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20016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a(11)和圆管b(12),圆管a的内径大于圆管b的外径,在所述圆管a和圆管b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与圆管a和圆管b一体的辐条(13),所述辐条在圆管a和圆管b之间沿轴向延伸,所述圆管a、圆管b和辐条的材料为橡胶,在所述圆管a的管壁内嵌入同轴的圆管形钢套(14),该装置通过所述圆管b固定在汽车转向柱中间轴(2)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安装在中间轴上后,由于该装置与中间轴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当转向柱发生摆振时,该装置可以吸收转向柱摆振的能量,进而减弱或消除摆振,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柱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前车轮两侧受到地面的激励,会左右摆动形成摆振。车轮的摆 振传递至转向柱,当摆振频率与转向柱固有频率相同时转向柱会发生共振,进而带动方向 盘发生摆振,影响到车内驾驶的舒适性。前车轮的摆振在所难免,所以减小转向柱的摆振可 以减小方向盘的摆振,进而提高驾驶的舒适性。现如今各种转向柱上只考虑了减小前轮上 下或前后运动时所传递的振动,这类减振器无法消除转向柱上的摆振,使得方向盘上仍然 存在摆振所造成的影响。2009年8月5日公告的CN201283888Y的中国技术专利说明 书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汽车转向传动装置,在该装置中,两端万向节叉总成中间分别由连接 轴、波纹管、花键轴、花键套及弹性连接体相连接,消除下端来自方向机等的振动传递。该装 置可以减弱由于前轮上下或前后运动时所产生的振动,但是无法消除转向柱的摆振,使得 方向盘上仍然存在不良振动,影响车内的驾驶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减振装置无法消除转向柱上的摆振,影 响车内的驾驶舒适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该装置可以减弱或 消除转向柱上的摆振,进而减弱或消除转向柱传递至方向盘上的摆振,提高车内驾驶的舒 适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这样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 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a和圆管b,圆管a的内径大于圆管b的外径, 在所述圆管a和圆管b之间均勻设置若干与圆管a和圆管b —体的辐条,所述辐条在圆管a 和圆管b之间沿轴向延伸,所述圆管a、圆管b和辐条的材料为橡胶,在所述圆管a的管壁内 嵌入同轴的圆管形钢套,该装置通过所述圆管b固定在汽车转向柱中间轴上。根据转向柱 的固有频率调整圆管a、辐条以及钢套的质量,使该装置的固有频率与转向柱的相同,将该 装置安装在转向柱中间轴上,当转向柱发生摆振时,由于该装置与转向柱的固有频率相同, 所以该装置发生共振,这样该装置可以吸收转向柱摆振的能量,进而减弱或消除摆振,提高 了驾驶的舒适性。作为优选,所述橡胶的邵氏硬度为35。使用该规格的橡胶可以保证装置所需的刚 性。作为优选,所述钢套的材料为Q235A钢。使用该规格的钢可以保证装置所需的刚性。作为优选,所述辐条的数量为6个。辐条数量的多少影响装置的刚性,将辐条设置 为6个,可以既保证制造成本,又保证装置所需的刚性。本技术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安装在中间轴上后,由于该装置与中间轴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当转向柱发生摆振时,该装置可以吸收转向柱摆振的能量,进而减 弱或消除摆振,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轴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安装在转向柱中间轴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1包括圆管all和圆管 bl2,圆管all和圆管bl2同轴,圆管all的内径大于圆管bl2的外径,在所述圆管all和圆 管bl2之间均勻设置6个与圆管all和圆管bl2 —体的辐条13,辐条13在圆管all和圆管 bl2之间沿轴向延伸,圆管all、圆管bl2和辐条13均采用橡胶作为材料,该橡胶的邵氏硬 度为35。如图2所示,在圆管all的管壁内设有空腔,在该空腔内嵌入圆管状钢套14,该钢 套14与圆管all同轴,且该钢套14使用Q235A钢,圆管bl2的内径与汽车转向柱中间轴2 过盈配合。这样可以根据转向柱的固有频率,通过调整圆管all、辐条13以及钢套14的质量, 使该装置1的固有频率与转向柱的相同。如图3所示,将该装置1安装在转向柱中间轴2 上,当转向柱发生摆振时,该装置1可以吸收转向柱摆振的能量,进而减弱或消除摆振,提 高了驾驶的舒适性。权利要求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a(11)和圆管b(12),圆管a(11)的内径大于圆管b(12)的外径,在所述圆管a(11)和圆管b(12)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与圆管a(11)和圆管b(12)一体的辐条(13),所述辐条(13)在圆管a(11)和圆管b(12)之间沿轴向延伸,所述圆管a(11)、圆管b(12)和辐条(13)的材料为橡胶,在所述圆管a(11)的管壁内嵌入同轴的圆管形钢套(14),该装置通过所述圆管b(12)固定在汽车转向柱中间轴(2)上。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的邵氏 硬度为35。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14)的 材料为Q235A钢。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 (13)的数量为6个。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a(11)和圆管b(12),圆管a的内径大于圆管b的外径,在所述圆管a和圆管b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与圆管a和圆管b一体的辐条(13),所述辐条在圆管a和圆管b之间沿轴向延伸,所述圆管a、圆管b和辐条的材料为橡胶,在所述圆管a的管壁内嵌入同轴的圆管形钢套(14),该装置通过所述圆管b固定在汽车转向柱中间轴(2)上。本技术的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安装在中间轴上后,由于该装置与中间轴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当转向柱发生摆振时,该装置可以吸收转向柱摆振的能量,进而减弱或消除摆振,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文档编号B62D1/19GK201626472SQ20102030112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0日专利技术者刘强, 李书福, 杨健, 王弘岩, 王海林, 赵福全, 陈世荣, 马芳武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转向柱中间轴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a(11)和圆管b(12),圆管a(11)的内径大于圆管b(12)的外径,在所述圆管a(11)和圆管b(12)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与圆管a(11)和圆管b(12)一体的辐条(13),所述辐条(13)在圆管a(11)和圆管b(12)之间沿轴向延伸,所述圆管a(11)、圆管b(12)和辐条(13)的材料为橡胶,在所述圆管a(11)的管壁内嵌入同轴的圆管形钢套(14),该装置通过所述圆管b(12)固定在汽车转向柱中间轴(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荣王弘岩王海林刘强马芳武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