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6219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4 1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其具备:转向柱(15),该转向柱在倾斜调节时能够绕倾斜支轴(27)摆动;固定托架(13),该固定托架经由上述倾斜支轴(27)支承上述转向柱;以及操舵辅助用的电动马达(19),该电动马达由上述转向柱(15)支承。上述固定托架(13)包括:一对侧板(34、35),上述一对侧板在车宽方向(W1)上隔着转向轴(3)对置;以及连结部件(36),该连结部件将上述一对侧板(34、35)间连结。在上述一对侧板(34、35)的任一方设置有第一限制部(46),该第一限制部能够限制上述转向柱(15)绕上述倾斜支轴的(27)向第一旋转方向(Z1)旋转,在上述一对侧板(34、35)的另一方设置有第二限制部(49),该第二限制部能够限制上述转向柱(15)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Z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Z2)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提案有将转向柱的下部支承为能够绕倾斜中心轴摆动的倾斜转向(tiltsteering)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固定于车身的上固定托架以及下固定托架来支承转向柱。下固定托架对固定于转向柱的下部的下转向柱托架进行支承,使得该下转向柱托架能够经由倾斜中心轴摆动。另一方面,上固定托架对固定于转向柱的上部的上转向柱托架进行支承,使得该上转向柱托架在倾斜调节时能够上下滑动。另外,通过转动杆的操作,从外侧将上转向柱托架的两侧板紧固于上固定托架的两侧板之间,从而锁定倾斜调节后的转向柱的位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136870号公报在将如专利文献I所述的倾斜转向装置组装于车辆时,若转向柱处于在倾斜方向能够大幅度摆动的状态下,则一边用手支承具有重量的转向柱一边进行组装操作,因此存在组装性恶劣的问题。特别是在组装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由于装备具有重量的电动马达,所以组装性变得更恶劣。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要求节省能源,所以追求转向装置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容易组装于车辆的轻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提供电动动力转向装置(I),电动动力转向装置(I)具备转向柱(15),转向柱(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该转向柱(15)在倾斜调节时能够绕倾斜支轴(27)摆动;固定托架(13),该固定托架(13)经由上述倾斜支轴支承上述转向柱;以及操舵辅助用的电动马达(19),该电动马达(19)由上述转向柱(3)支承。上述固定托架包括一对侧板(34、35),上述一对侧板(34、35)在车宽方向(Wl)上隔着转向轴对置;以及连结部件(36),该连结部件(36)将上述一对侧板间连结。在上述一对侧板的任一方设置有第一限制部(46),该第一限制部(46)能够限制上述转向柱绕上述倾斜支轴向第一旋转方向(Zl)旋转。在上述一对侧板的另一方设置有第二限制部(49),该第二限制部(49)能够限制上述转向柱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Z2)旋转。此外,括号内的英文数字虽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本专利技术应该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下,与该项相同。在本方式中,在将本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安装于车身时,利用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部能够限制固定托架以及转向柱在倾斜方向以过大的角度进行相对旋转。因此,容易组装于车身。另外,固定托架是利用连结部件将一对侧板连结的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有助于轻量化。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限制部以及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任一方是能够从下方与从上述转向柱延伸设置的第一突起(47)勾挂卡合的勾挂卡合部(46),另一方是能够从上方与从上述转向柱延伸设置的第二突起(48)抵接的抵接部(49)。在该情况下,在将本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安装于车身时,在将固定托架组装于车身时,因为作为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部的任一方的勾挂卡合部从下方与第一突起勾挂卡合,并支承转向柱的载荷,所以更加容易组装于车身。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限制部是上述勾挂卡合部,具有上述勾挂卡合部的侧板(34)的内侧面(34a)靠近配置于上述电动马达的侧部,在车宽方向上,具有上述勾挂卡合部的侧板(34)与上述转向轴的中心轴线(Cl)之间的距离(LI)比具有上述抵接部的侧板(35)与上述转向轴的上述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L2)长。在该情况下,在固定托架中,具有勾挂卡合部的侧板经由勾挂卡合部主要承受比 较有重量的电动马达的载荷,因此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组装于车身变得更加容易。另外,将具有勾挂卡合部的侧板与转向轴之间的距离相对地变远,因此左右的重量平衡性变好。其结果是,使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相对于车身的组装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具有勾挂卡合部的侧板靠近电动马达,因此在承受因电动马达的辅助的反力方面也是优选的。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二限制部是上述抵接部,具有上述抵接部的侧板(35)的内侧面(35a)支承对上述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器(20)。在该情况下,将电动马达以及控制器配置于固定托架的一对侧板之间,因此在搬运时、车辆组装时,能够可靠地保护电动马达、控制器。另外,能够使控制器的发热经由固定托架逃逸到车身,从而散热效果好。另外,因为控制器不是如以往那样地固定于转向柱、电动马达,而是固定于在车身上固定的固定托架。因而,控制器的振动变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一对侧板分别设置有加强筋(51、52),上述加强筋包括第一部分(511、521),该第一部分(511、521)沿与上述转向轴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部分(512、522),该第二部分(512、522)从第一部分呈倾斜状延伸,从而上述加强筋形成折弯状。在该情况下,利用折弯状的加强筋能够确保固定托架的各侧板的构造强度,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承转向柱。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作为上述固定托架的第一固定托架;以及第二固定托架(14),该第二固定托架(14)对上述转向柱进行支承,使得该转向柱在倾斜调节时能够调节位置,上述第二固定托架从上述第一固定托架朝上述转向轴的轴向上方分离,并相对于上述第一固定托架独立。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托架以及第二固定托架分离,并相互独立,因此与将这些形成一体的情况比较,能够实现显著的轻量化。从以下的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能够清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局部剖视侧视图。图3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转向轴的轴向下方观察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进行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I所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I具备转向轴3,其与方向盘等的操舵部件2连结;中间轴5,其经由万向联轴器4与转向轴3连结;小齿轮轴7,其经由万向联轴器6与中间轴5连结;以及作为转舵轴的齿条轴8,该转舵轴8具有与设置于小齿轮轴7的端部附近的小齿轮7a啮合的齿条8a。转舵机构Al由包括小齿轮轴7以及齿条轴8的齿轮齿条机构构成。齿条轴8被固定于车身的未图示的壳体支承而能够在车宽方向Wl移动。齿条轴8的各端部经由对应的转向横拉杆9以及对应的未图示的转向节臂与对应的转舵轮10连结。转向轴3具有以经由未图示的扭杆可传递扭矩且在轴向Xl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的第一轴11以及第二轴12。转向轴3由固定于作为第一托架的下固定托架13以及作为第二托架的上固定托架14的转向柱15支承,使得该转向轴3能够经由未图示的轴承旋转。作为第一托架的下固定托架13以及作为第二托架的上固定托架14例如为钣金制造,并固定于车身。转向柱15具备在轴向可相对移动地嵌合的上管16以及下管17 ;以及与下管17的轴向下端连结的壳体18。在壳体18的上方沿车宽方向Wl排列配置有操舵辅助用的电动马达19和控制电动马达19的动作的控制器20 (具体而言为电子控制单元E⑶-ElectronicControl Unit)。如电动动力转向装置I的局部剖视侧视图亦即图2所示,在壳体18内收纳有使电动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细见教郎武忠胜武川纯也铃木亮一富樫修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