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辅助扶手,能够在使用时使扶手主体易于把持,从而能够轻松地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上而下车。在座椅(51)的侧方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座椅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2),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该扶手主体,因此在使用辅助扶手时通过使扶手主体倒向车辆外侧,扶手主体的供乘员的手拄扶的部分变大,并且姿势变化的自由度增加,由此乘员下车变得容易。此外,扶手主体随着车门(9)的开启动作呈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状态,并且随着车门的关闭动作呈收起状态,因此,能够谋求提高扶手主体的便利性,不用耗费由乘员进行收起、立起操作或调整扶手主体的位置等的时间体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辅助扶手,用于在进行上下车辆的动作中减轻在下车时乘员的身体负担。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车辆用辅助扶手,提出了这样一种辅助扶手(例如专利文献I),在车门坎板(rocker panel)的位于座椅的座椅靠背侧方的适当位置上形成凹部,使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辅助扶手主体以能够收起的方式铰支于该凹部,在扶手主体上安装有螺旋弹簧,以在使用时能够使辅助扶手主体立起来的方式对扶手主体施力。根据该专利文献1,在从车内下车时,乘员将门打开之后,在利用形成于辅助扶手主体的手指钩挂部克服弹簧力而使扶手主体动作至立起状态时,能够使作为卡定部件的车 门坎板的卡合凹部和辅助扶手主体的突起部锁合,由此具有能够安全地下车,并且还能够获得操作辅助扶手时的节度感这样的优点。此外,公开了一种汽车的上下车辅助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安装有在乘员座椅的侧方和上方开口的壳体,使作为把持部的辅助构件竖立设置于该壳体内部,并且使辅助构件可以自由地向上升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在向下降方向移动时能够在规定的位置上进行锁定这样的单向锁部件,使就座于座椅的乘员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对辅助构件进行升降移动操作。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5283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2021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9]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在上述以往的辅助装置中,下车时乘员每次使用辅助装置时,都需要进行使用于辅助的扶手主体从收起位置立起的操作,或者乘员自身需要根据自身的体格而对扶手主体的高度进行调整,因此,例如对年幼者、老年人等而言,在使用时会产生负担。此外,对于安装位置而言,由于是在车辆的车门坎板的上部面或座椅主体的端部具有辅助部,因此,存在下车时施加体重的位置被限制在座椅附近这样的缺点。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辅助扶手,能够在使用时使扶手主体易于把持,从而能够轻松地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上而下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辅助扶手在座椅的侧方且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上述座椅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其特征在于,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上述扶手主体。此外,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扶手主体与上述车门的开闭动作相应地呈突出状态和收起状态。此外,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座椅在前后方向上位置调整自如,以在上述座椅的整个位置调整范围内上述扶手主体都位于上述座椅的就座部分的侧部的方式配置该扶手主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通过以相对于车辆的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辅助扶手的扶手主体,在使用辅助扶手时通过使扶手主体倒向车辆的外侧,扶手主体供乘员的手拄扶的部分变大,并且姿势变化的自由度增加,由此,乘员下车变得容易。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在车门的关闭状态下扶手主体呈收起状态,随着车门的开启动作,扶手主体呈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的使用状态,由 此,能够谋求提高扶手主体的便利性。而且,扶手主体的位置方向根据门的开闭动作来决定,所以还能发挥不用耗费由乘员进行收起、立起操作或调整扶手主体的位置等的时间体力这样的效果。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扶手主体与座椅的位置无关地始终位于座位的座椅侧方,所以无论就座于哪个位置,乘员都能够从该位置可靠地把持扶手主体,因而能够提高操作性和便利性。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从车内侧观察扶手主体和扶手固定基部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图I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图I的B-B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扶手主体和扶手固定基部的后视图。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扶手固定基部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托架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罩体的图,图8的(A)是俯视图,图8的(B)是从车辆外侧观察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从车辆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0的(A)表示扶手主体处于使用位置,图10的(B)表示扶手主体处于收起位置。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从车辆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门内表面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辅助扶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I如图I 图12所示,辅助扶手I包括扶手固定基部3,其安装于车辆下边梁的上端部分的适当位置;以及扶手主体2,使用时可以将手拄扶在该扶手主体2上进行把持。该辅助扶手I在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安装用的固定孔3H,该固定孔3H呈筒状。 此外,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从其大致中间附近的水平位置起以图示的倾斜角Θ的角度倾斜地形成。即,扶手固定基部3其下部3A沿垂直方向配置,而其上部3B向车辆前侧倾斜,在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安装有上述扶手主体2。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倾斜角Θ是锐角且设定为15度 25度,在本例中设定为20度。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相对于垂直方向以倾斜角度Θ向前方倾斜而使上述扶手主体2相对于垂直方向以倾斜角度Θ向前方倾斜,由此,能够使扶手主体2处于乘员上下车时易于把持的角度。此外,上述辅助扶手I使用聚氨酯树脂、ABS树脂、聚丙烯等成型材料形成。此外,扶手固定基部3利用托架6安装固定于上述车辆下边梁8,且具有覆盖处于安装状态的托架6的一部分和扶手固定基部3的罩体41。另外,上述下边梁8位于设于车辆侧面的门开口部10的下边缘。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一侧面侧粘接有作为防滑部的扶手橡胶4,在该扶手橡胶4上设有多个突起部4T、4T...。此外,为了使上述扶手主体2的顶端与车辆的门9的内表面顺畅地进行卡合,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顶端形成有凸状弯曲部2Α,而且,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另一侧面上,在该弯曲面2Α的下部设有隆起部5,该隆起部5具有在收起位置附近与门9的内表面卡合的凸状弯曲部5Α。而且,上述弯曲部5Α位于隆起部5的顶端侧,并沿前后方向形成得较长,该弯曲部5Α使乘员在把持扶手主体2时不易打滑,使手指易于钩挂。另外,上述扶手橡胶4和隆起部5由合成橡胶形成。此外,门9采用在前后一方上设有铰链部9Α,通过以铰链部9Α为中心旋转来进行开关的类型,在本例中,如图12所示,将铰链部9Α设于门9的前侧。上述扶手主体2是能够从作为收起位置的大致垂直位置向车辆外侧放倒,且能从该放倒位置立起至上述收起位置的构件,在处于使用位置时的上表面侧设有上述扶手橡胶4,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下表面侧设有上述隆起部5。另外,扶手主体2呈厚壁的大致平板状,从其上表面看时呈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此外,扶手主体2的顶端侧角部分别形成为凸状弯曲面2Κ、2Κ。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扶手主体2以能够在大致垂直的收起位置X、顶端侧比基端侧稍高的使用位置Y和大致水平的下限位置Z的范围内转动角度的方式进行设置。另外,使用位置Y相对于水平为大致25度 35度,在本例中为大致30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辅助扶手,其在座椅的侧方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上述座椅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其特征在于,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上述扶手主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淳,追野英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本田阿克塞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