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技术,具体是涉及一种吸能式汽车转向轴。ニ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道路条件的改善及汽车车速的提高,汽车发生正面撞车的事故越来越多,由于车身、车架产生变形,导致转向轴、转向盘后移,同时人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从而使驾驶员的胸部和头部可能撞到转向盘上而受伤,为减轻这种伤害急需采用ー种能够吸收冲击能量的转向轴。转向轴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轴的设计必须保证其能够可靠的 传递扭矩,使方向盘位于符合驾驶员驾驶姿态的位置,为了在发生碰撞的时候能够吸收碰撞能量,保护驾驶员安全,因此需要在转向轴上进行吸能设计。现有的转向轴吸能设计大都采用吸能管柱等,这些吸能管柱吸收碰撞能量主要依靠摩擦力消耗,或者通过剪切塑料销以及管柱断开后上下段的摩擦力来实现的,其消耗的能量有限,并且不能保证吸能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缺陷,提供ー种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的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其技术方案是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包括上段转向轴、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第三连接螺栓、第四连接螺栓、吸能胶垫、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第三锁紧螺母、第四锁紧螺母、 ...
【技术保护点】
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包括上段转向轴(1)、第一连接螺栓(21)、第二连接螺栓(22)、第三连接螺栓(23)、第四连接螺栓(24)、吸能胶垫(3)、第一锁紧螺母(41)、第二锁紧螺母(42)、第三锁紧螺母(43)、第四锁紧螺母(44)、下段转向轴(5),其特征在于:上段转向轴(1)、下段转向轴(5)通过4个连接螺栓(21、22、23、24)、4个锁紧螺母(41、42、43、44)与吸能胶垫(3)两端连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包括上段转向轴(I)、第一连接螺栓(21)、第二连接螺栓(22)、第三连接螺栓(23)、第四连接螺栓(24)、吸能胶垫(3)、第一锁紧螺母(41)、第二锁紧螺母(42)、第三锁紧螺母(43)、第四锁紧螺母(44)、下段转向轴(5),其特征在于上段转向轴(I)、下段转向轴(5)通过4个连接螺栓(21、22、23、24)、4个锁紧螺母(41、42、43、44)与吸能胶垫(3)两端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上段转向轴(I)依次由上段螺纹连接部分(11)、上段花键部分(12)、上段锥体部分(13)、上段主轴部分(14)以及上段固定座(15)组成; 所述上段螺纹连接部分(11)长度为16mm,采用M12螺纹; 所述上段花键部分(12)长度为18mm,采用EXT36ZX0. 4mX30RX7h的渐开线花键; 所述上段锥体部分(13)长度为10mm,采用I : 10锥面; 所述上段主轴部分(14)长度为264mm,直径为16. 5mm的柱体; 所述上段固定座(15)厚度为2mm,短边宽度为20mm,外弧是以所述上段固定座(15)中心为圆心50mm为直径的圆的一部分,所述上段固定座(15)包含有第一固定孔(151)和第ニ固定孔(152),两固定孔(151、152)的直径均为8. 5mm,并以所述上段固定座(15)中心对称分布,两固定孔(151、152)的中心距为3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下段转向轴(5)依次由下段花键部分(51)、下段主轴部分(52)以及下段固定座(53)组成; 所述下段花键部分(51)长度为25mm,采用EXT30ZX0. 5mX30RX7h的渐开线花键; 所述下段主轴部分(52)长度为163mm,直径为16. 5mm的柱体; 所述下段固定座(53)厚度为2_,短边宽度为20_,外弧是以所述下段固定座(53)中心为圆心50mm为直径的圆的一部分,所述下段固定座(53)包含有第三固定孔(533)和第四固定孔(534),两固定孔(533、534)的直径均为8. 5_,并以所述下段固定座(53)中心对称分布,两固定孔(533、534)的中心距为35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式汽车转向轴,其特征在干所述吸能胶垫(3)为直径50mm,高度60mm的圆柱体,并且包含有第一通孔(31)、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东方曼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