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55270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9 0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具备沿着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的中央主槽(10)以及利用具有空隙部(AS)的外侧主槽(20)形成的接地部。接地部包括具有外侧壁面(32)的中央接地部(30)以及具有内侧壁面(41)的外侧接地部(40)。中央接地部(30)具有朝外突部(33),该朝外突部(33)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外侧接地部(40)具有朝内突部(43),该朝内突部(43)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突出。朝内突部(43)的间距(P43)比朝外突部(33)的间距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该轮胎具备利用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形成的接地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安装于卡车、公共汽车等车辆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作轮胎)中,为了提高在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能,广泛使用配置有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的主槽的胎面花纹。在此类锯齿状的主槽中,在行驶时,应力容易集中于朝向主槽内突出的突端,容易发生不均匀磨损。对此,众所周知有在利用锯齿状的主槽划分的接地部上形成有副槽的轮胎,该副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且比主槽窄(参照专利文献I )。根据该轮胎,能够利用副槽阻止不均匀磨损的进展,从而能够尽可能抑制耐不均匀磨损性的降低,同时提高牵引性能。另外,众所周知有如下轮胎该轮胎通过使构成锯齿状的槽的一侧的壁面的锯齿状花纹与另一侧的壁面的锯齿状花纹之间互不相同来防止不均匀磨损(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61 - 146606号公报(第I以及第2图)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6 - 286421号公报(第I图)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轮胎中,虽然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但是由于导致主槽的弯曲角度变小、边缘成分减少,因此存在损失牵弓I性能的缺点。如此,牵引性能和耐不均匀磨损性形成相悖的关系,很难以高水准实现两者的兼备。并且,在现有的轮胎中,并没有发展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形成锯齿状的主槽的情况下能够以高水准兼备牵引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轮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第I特征的主旨在于一种轮胎,该轮胎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中央主槽10、外侧主槽20)以及利用所述主槽划分的接地部(中央接地部30、外侧接地部40),所述多个主槽中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外侧主槽(外侧主槽20)包括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I槽壁和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槽壁,所述最外侧主槽由通过沿着轮胎周向重复所述第I槽壁与所述第2槽壁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轮胎周向一侧去而变窄的楔形状部分而得到的形状构成,所述第I槽壁(内侧壁面41)沿着轮胎周向具有多个第I突部(朝外突部33),该第I突部具有顶点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2槽壁(外侧壁面32)沿着轮胎周向具有多个第2突部(朝内突部43),该第2突部具有顶点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突出,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2突部的顶点的间隔相比,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I突部的顶点的间隔较大。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I突部的顶点的间隔恒定,并且,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2突部的顶点的间隔恒定。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将所述第I突部的顶点和所述第2突部的位于与所述第I突部的顶点相对的位置处的顶点相连结的虚拟线,与正交于轮胎赤道线的轮胎宽度方向线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中,也可以是,与从在所述外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槽宽最宽的位置处沿着轮胎周向限定的虚拟线到第2突部的顶点为止的长度相比,从在所述外侧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槽宽最宽的位置处沿着轮胎周向限定的虚拟线到第I突部的顶点为止的长度大。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中,也可以是,所述第I突部具有第I倾斜壁面和第I连结壁面,且该第I突部通过使所述第I倾斜壁面与所述第I连结壁面沿轮胎周向交替连续来形成,所述第I倾斜壁面沿着轮胎周向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且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所述第I连结壁面连结沿所述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第I倾斜壁面的端部之间,所述第2突部具有第2倾斜壁面和第2连结壁面,且该第2突部通过使所述第2倾斜壁面和所述第2连结壁面沿轮胎周向交替连续来形成,所述第2倾斜壁面沿着轮胎周向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并相对于沿着轮胎周向的虚拟线倾斜,所述第2连结倾斜壁面连结沿着所述轮胎周向相邻的第2倾斜壁面的端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中,也可以是,所述最外侧主槽的槽宽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去而变窄。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中,也可以是,形成在包含轮胎赤道线的区域中的中央主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且在轮胎宽度方向具有振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可以提供能够以高水平兼备牵引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的轮胎。 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外侧主槽20的放大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一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外侧主槽20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变更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A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7是表示变更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B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8是表示变更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2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9是充气轮胎2的外侧主槽120的放大图。图10是充气轮胎2的外侧主槽12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1是充气轮胎2的横向花纹槽15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比较例I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13是表示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14是表示比较例3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15是表示实施例I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对(I)充气轮胎的结构、(2)接地部的结构、(3)主槽的结构、(4)作用和效果、(5)变更例、(6)比较评价、(7)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当注意,附图仅具有示意性,各个尺寸的比例等与实物不同。因此,应当参照以下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另外,在附图彼此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I)充气轮胎的结构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I以及图2所示,充气轮胎I具备沿着轮胎周向(方向TC)延伸的多个主槽、以及利用主槽形成的接地部。在充气轮胎I中具备利用沿着轮胎周向(方向TC)延伸的主槽形成的接地部。具体地说,主槽包含中央主槽10,该中央主槽10形成于充气轮胎I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区域;以及外侧主槽20,该外侧主槽20形成在比中央主槽1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充气轮胎I的外侧主槽20形成为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线对称。在实施方式中,外侧主槽20构成形成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最外侧主槽(2)接地部的结构接地部包含一对中央接地部30以及一对外侧接地部40。中央接地部30形成在中央主槽10与外侧主槽20之间。中央接地部30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条状。外侧接地部40形成在比外侧主槽2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2. I)中央接地部的结构接地部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轮胎赤道线CL侧的中央接地部3、以及位于比中央接地部3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外侧接地部40。中央接地部30具备内侧壁面31和外侧壁面32。内侧壁面31位于轮胎赤道线CL侧(即,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内侧壁面31形成中央主槽10。另一方面,外侧壁面32位于比内侧壁面31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中央接地部30的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淳一越智直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