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89433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0 0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通过该转向柱,在不使用调整杆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或油的压力以完成倾斜或伸缩操作,从而增强驾驶员的操作方便性。进一步,根据车辆的类型而使用空气或油的压力及调整杆的操作力,可以容易地调整一致动器的操作力,进而可以大大地减少部件数量及制造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尤其特别地是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通过该转向柱,在不使用调整杆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或油的压力以完成倾斜或伸缩操作,从而增强驾驶员的操作方便性,并且根据车辆的类型而使用空气或油的压力及调整杆的操作力,可以容易地调整一致动器的操作力,进而可以大大地减少部件数量及制造费用。
技术介绍
在一般情况下,一转向柱是一种装置,其围绕在一转向轴上,将驾驶员操纵方向盘而产生的一旋转力传送至一齿条齿轮机构,以支撑所述转向轴的旋转,并且通过一支架耦接至车体,以固定所述转向轴的位置。所述转向柱可进一步具有一伸缩功能或一倾斜功能,以方便驾驶员。倾斜单元是一种调整方向盘的固定角度的单元,伸缩单元是通过耦接两个中空管而形成,以在所述伸缩单元的轴向上延伸或收缩,以及伸缩单元还具有当车辆碰撞且所述转向轴和转向柱收缩的时候吸收冲击能量的功能。因此,转向装置可以根据其功能分类为一伸缩转向装置或倾斜转向装置,若需要,倾斜功能可以被加至所述伸缩转向装置。驾驶员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身高或体态而相应地调整方向盘的突出度或倾斜度,以平稳地操纵一转向操作。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如图1所不,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括:一外管100,用以容纳一转向轴175 ;—内管170,可插入所述外管100 下部安装支架165,以将所述内管170固定在一车身上;一上部安装支架105,安装在所述外管100的上侧,以被固定在所述车身上;一距离支架180整体地固定在外管100上,并且具有一伸缩槽185 平腋板150与所述上部安装支架105形成整体,并且在其中形成长条的倾斜槽110 ; —固定齿145形成在平腋板150的一外部表面;一致动齿140与所述固定齿145相哨合或相脱离;一倾斜螺栓(tiltbolt) 130穿过所述倾斜槽110 ;—凸轮135与所述致动齿140相啮合;一垫圈125和一螺母120固定在所述凸轮135和一调整杆115上;以及一齿轮弹簧142位于所述致动齿140和所述固定齿145之间。根据一原理,通过紧固或松开调整杆115进行所述倾斜或伸缩操作,其原理是当所述调整杆115紧固时以至所述外管100和所述内管170被一压力彼此贴合,以至所述平腋板150收窄以施加一压力至外管100而使得倾斜或伸缩操作不能执行,而在另一方面,当所述调整杆115松开时,在外管100和内管170之间的压力消失,则允许倾斜或伸缩操作。通过松开所述调整杆115,沿着形成在所述距离支架180内的伸缩槽185改变所述倾斜螺栓130的位置,并再紧固所述调整杆115,以完成所述伸缩操作。通过松开所述调整杆115,沿着倾斜槽110而改变所述倾斜螺栓130的位置,并再紧固所述调整杆115,以完成所述倾斜操作。当所述调整杆115被锁定时,所述外管100和所述转向轴175被固定。而若所述调整杆115被松开,通过所述凸轮135或所述转向柱可轴向地延伸或收缩,此时所述外管100和所述内管170可相对于一倾斜中心160而倾斜。然而,根据现有技术,只有当驾驶员所施加的力量松开或紧固所述调整杆时,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才可以完成倾斜或伸缩操作,其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方便性。进一步,负载集中在所述平腋板和所述距离支架上,用于将所述转向柱与所述倾斜螺栓及调整杆相紧固,以至一支撑力和所述转向柱的强度变弱。进一步,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在倾斜或伸缩操作期间,所述调整杆的致动力的分配(distributions)是根据一伸缩位置,亦即固定倾斜螺栓的所述伸缩槽的位置而变得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上述在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一负载集中地传送至一转向柱或防止一负载传送至一转向轴的一部分,均匀地分配一调整杆的操作力,当所述调整杆紧固或松开用以一倾斜或伸缩操作时,保持在一外管和一内管之间的支撑力,以增加整个转向柱的强度,因此,在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时,可防止所述转向柱的形变或损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包括:一上部柱,具有一中空形状,一转向轴安装在其中,以及具有一第一铰链单元和一第二铰链单元;一滑动支架,其相对侧部耦接至所述第一铰链单元,以在伸缩操作时沿纵向滑动;一支撑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位于其内,所述支撑支架在其纵向上具有第一槽;一铰链板,在所述铰链板的一侧具有铰孔,所述铰孔耦接至所述第二铰链单元,在所述铰链板的相对另一侧具有第二槽;一支撑轴,穿过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一支撑管,耦接至所述支撑轴的外部表面侧,以支撑所述滑动支架的两侧部,并且所述支撑管分隔成两部分;一调整杆,其一端通过所述支撑管的分隔空间耦接至所述支撑轴,相对另一端耦接至一致动器;以及一致动器,耦接至所述滑动支架,以移动所述调整杆的相对另一端。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不使用调整杆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或油的压力以完成倾斜或伸缩操作,从而使得驾驶员的操作方便性能够被增强。进一步,根据车辆的类型而使用空气或油的压力及调整杆的操作力,可以容易地调整一致动器的操作力,进而可以大大地减少部件数量及制造费用。【附图说明】结合参考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性和优势,其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倾斜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致动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调整杆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将参照附图来具体描述。在下面的描述过程中,同样的元素虽然它们在不同的图中出现,但会被赋予相同的参考编号。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下面描述过程中,对于那些已知功能或不兼容配置的引入,若可能会使本专利技术的事物关系变得不明确,那么将其忽略。此外,在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组件时,可以使用的术语,例如第一,第二,A,B, (a), (b)等类似词。这些用词不是为了用于定义一个实质,次序或者相应组件的顺序,而是仅仅为了把相应组件与其他组件区别出来。应当指出,当在规范中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连接” “耦接” “接合”时,只是说明第一个组件直接地与第二个组件“连接” “耦接” “接合”,第三个组件可能与第一个组件或第二组件“连接” “耦接” “接合”。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倾斜操作时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致动器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调整杆的爆炸示意图。如所述附图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200包括:一上部柱203,其具有一中空形状,以至一转向轴201可以安装在其中,以及具有一第一铰链单元207和一第二铰链单元209 ;—滑动支架230,其相对侧部231耦接至所述第一铰链单元207,以在伸缩操作时沿纵向滑动;一支撑支架220,所述滑动支架230位于其内,所述支撑支架220具有沿其纵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部柱,具有一中空形状,一转向轴安装在其中,以及具有一第一铰链单元和一第二铰链单元;一滑动支架,其相对侧部耦接至所述第一铰链单元,以在伸缩操作时沿纵向滑动;一支撑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位于所述支撑支架内,所述支撑支架在其纵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槽;一铰链板,在所述铰链板的一侧具有铰孔,所述铰孔耦接至所述第二铰链单元,在所述铰链板的相对另一侧具有第二槽;一支撑轴,穿过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一支撑管,耦接至所述支撑轴的外部表面侧,以支撑所述滑动支架的两侧部,并且所述支撑管分隔成两部分;一调整杆,其一端通过所述支撑管的分隔空间耦接至所述支撑轴,相对另一端耦接至一致动器;以及一致动器,耦接至所述滑动支架,以移动所述调整杆的相对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16 KR 10-2012-00895931.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部柱,具有一中空形状,一转向轴安装在其中,以及具有一第一铰链单元和一第二铰链单元; 一滑动支架,其相对侧部耦接至所述第一铰链单元,以在伸缩操作时沿纵向滑动; 一支撑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位于所述支撑支架内,所述支撑支架在其纵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槽; 一铰链板,在所述铰链板的一侧具有铰孔,所述铰孔耦接至所述第二铰链单元,在所述铰链板的相对另一侧具有第二槽; 一支撑轴,穿过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 一支撑管,耦接至所述支撑轴的外部表面侧,以支撑所述滑动支架的两侧部,并且所述支撑管分隔成两部分; 一调整杆,其一端通过所述支撑管的分隔空间耦接至所述支撑轴,相对另一端耦接至一致动器;以及 一致动器,耦接至所述滑动支架,以移动所述调整杆的相对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第三槽形成在所述支撑支架的纵向上,并在与所述第一槽相隔开的位置,一导轨安装在所述滑动支架的侧部的一相对侧,以至当伸缩操作时所述导轨沿着所述第三槽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致动器内,一空气或油被引入及被排放的管口安装在一罩体的一侧,一与所述管口相通的气缸室形成在所述罩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成宪
申请(专利权)人:万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