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20300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车体结构(10),所述前车体结构包括设置在左右侧梁(11,12)的下方并固定连接到左右侧梁(11,12)的前副车架(16),且转向器壳体(18)安装在前副车架上且沿车体的宽度横向延伸。车体结构还具有以左右对称的布置方式设置在前副车架上的支撑部分(44,45,46),转向器壳体通过各自的衬套安装在支撑部分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车体结构,其中转向器壳体设置在设置于左右侧梁下方的前副车架上。
技术介绍
在传统公知的前车体结构中,前副车架设置在左右侧梁的下方并固定连接到左 右侧梁,而前悬架连接到前副车架的左右端部。在这种前车体结构中,动力源(发动机) 设置在前副车架的前方,而动力源通过支撑件连接到前副车架的大体中间区域,使得动力 源由前副车架支撑(例如,参见日本公开专利出版物第2000-238656号)。根据公开在第 2000-238656号出版物中的前车体结构,当前车轮在车辆行驶期间制动时,载荷在车体的宽 度方向上从前悬架施加到前副车架。此外,为了承受从前悬架施加的载荷并支撑动力源,横 梁连接到前副车架以保证前副车架足够的刚性。此外,在一些传统公知的前车体结构中,转向器壳体通过紧固带和固定衬套的组 合或只通过多个固定衬套安装到前副车架。对于传统公知的前车体结构,由于左右前车轮的制动造成的从前悬架施加到转向 横拉杆的载荷可以由诸如固定衬套的转向器壳体安装件承载。然而,因为转向器小齿轮和 电辅助电动机设置在转向器壳体的左右侧中的一侧的端部上,所以很难将诸如固定衬套的 安装件以彼此左右对称关系定位。因此,当载荷从前悬架施加到转向横拉杆时,左右横拉杆 趋向于移动不同的量。因此,已经认识到由于制动载荷造成在左右车轮之间很难实现同样 的前束角度变化。此外,对于公开在第2000-238656号出版物中的前车体结构,需要在前副车架上 设置横梁,以便使前副车架具有足够的刚度,用于承载从前悬架施加的载荷并支撑动力源。 前副车架上横梁的设置不受欢迎地增加了所需部件的数量,这也将阻碍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前车体结构,所述前车体结构可以减 少由于制动载荷造成的左右车轮之间的前束角度变化,并可以保证前副车架足够的刚度, 而不用增加所需部件的数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前车体结构,所述前车体结构包括设 置在左侧梁和右侧梁的下方并固定到左侧梁和右侧梁的前副车架;安装在前副车架上并沿 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向器壳体;以及以左右对称的布置方式设置在前副车架上的至少三 个支撑部分,转向器壳体通过衬套安装在支撑部分上。因为转向器壳体以彼此左右对称的关系安装在支撑部分上,所以从左悬架和右悬 架的左下臂和右下臂施加到前副车架的载荷可以由转向器壳体均勻地承载。因此,当载荷 从左悬架和右悬架施加到左横拉杆和右横拉杆时,可以使左横拉杆和右横拉杆移动同样的 量。结果,本专利技术可以使由制动载荷造成的左车轮和右车轮之间的前束角度的变化减至最小。此外,因为从左下臂和右下臂施加到前副车架的载荷可以由转向器壳体均勻地承载,所 以转向器壳体也可以起到加强件的作用。因此,不需要设置作为单独加强件的横梁,使得本 专利技术可以保证前副车架足够的刚度,而不用增加所需部件的数量。优选地,支撑部分包括左支撑部分、右支撑部分和中间支撑部分,左支撑部分和右 支撑部分相对于中间支撑部分彼此以左右对称关系设置。在优选形式中,左悬架和右悬架的左下臂和右下臂分别连接到前副车架的左下臂 安装部和右下臂安装部,左下臂安装部和右下臂安装部靠近前副车架固定到左侧梁和右侧 梁的位置定位。这样,左下臂安装部和右下臂安装部可以用左侧梁和右侧梁加强,使得可以 保证左下臂安装部和右下臂安装部足够的刚度。在实施例中,中间支撑部分位于车体的沿左右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而前车体 结构还包括连接到前副车架而位于中间支撑部分的前面以用于支撑动力源的支撑件。因 此,从支撑件施加到前副车架的载荷可以有效地传递到中间支撑部分。因为转向器壳体安 装到中间支撑部分上,所以传递到中间支撑部分的载荷可以有效地通过转向器壳体承载。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车体结构的平面视图;图2是图1的前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前车体结构的放大立体图;以及图4A和图4B是说明传递到前副车架的载荷如何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转向器壳 体承载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以下说明中,术语“前”、“后”、“左”和“右”用于指从操作者或驾驶者观看的方向。图1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车体结构10的平面视图。前车体结构10包 括左右侧梁11和12 ;在侧向上从左侧梁11向外设置的左悬架13 ;在侧向上从右侧梁12 向外设置的右悬架14 ;设置在左右侧梁11和12的下方并固定连接到左右侧梁11和12的 前副车架16 ;以及安装在前副车架16的上部16a上的转向器壳体18。此外,在前车体结构中10中,左悬架13的左下臂21连接到前副车架16的左端部 分,右悬架14的右下臂22连接到前副车架16的右端部分,而动力源23设置在前副车架16 的前面。左车轮25通过轮毂(未显示)安装到左悬架13的转向节(未显示)。右车轮26 通过轮毂(未显示)安装到右悬架14的转向节27。动力源23为横向地安装在左右侧梁11和12之间并包括发动机28和传动装置29 的发动机/传动单元。动力源23通过左安装架31安装到左侧梁11,并通过右安装架32安装到右侧梁 12,且所述动力源通过支撑杆(支撑件)33连接到前副车架16。图2是前车体结构10的立体图,而图3是前车体结构10的放大立体图。在平面上看具有基本为矩形的形状的前副车架16具有作为连接到左侧梁11的部分的左前安装部36和左后安装部37和47、以及作为连接到右侧梁12的部分的右前安装部 38和右后安装部39和49。前副车架16还具有靠近左前安装部36设置的左臂安装部(即, 左下臂安装部)41、以及靠近右前安装部36设置的右臂安装部(S卩,右下臂安装部)42。前 副车架16还具有都形成于上部16a上的支撑部分46、左右支撑部分44和45以及连接部分 48。支撑部分44-46以左右对称的布置方式设置,其中相对于支撑部分46以彼此左右对称 关系定位左右支撑部分44和45。左前安装部36以向上的斜面朝向车体的左侧延伸,而左后安装部37朝向车体的 左侧延伸。左前安装部36和左后安装部37通过螺栓51固定连接到左侧梁11。右前安装部38以向上的斜面朝向车体的右侧延伸,而右后安装部39朝向车体的 右侧延伸。右前安装部38和右后安装部39通过螺栓52固定连接到右侧梁12。在上述方式中,前副车架16固定连接到左右侧梁11和12的下侧。构成图1的左前悬架13的部件的左下臂21在其近端部分21a处垂直可枢转地连 接到左臂安装部41,左臂安装部41接着靠近左前安装部36的前侧安装。左转向节(未显 示)可枢转地安装在左下臂21的远端部分上,而图1的左车轮25通过轮毂(未显示)安 装到左转向节。构成图1的右前悬架14的部件的右下臂22在其近端部分22a处垂直可枢转地连 接到右臂安装部42,右臂安装部42接着靠近右前安装部38的前侧安装。右转向节27可 枢转地安装在右下臂22的远端部分22b上,而图1的右车轮26通过轮毂安装到右转向节 2 。在上述方式中,左下臂21连接到前副车架16的左臂安装部41,而右下臂22连接 到右臂安装部42。因此,当左右前车轮25和26在车辆行驶期间制动时,作用在车体的宽度 方向上的载荷通过左右下臂21和22施加到前副车架16。对于靠近左前安装部36的前侧安装的左臂安装部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车体结构,包括:  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设置在左侧梁和右侧梁的下方并固定到所述左侧梁和所述右侧梁,转向器壳体安装在所述前副车架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  至少三个支撑部分,所述至少三个支撑部分以左右对称的布置方式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上,所述转向器壳体通过衬套安装在所述至少三个支撑部分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裕之町田知正越后贵弘铃木伸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