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6651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包括与顶杆相连的推板,设有型腔的压机动型板,与液压缸输出轴相连的连接板和一端固定于连接板上的预复位导杆,预复位导杆的另一端穿过压机动型板且可在压机动型板内自由滑动,压机动型板与连接板贴合后形成铸造型腔;预复位导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后与第二预复位板固定相连;推板上固定有第一预复位板;在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均设有第一T型凹槽;还包括一根横截面呈工字形的连接杆,连接杆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预复位板和第二预复位板上的第一T型凹槽内。采用该结构进行推板和压机动型板的对位,可快速而准确地实现模具的预复位,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可操作性。

Pre reset quick changing structure for die casting di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e reset quick change structure of die casting mould, including top rod connected to the push plate, a cavity of the compressor and the moving plate, hydraulic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fixed at one end of the guide rod pre reset, reset the other end of the guide rod wear overvoltage in the press plate and motor dynamic sliding plate, press moving plate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are pasted to form a casting cavity; the other end of the guide rod reset through the pressure plate and the motor after second pre reset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fixed plate; reset push plate; the first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T first, the second plates are pre reset; also includes a cross section of a connecting rod shape,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necting rod are respectively inserted into the first T type groove first pre reset plate and second reset plate on the inside. By adopting the structure, the alignment of the pushing plate and the pressing motor plate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die pre reduction can be realize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and the work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he operability is enhan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
本技术属于铸造
,尤其涉及一种压铸模具的合模预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压铸是铸造生产中常用的一种铸造方式,对于部分压铸件的浇铸制造,需要在每次压铸前将模具的推板1与压机动型板5准确对位,便以实现合模。如图1所示,目前的模具合模都是在推板1和压机动型板5之间连接四根预复位导杆8;其中,推板1与顶杆9相连,其受到顶杆9推动而移动到某一位置;预复位导杆8一端与液压缸输出轴相连的连接板6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压机动型板5,连接板6上设有浇铸型腔(图中未示出)的一部分,压机动型板5上设有浇铸型腔(图中未示出)的另一部分,压机动型板5与机床传动组件相连,由机床主轴驱动。连接板6与压机动型板5贴合后组成完整的铸造型腔。合模时,利用被液压缸驱动的连接板6将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头全部插入推板1上的四个通孔101中,从而将四根预复位导杆8的轴向位置确定,顶杆驱动推板1和液压缸驱动四根预复位导杆8同步同向运动至机床主轴行程范围之内,然后由机床主轴驱动压机动型板5沿预复位导杆8向连接板6靠近,并最终贴合,实现合模。在上述操作中,需要一个工人将四根预复位导杆8分别与推板1上的四个通孔101分别对应穿过,具体操作时其中一个工人必须十分仔细地对四个通孔101和四根预复位导杆8对位,因为预复位导杆8在合模时起导向作用,因此四个通孔101和四根预复位导杆8之间的配合为间隙比较小的间隙配合甚至是过渡配合,很难对四个孔同时准确对位,而且在对位时需要另一面操作工人操作机床的运动,使液压缓慢推动连接板6移动,将四根预复位导杆8送入四个通孔101内,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导致杆与孔的碰撞,甚至产生意外事故,这种合模时推板1和压机动型板预5之间的预复位方法效率低下,可操作性极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采用该结构进行推板和压机动型板的对位,可快速而准确地实现模具的预复位,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可操作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包括与顶杆相连的推板,还包括与机床主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压机动型板,与液压缸输出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连接板和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上的预复位导杆,所述预复位导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且可在压机动型板内自由滑动,所述压机动型板与连接板贴合后形成铸造型腔;所述预复位导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后与第二预复位板固定相连;所述推板上固定有第一预复位板;在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均设有第一T型凹槽,所述第一T型凹槽与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平行设置;还包括一根横截面呈工字形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预复位板和第二预复位板上的第一T型凹槽内,从而将第一、二预复位板连为一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T型凹槽未贯穿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预复位板和第二预复位板上设有所述第一T型凹槽的表面还设有第二T型凹槽,所述第二T型凹槽与所述第一T型凹槽相互垂直,从而形成一个十字形槽,并在所述第二T型凹槽内设有所述连接杆。进一步地,所述第一T型凹槽、第二T型凹槽均沿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一个拔模斜度1/A,相应地,所述连接杆在其长度方向上也具有所述拔模斜度1/A,A为2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原推板和压机动型板之间增设第一预复位板和第二预复位板,利用呈工字型的连杆来实现推板和压机动型板的一次性精准对位,实现预复位导杆的轴向快速定位;将两块预复位板即将接触时,将连杆插入T型凹槽,此时由于只需观察连杆与T型凹槽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必像现有对位方法那样,四根杆与四个孔要分别对准,其操作难度大大降低,效率也得到质的飞升;另一方面,采用横截面为工字型的连杆来间接衔接连接板与推板,可以使整个结构在移动时,仅仅需要液压缸的带动,便可使推板、预复位导杆以及连接板构成的一体式结构同步移动;后者仅仅依靠与推板相连的顶杆即可实现整个结构的同步移动,使模具更灵活地到达机床压铸的工作行程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合模机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具有拔模斜度的连接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包括与顶杆相连的推板1,还包括与机床主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压机动型板5,与液压缸输出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连接板6和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板6上的预复位导杆8,所述预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5且可在压机动型板5内自由滑动,所述压机动型板5与连接板6贴合后形成铸造型腔。所述预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5后与第二预复位板4固定相连。所述推板1上固定有第一预复位板2。在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均设有第一T型凹槽,所述第一T型凹槽与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平行设置;相应地,还包括一根横截面呈工字形的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预复位板2和第二预复位板4上的第一T型凹槽内,从而将第一、二预复位板连为一体。在连接时,可根据连杆3本身的自重和尺寸考虑其与第一T型凹槽之间的配合间隙,以保证必要时,在竖直插入的情况下,连杆3不会滑出第一T型凹槽;当然也可在连杆3侧面和第一T型凹槽侧壁设置螺纹条孔,以便安装好后利用螺栓联接加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T型凹槽未贯穿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使连杆3的一端顶在第一T型凹槽的封闭端。如此设计,则在第一T型凹槽与连杆3配合的任何间隙情况下,防止在竖直设置连杆3时,连杆3滑落。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预复位板2和第二预复位板4上设有所述第一T型凹槽的表面还设有第二T型凹槽,所述第二T型凹槽与所述第一T型凹槽相互垂直,从而形成一个十字形槽,并在所述第二T型凹槽内设有所述连接杆3。这种设计不但便于根据需要选择水平或是竖直的T型凹槽来实现连接杆3的连接结构,还可以对连接进行加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T型凹槽、第二T型凹槽均沿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一个拔模斜度1/A,相应地,所述连接杆3在其长度方向上也具有所述拔模斜度1/A,A为20~30。这种设计可以实现连接杆3设置在相应的T型凹槽内的自锁功能,防止下坠,且定位更为精准。本技术中的压机动型板5上与连接板6上或者二者之间也可以单独设置被预复位导杆8活动贯穿的模具的上、下模板,上下模板贴合形成所述铸造型腔;即将压机动型板5上与连接板6上设置的型腔特征单独设置在一块分别与之相对应的板上,做简单的转移置换亦可。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包括与顶杆相连的推板(1),还包括与机床主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压机动型板(5),与液压缸输出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连接板(6)和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板(6)上的预复位导杆(8),所述预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5)且可在压机动型板(5)内自由滑动,所述压机动型板(5)与连接板(6)贴合后形成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5)后与第二预复位板(4)固定相连;所述推板(1)上固定有第一预复位板(2);在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均设有第一T型凹槽,所述第一T型凹槽与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平行;还包括一根横截面呈工字形的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预复位板(2)和第二预复位板(4)上的第一T型凹槽内,从而将第一、二预复位板连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铸模具的预复位快换结构,包括与顶杆相连的推板(1),还包括与机床主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压机动型板(5),与液压缸输出轴相连的设有型腔的连接板(6)和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板(6)上的预复位导杆(8),所述预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5)且可在压机动型板(5)内自由滑动,所述压机动型板(5)与连接板(6)贴合后形成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复位导杆(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压机动型板(5)后与第二预复位板(4)固定相连;所述推板(1)上固定有第一预复位板(2);在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均设有第一T型凹槽,所述第一T型凹槽与第一、第二预复位板的表面平行;还包括一根横截面呈工字形的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预复位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朝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德运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