不具有一个或其他附加的减振方案。那么特别地,当在一个或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中应该附加地设有摩擦减振装置和流体减振装置时,可以根据其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影响减振特性,来设置并联或串联起作用的摩擦减振装置和流体减振装置。这里还可以使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也具有彼此不同的结构。此外可以由此实现减振特性的分散,即,所述摩擦减振装置或/和所述流体减振装置设置成相对于弹簧装置并联或串联地起作用。在一个对于紧凑的构造尺寸特别有利的变化方案中规定,离合装置包括行星轮变速装置。在此例如可以是这样的构造,S卩,所述行星轮变速装置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上的行星轮支架,所述行星轮支架具有多个可旋转地承载于其上的行星轮。这意味着,在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中导引的扭矩被行星轮支架接收,并且经由可旋转地承载在该行星轮支架上的行星轮继续导引到输出区域。为了在抵消叠加的意义上也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上文已经提到的两个扭矩分量的联结,还规定,所述行星轮变速装置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上的、与所述行星轮啮合的第一空心轮装置和连接到所述输出区域上的、与所述行星轮啮合的第二空心轮>J-U ρ α装直。 在一个可替换的、特别是适应在径向内部区域中的构造空间的结构形式中规定,所述行星轮变速装置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上的、与所述行星轮啮合的第一太阳轮装置和连接到所述输出区域上的、与所述行星轮啮合的第二太阳轮装置。能够使在待传递的扭矩中的旋转不均匀性消除的特性可以进一步这样受到影响,即,在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中导引的或由这两个扭矩传递路径传递的扭矩分量在其大小上受到影响。例如可以规定,与所述行星轮连接的第一空心轮装置或太阳轮装置和与所述行星轮连接的第二空心轮装置或太阳轮装置提供相对于彼此不同的传动比。通过选择彼此不同的传动比实现了,较大的扭矩分量经由第一或第二扭矩传递路径来导引。因为作为离合装置起作用的行星轮变速装置仅在相对较小的、由移相器装置或其振动系统允许的角度范围内起作用,所以还可以 规定,至少一个行星轮或/和所述空心轮装置或/和所述太阳轮装置以扇形齿轮的形式构成。一个对于避免不平衡性特别有利的结构变化方案可以设定,行星轮相对于彼此以大致均匀的周向间隔设置。可替换地还可以使行星轮相对于彼此以不均匀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行星轮的周向间隔的变化,可以影响噪音产生并由此实现更安静的运行。如果设定离合装置径向位于所述第一移相器装置内部或/和所述第二移相器装置内部、且与所述第一移相器装置或/和所述第二移相器装置至少部分轴向重叠设置,那么特别有效地利用了径向内部的构造空间。代替地可设定,所述离合装置轴向与所述第一移相器装置或/和所述第二移相器装置相邻设置。在该结构方案中实现了离合装置轴向上相对较大地构成,即具有较大的有效半径。当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的刚性至少为800Nm/°,优选至少为1500N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洛伦茨,T·魏甘德,C·卡尔松,
申请(专利权)人: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