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1232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中:该胎唇宽度大于11mm,胎唇相对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有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为胎唇的外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为胎唇的近中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如此设置,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在一定速度及载重下行驶时,胎唇部受力面积大,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与轮辋之间相对运动时,轮胎与轮辋的配合搭接较紧密,可降低摩托车无内胎轮胎漏气指数,有效的提升摩托车无内胎轮胎的保气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无内胎轮胎,特别是指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一般配套5°斜底式胎圈座轮辋,为确保与轮辋紧密配合,以往摩托车无内胎轮胎I’(如图I)胎唇部角度一般设计为单角度,即胎唇10’部与水平线形成的一个夹角α,其角度为5° 9°之间,如此设置,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在一定速度及载重下行驶时,由于胎唇部受力面积小,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与轮辋之间相对运动,摩托车无内胎轮胎I’与轮辋2’配合易出现上下脱离现象(如图2、2Α所示),则轮胎会产生漏气,出现低风压行驶现象,影响轮胎安全性能,此种现象在不平坦路面上使用尤为明显。为提升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保气性能,拟改进胎唇部结构来改善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部结构,在不影响轮胎性能的前提下,提升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保气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中该胎唇宽度大于11mm,胎唇相对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有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为胎唇的外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为胎唇的近中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角度设置为5° 9°,第二夹角角度设置为12° 30°。所述第一夹角形成的起始点至胎唇外侧的宽度设置为胎唇总宽度的1/2 2/3倍。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之间设置有倒角。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宽度大于Ilmm时,将胎唇部角度由单角度设计改为双角度设计,如此设置,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在一定速度及载重下行驶时,胎唇部受力面积大,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与轮辋之间相对运动时,轮胎与轮辋的配合搭接较紧密,可降低摩托车无内胎轮胎漏气指数,有效的提升摩托车无内胎轮胎的保气性能。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部单角度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与轮辋的配合示意图;图2A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部双角度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与轮辋的配合示意图;图4A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由于大断宽摩托车无内胎轮胎速度及载重较高,当轮胎与轮辋配合之间相对运动最易出现上下脱离现象,产生漏气,出现低风压行驶状态,影响轮胎安全性能。如图3至图4A所示,为提升大断宽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保气性能,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部结构,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I的胎唇宽度大于Ilmm时,将胎唇部角度由单角度设计改为双角度设计,即该轮胎I胎唇10相对轮辋2直径的水平线形成有第一夹角ct I与第二夹角α 2 ;其中第一夹角α I是指胎唇10的外缘处切线与轮辋2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α 2是指胎唇10的近中缘处切线与轮辋2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α 2需大于第一夹角α I ;第一夹角角度α I设置为5° 9°,第 二夹角角度ct 2设置为12° 30° ,第一夹角α I宽度W1,即第一夹角α I形成的起始点至胎唇10外侧的宽度一般设置为胎唇总宽度W的1/2 2/3倍。为了避免第一夹角α 与第二夹角α 2之间产生较大落差,出现不良现象,第一夹角α I与第二夹角α I之间设置有倒角R,此倒角R依胎唇10宽度不同而定,如此设置,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在一定速度及载重下行驶时,胎唇10部受力面积大,摩托车无内胎轮胎I与轮辋2之间相对运动时,轮胎I与轮辋2的配合搭接较紧密(如图4、4Α所示),可降低摩托车无内胎轮胎漏气指数,有效的提升摩托车无内胎轮胎的保气性能。表I—以往例I实施例2 I实施例3 I实施例4 -胎唇宽度(mm)10. 5 10. 5 1111胎唇部设计_单角度双角度双角度双角度 蛋~一夹角角度(° )—8 ~ 8—8第二夹角角度(° )_—— 20_20_20_-第一夹角宽度 Wl~ff l/2ff 2/3W 1/2W 一 竟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之间的倒角R (mm)~R5R5. 5 R575轮胎静置漏气指数IlOO丨95 |90 |85使用本技术技术以后,对以往例和实施例进行室内轮胎静置漏气试验,确认其漏气情况,以往例每月轮胎静置漏气指数基准为100,数值越小,保气性能越好。从表I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例之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保气性能优于以往例。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胎唇宽度大于11mm,胎唇相对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有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为胎唇的外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为胎唇的近中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夹角角度设置为5。 9°,第二夹角角度设置为12° 30°。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形成的起始点至胎唇外侧的宽度设置为胎唇总宽度的1/2 2/3倍。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之间设置有倒角。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中该胎唇宽度大于11mm,胎唇相对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有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为胎唇的外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为胎唇的近中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如此设置,当摩托车无内胎轮胎在一定速度及载重下行驶时,胎唇部受力面积大,摩托车无内胎轮胎与轮辋之间相对运动时,轮胎与轮辋的配合搭接较紧密,可降低摩托车无内胎轮胎漏气指数,有效的提升摩托车无内胎轮胎的保气性能。文档编号B60C15/024GK202703144SQ201220316660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日专利技术者陈秀雄 申请人: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轮胎胎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胎唇宽度大于11mm,胎唇相对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有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为胎唇的外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为胎唇的近中缘处切线与轮辋直径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秀雄
申请(专利权)人: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