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15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铸模具,包括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与所述压铸模具的型腔连通的排气入口、与所述排气入口连通的第一排气段、与所述第一排气段连通的第二排气段和与所述第二排气段连通的第三排气段,所述第一排气段、第二排气段和第三排气段的厚度递减,所述第三排气段至少为两个。由于上述压铸模具的排气结构采用至少两个第三排气段,故可以在相同数目的排气入口、且不增加第三排气段厚度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高效地将型腔内的空气排出到模具外部,确保压铸件的质量。(*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铸模具,特别是一种压铸模具的排气结构。技术背景压铸模具一般包括固定在压铸机的定模安装板上的定模、固定在压铸机动 模安装板上的动模,该动模随动模安装板相对定模运动而完成合模与开模。合 模时,定模与动模之间形成一型腔,液体金属在高压下充满该型腔。开模时, 动模与定模分开以便将铸件取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压铸模具也是一种置换装置,即液体金属进入型腔,同 时置换出型腔内的空气,而型腔内的空气通过压铸模具上的排气结构排到模具 外部。排气结构对铸件的外观,特别是铸件内部的质量和压铸工艺的调整范围 有着重大影响。图l及图2所示为一种常用的三段式排气结构IO的糸意图,为^f更于理解, 图中将该排气结构10作为实体进行处理。该排气结构IO的入口 12与一溢流井 14连通,其包括与入口 12连通的第一排气段16、第二排气段17和第三排气段 18,这些排气段顺次连通且这些排气段的厚度即各排气段在模具上的深度,顺 次减小。其中,溢流井14主要用于排渣;第一排气段16和第二排气段17比较 厚是为了保证能顺利地将空气排出,而第三排气段18较薄是为了防止喷料。然而,这种结构具有下列缺点1. 由于第三排气段18的厚度太薄且离排气结构10的入口 12较远,导致 排气效果不好;若增加第三排气段18的厚度,又容易喷料而影响安全。2. 由于第三排气^: 18的厚度受到限制而导致排气不足,就必须在模具上 开设更多的排气入口以便将空气及时排出,这将降低工艺出品率,同时后续加工压铸件时需要去除的料头就越多,从而增加了后续工作量。3.由于第三排气段18的厚度太薄,为了保证铸件成形,排气结构10的入 口 12有时会做得很厚,同样也给后段机加工打磨带来了困难,导致生产效率降 低及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较少的排气入口即可将 模具型腔内的空气快速排出的压铸模具。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压铸模具,包括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 包括与所述压铸模具的型腔连通的排气入口 、与所述排气入口连通的第一排气 段、与所述第一排气段连通的第二排气段和与所述第二排气段连通的第三排气 段,所述第一排气段、第二排气段和第三排气段的厚度递减,所述第三排气段 至少为两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压铸模具的排气结构采用至少两个第三排 气段,故可以在相同数目的排气入口、且不增加第三排气段厚度的情况下能够 快速地、高效地将型腔内的空气排出到模具外部,确保压铸件的质量。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压铸模具的排气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压铸模具中的排气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B-B线的阶梯剖视示意图。 图5是沿图3中C-C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另 一实施例的压铸模具中 一公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压铸模具中一母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 母模与图6中的公模配合使用用于压铸手机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 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3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僻的压铸模具中的排气结构100的示 意图,为^^于理解,图中将该排气结构100作为实体进行处理。该排气结构100包括第一排气段120、第二排气段140和三个第三排气段 160。该第一排气段120、第二排气段140和第三排气段160的厚度即这些排气 段在压铸模具(图中未示出)上的深度逐渐递减,且这些第三排气段160的厚 度大致相同。该第一排气4爻120的一端与一溢流井170连通,而该溢流井170进一步通 过排气入口 180与压铸模具的型腔(图未示)连通。该第一排气4殳120的另一 端与第二排气段140连通,该第二排气段14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排气段UO 的延伸方向。换言之,该第二排气段140是从第一排气段120的一端垂直弯曲 延伸而成。上述三个第三排气段160相互间隔设置,且这些第三排气段160从第二排 气段140同向延伸而出。这些第三排气段16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排气段120的 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换言之,这些第三排气段160是第二排气段140的三个分 岔结构。为避免产生喷料而影响安全,可令临近第一排气段120的第三排气段 160与第一排气段120错开一定的角度,如此,可避免型腔内的液体金属经过 第一排气段120和临近该第一排气段120的第三排气段160喷射到模具外部。使用时,模具型腔内的空气经过排气入口 180、溢流井170之后进入第一 排气段120,之后流入第二排气段140,然后沿着三个第三排气段160排出到模 具的外部。与现有的排气结构IO相比,由于本技术的压铸模具中的排气结 构100釆用三个第三排气段160,故可以在相同数目的排气入口且不增加第三 排气段厚度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高效地将型腔内的空气排出到模具外部,确保压铸件的质量。图6和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压铸模具中的公模200和母模300 的示意图,其中该/>模200和母模300配合使用用于压铸手机外壳。该公模200包括第一成型区210和分布在第一成型区210前端的三组滑块 220和滑块座230。其中,中间的一组滑块220和滑块座230位于第一成型区 210的上方并沿竖直方向设置,而其余两组滑块220和滑块座230分别位于第 一成型区210的左右两侧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公模200上还设有第一排气通路240和第二排气通路250,该第一排气 通路240和第二排气通路250位于第一成型区210的上方并位于中间的一组滑 块220和滑块座230的两侧。该第一排气通路240包括第一排气段242、与第 一排气段242连通的第二排气段244、与第二排气段244连通的两个第三排气 段246。这两个第三排气段24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排气段244的延伸方向大致 垂直。每一个第三排气段246的末端进一步形成有第四排气段248。该第一排 气段242、第二排气段244、第三排气段246和第四排气段248的厚度顺次减小。 该第二排气通路250与第一排气通路240相似,区别在于第二排气通路250包 括三个第三排气段256和三个第四排气段258。该母模300上设有与公模200上的第一成型区210对应的第二成型区310, 和间隔地设于第二成型区310上方的两个第一排气,殳320,这两个第一排气段 320分别与公模200上的第一排气通路240、第二排气通路250的第一排气段 242对应设置。每一个第一排气段320分别通过一个溢流井340和一个排气入 口 350与第二成型区310连通。该母模300上还设有一排气结构360,该排气结构360包括大致呈"L"型 的第一排气段362、与第一排气段362连通的第二排气#爻364和与第二排气段 364连通的两个第三排气段366。该第一排气段362进一步通过一个溢流井370 和一个排气入口 380与第二成型区310连通。当将公模200与母模300合模时,第一成型区210和第二成型区310组成与手机外壳形状相同的型腔;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铸模具,包括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与所述压铸模具的型腔连通的排气入口、与所述排气入口连通的第一排气段、与所述第一排气段连通的第二排气段和与所述第二排气段连通的第三排气段,所述第一排气段、第二排气段和第三排气段的厚度递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气段至少为两个。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