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1164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遮阳装置(40)定位在全景车顶板(14)的内表面上。遮阳装置(40)包括片状遮蔽部件(42b)和遮蔽覆盖件(46),该片状遮蔽部件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拉出和缩回,而遮蔽覆盖件能覆盖卷绕的遮蔽件(42b)。遮蔽覆盖件(46)由细长刚体制成,并且沿遮蔽件(42b)的卷绕轴(52b)、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横向地桥接。遮蔽覆盖件在其两端处固定于主车体(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顶结构。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采光车顶结构,该采光车顶结构具有覆盖有全景车顶板的车顶开口,而该全景车顶板由无框透明板所制成。
技术介绍
通常,在采光车顶结构中,无框透明板(例如,无框玻璃)装配在车顶开口中。通常,在如此构造的车顶结构中,加强部分沿框架的左右方向一体地设在该框架内部,从而可沿该加强部分传递由于侧向碰撞所产生的侧向冲击载荷。因此,车体可具有增强的刚度。通常,在另一种采光车顶结构中,出于减重或其它目的,将无框透明板设在车顶开口的边缘上。甚至在如此构造的车顶结构中也设有加强部件,从而可沿该加强部件传递侧向施加冲击时所产生的载荷。例如,下文描述的专利文献1披露一种车顶结构,其中,形成在车顶板中的开口由玻璃或合成树脂所制成的无框可透光板(阳光板)所覆盖,以允许进行采光。在专利文献1描述的车顶结构中,阳光板形成为无框板。然而,具有帽形截面的各个车顶强化部件定位在车顶板开口的前部和后部中,并且桥接在车顶左右侧梁之间,从而可沿该强化部分传递由侧向施加冲击所产生的载荷。于是,车体可具有增强的刚度。此外,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车顶结构具有遮阳装置,通过拉出由遮阳织物所制成的可伸缩遮蔽件,该遮阳装置可进行遮阳。遮阳装置形成为模块,其中,诸如遮蔽件、收缩装置之类的构成部件附连于由可透光合成树脂板所构成的导向件的上表面。此外,模块化遮阳装置可通过形成在导向件周缘中的附连孔螺纹连接于定位在阳光板的开口周围的凸缘部分和车顶强化部件,以设置在阳光板的车辆内侧上。此外,专利文献2披露一种具有可动板的车顶结构,该可动板由无框透明板所制成并且能打开和关闭,其中,该车顶结构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增强。在专利文献2所描述的车顶结构中,沿左右方向细长的框架部件固定地连接于可动板的车辆内侧表面。该框架部件能与可动板一体地前后运动。在框架部件能与可动板一体运动的同时,该框架部件能与可动板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处的顶梁配合,从而可沿该框架部件传递侧向冲击载荷。如上所述,通常已知即使在使用无框透明板时,也可通过附加地提供沿左右方向横向桥接的加强部件来增强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7-131208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3-39955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从车辆减重的角度来看,在采光车顶结构中使用无框透明板是有利的。然而,在此种情形中,须附加地提供加强部件,以增强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此外,考虑到车厢中的舒适性等,还需提供遮阳装置。于是,难于实现减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种采光车顶结构,其中,车顶开口由无框透明板制成的全景车顶板所覆盖,且可在不增加重量的条件下提供遮阳装置,并同时保持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顶结构具有以下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采光车顶结构中,车顶开口由无框透明板制成的全景车顶板所覆盖。该车顶结构包括遮阳装置,该遮阳装置定位在全景车顶板的内表面上,该遮阳装置包括片状遮蔽件和遮蔽覆盖件,片状遮蔽件能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拉出和缩回,而所述遮蔽覆盖件能覆盖卷绕的遮蔽件。该遮蔽覆盖件由细长刚体制成,并且沿遮蔽件的卷绕轴、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横向地桥接。该遮蔽覆盖件在其两端处固定于主车体。在车顶结构中,构成遮阳装置的遮蔽覆盖件由刚体制成,并且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横向地桥接。此外,遮蔽覆盖件在其两端处固定于主车体。因此,遮蔽覆盖件可对覆盖卷绕的遮蔽件。此外,该遮蔽覆盖件能传递侧向冲击载荷。因此,可由遮蔽覆盖件来保持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由此,根据该车顶结构,可省略沿其传递载荷的加强部件,以实现减重。在一实施例中,遮蔽覆盖件可较佳地定位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与中立柱交迭的部分中。在该情形中,由于施加于中立柱的侧向冲击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遮蔽覆盖件,因而可进一步增强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全景车顶板可较佳地由树脂制成。此外,遮蔽覆盖件可较佳地从全景车顶板的内表面悬下。在该情形中,由于全景车顶板的内表面能由横向地桥接在主车体上方的遮蔽覆盖件所支承,因而能防止由树脂制成的全景车顶很容易被挠曲。在该情形中,较佳的是,由于遮蔽覆盖件能易于固定于主车体,因而遮蔽覆盖件通过附连支架在两端处固定于主车体。可较佳地以以下方式来制造此种车顶结构。也就是说,车顶结构的制造方法可包括使遮蔽覆盖件从全景车顶板的内表面悬下,以使遮蔽件和遮蔽覆盖件附连于全景车顶板,之后将全景车顶板粘连地固定于主车体,以及从下方将附连支架连接于遮蔽覆盖件的两端,以将遮蔽件连接于主车体。根据该制造方法,遮蔽覆盖件附连于还未粘连地固定于主车体的全景车顶板,以结合在该全景车顶板中。因此,可确定遮蔽覆盖件相对于全景车顶板的垂直位置,而无需考虑全景车顶板在粘连地固定于主车体时会产生的挠曲。此外,该制造方法例如当全景车顶板附连于定位在中立柱之间的车顶开口时可提供以下优点。也就是说,在该情形中,当遮蔽覆盖件应定位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与中立柱交迭的部分中时,该遮蔽覆盖件定位在全景车顶板沿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于是,当遮蔽覆盖件从全景车顶板的内表面悬下时,有利的是能防止全景车顶板变形(挠曲)。此外,可使用分别构造成向前向后拉出的两个遮蔽件。在该情形中,为了使遮蔽覆盖件从全景车顶板悬下而不妨碍两个遮蔽件的拉出和缩回运动,遮蔽覆盖件须在两个遮蔽件之间的狭小范围内从全景车顶板悬下。即使在该情形中, 遮蔽覆盖件在全景车顶板粘连地固定于主车体之前从全景车顶板悬下,结合在该全景车顶4板中。因此,有利的是,可相对容易地将遮蔽覆盖件组合至全景车顶板。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保持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而不会增加车重。此外,当遮蔽覆盖件设置在沿汽车的前后方向与中立柱交迭的部分上时,可进一步增强抵抗侧向冲击载荷的刚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顶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沿图1所示车顶结构的剖线II-II剖取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车顶结构的支架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1所示车顶结构的剖线IV-IV剖取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此外,在各个附图中,所示出的箭头Fr、 L、R以及Up表示向前、向左、向右以及向上,以助于理解。如图1所示,具有本专利技术车辆车顶结构10 (在后文中可简称为车顶结构)的车辆主车体20包括立柱,即前立柱22、中立柱M以及后立柱沈,前立柱22相对于前排座位(驾驶座位和乘客座位)斜角地向前定位,中立柱M定位在前排座位和后排座位之间,而后立柱26相对于后排座位斜角地向后定位。此外,主车体20包括前顶盖板观、后顶盖板30以及车顶侧梁32,前顶盖板观桥接在左右前立柱22之间,后顶盖板30桥接在左右后立柱沈之间,而车顶侧梁32定位在车辆的左右侧,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在车顶结构10中, 车顶开口 12由定位在两个侧部的车顶侧梁32、定位在前部的前顶盖板观以及定位在后部的后顶盖板30所限定。如此限定的车顶开口 12由透明板制成的全景车顶板14所覆盖,以允许进行采光。全景车顶板14是由诸如聚碳酸酯之类的树脂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无框板。在本实施例的车顶结构10中,定位在中立柱M之间的整个车顶开口 12由形成为单件的全景车顶板14所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光车顶结构,其中,车顶开口由无框透明板制成的全景车顶板所覆盖,且所述采光车顶结构包括:遮阳装置,所述遮阳装置定位在所述全景车顶板的内表面上,其中,所述遮阳装置包括片状遮蔽件和遮蔽覆盖件,所述片状遮蔽件能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拉出和缩回,而所述遮蔽覆盖件能覆盖卷绕的遮蔽件,且所述遮蔽覆盖件由细长刚体制成,并且沿所述遮蔽件的卷绕轴、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横向地桥接,而所述遮蔽覆盖件在其两端处固定于主车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龟井政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