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42494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体加强结构。在该车体加强结构中,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分别位于右纵梁和左纵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能够吸收侧碰过程中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伤害。(*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体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体加强
中,侧碰是检测车辆是否安全的一个重要检测项目。侧碰的 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人员的人身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电动车辆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正 慢慢地进入每一个家庭。用户对纯电动车辆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安全性的要 求。这就要求车辆必须适应更高速度的碰撞条件。另外,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为了在新 能源车型的地板下面布置体积较大的动力电池组(本文也称电池),需要在车辆地板上形 成一个较大的空间来布置动力电池组。因此,需要根据车辆地板的结构对车体加强结构进 行相应的变动。以上描述仅用于写明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相关技术,其可能不是所谓的现有 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需要根据车辆地板结构对车体加强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动 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体加强结构,其可吸收侧碰过程中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伤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和右 纵梁,其中,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 与所述地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分别位于所述右纵梁和所述左纵 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 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右中空吸能件与所述左中空吸能件结构 相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包括竖直板和自所述竖直板下端弯折的倾斜板,所述竖直板上端 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与所述地板底壁贴合焊 接,所述第二翻折部与所述左下纵梁侧壁贴合焊接,所述倾斜板的左侧延伸有第三翻折部, 所述第三翻折部与所述左纵梁下部贴合焊接。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内部均设有加 强纵梁,所述右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以及所述加强纵梁的横截面均呈U状,且所述加强纵 梁焊接在左下纵梁及右下纵梁的内壁上。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地板中间凸起形成容纳车用电池的腔体, 所述腔体的宽度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为所述地板的宽度的三分之二。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在所述腔体上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分别布 置有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之间分别设有 连接件。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分别 位于相应连接件的正下方。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各连接件均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竖直板和连 接所述两个竖直板的倾斜板,各竖直板上设有与所述腔体侧壁搭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地 板的所述腔体两侧的平坦部分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以及与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内侧 壁搭接的第三翻边,所述倾斜板设有与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上部搭接的第四翻边。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具有水平板、从所 述水平板两侧竖直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直板以及设于所述两个竖直板自由端并大致水平延 伸的第五翻边,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竖直板分别与相应连接件的竖直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腔体的顶部焊接。在本技术的车体加强结构中,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分别位于右纵梁和左纵梁 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 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能够吸收侧碰过程中 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伤害。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进一步理 解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特征以及方面。附图说明图1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的从上向下观察的立体示 意图;图2为沿图1所示后横梁的中部截取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3为图1所示后横梁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的连接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图5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的中空吸能件的示意性立 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左纵梁;2右纵梁;3前横梁;4后横梁;5腔体;6右下纵梁;7左下纵梁;8连接件;9连接件;10连接件;11连接件;12左中空吸能件13右中空吸能件;14加强纵梁;15加强纵梁;X长度方向;Y宽度方向;Z高度方向;41水平板;42第五翻边;43竖直板;44竖直板;81竖直板;82竖直板;83倾斜板;84第四翻边;85第三翻边;87 第二翻边;121 竖直板;86第三翻边; 88第一翻边; 122倾斜板;123第一翻折部; 124第二翻折部;125第三翻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文中,相同附图标 记表示相同组成部分。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分别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宽 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对应,其中,高度方向Z也为竖直方向。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1和右纵梁2。在本 技术的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腔体5两侧的右下纵梁6 和左下纵梁7。所述地板与所述右下纵梁6、所述左下纵梁7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6和 所述左下纵梁7也为车身承载结构,能够增强地板的扭转强度和后碰刚度。其中,所述左纵 梁1和所述右纵梁2分别位于所述左下纵梁7和所述右下纵梁6的外侧。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与地板下部焊接。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分别位于右 纵梁2和左纵梁1的内侧,且右纵梁2与右下纵梁6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13,左纵梁1 与左下纵梁7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12。如图5所示,右中空吸能件11与左中空吸能件12结构相同,可以通用。因此,仅 以左中空吸能件12为例进行描述。左中空吸能件12包括竖直板121和自所述竖直板121 下端弯折的倾斜板122。所述竖直板121上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翻折部123和第 二翻折部124。第一翻折部123与所述地板底壁贴合焊接。第二翻折部124与所述左下纵 梁7侧壁贴合焊接。倾斜板122的左侧延伸有第三翻折部125。第三翻折部125与所述左 纵梁1下部贴合焊接。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内部均设有加强纵梁14和加强纵梁15。而且,右下纵梁 6、左下纵梁7以及加强纵梁14和加强纵梁15的横截面均呈U状,且所述加强纵梁14焊接 在左下纵梁7及右下纵梁6的内壁上。如图2所示,右下纵梁6、左下纵梁7、加强纵梁14 和加强纵梁15向上开口。如图1至4所示,另外,为布置体积较大的车用电池的要求,地板中间凸起形成容 纳车用电池的腔体5。其中,所述腔体5的宽度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为所述地板的 宽度的二分之一。优选的是,腔体5的宽度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为地板的宽度的三分之二。 在腔体5上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分别布置有前横梁3和后横梁4,前横梁3和后横梁4与左纵 梁1和右纵梁2之间分别设有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而且,右中空 吸能件13和左中空吸能件12分别位于相应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和右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地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分别位于所述右纵梁和所述左纵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

【技术特征摘要】
1.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和右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 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地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右下 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分别位于所述右纵梁和所述左纵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 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中空吸能件与所述左中 空吸能件结构相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包括竖直板和自所述竖直板下端弯折的倾斜板,所述竖直板上端 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与所述地板底壁贴合焊 接,所述第二翻折部与所述左下纵梁侧壁贴合焊接,所述倾斜板的左侧延伸有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与所述左纵梁下部贴合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 内部均设有加强纵梁,所述右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以及所述加强纵梁的横截面均呈U状, 且所述加强纵梁焊接在左下纵梁及右下纵梁的内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中间凸起形成容纳车 用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昱王权武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