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的转向柱(1),其中转向柱(1)具有外壳单元(2)和包围空腔的管状支承部件(4),其中转向轴(3)可转动地安置在外壳单元中,并且外壳单元(2)设置在支承部件(4)的空腔中,并且在转向柱(1)的至少一个工作状态中能够与纵轴线(5)平行地推移,转向轴(3)能够围绕该纵轴线转动,其中转向柱(1)具有至少一个楔形体(6)和至少一个弹性预张元件(7)作为无间隙调节装置,其中弹性预张元件(7)将楔形体(6)朝向外壳单元(2)按压,并且楔形体(6)设置在外壳单元(2)和支承部件(4)之间用于无间隙调节,其中楔形体(6)为了无间隙调节而分别以其一个楔形外表面(8)靠置在外壳单元(2)上,并且以其另外的楔形外表面(9)靠置在支承部件(4)上,其中转向柱(1)具有固定装置(10)用于将外壳单元(2)锁紧,并且固定装置(10)和无间隙调节装置相互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机动车的转向柱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的转向柱,其中转向柱具有外壳单元和包围空腔的管状支承部件,其中转向轴可转动地安置在外壳单元中,并且外壳单元设置在支承部件的空腔中,并且在转向柱的至少一个工作状态中能够与纵轴线平行地推移,转向轴可以围绕该纵轴线转动,其中转向柱具有至少一个楔形体和至少一个弹性预张元件作为无间隙调节装置(Spielfreistellungseinrichtung),其中弹性预张元件将楔形体朝向外壳单元按压,并且楔形体设置在外壳单元和支承部件之间用于无间隙调节,其中楔形体为了无间隙调节而分别以其一个楔形外表面靠置在外壳单元上,并且以其另外的楔形外表面靠置在支承部件上。所述类型的转向柱是所谓可调节转向柱的一种特别的构型。其能够实现通过将外壳单元相对于支承单元推移来将转向轮的位置与机动车的驾驶员匹配。此外,外壳单元的可推移性必要时也可以在碰撞情况下用于使得转向轮在驾驶员撞击时或者撞击前被推移,以便减小或者避免对驾驶员的伤害。为了使得外壳单元连同转向轴以及其上安装的转向轮虽然能够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来推移,然而仍然并不发出吱嘎声,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用于这种转向柱的不同类型的无间隙调节装置,其要将在与推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外壳单元和支承部件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减小到零。这些无间隙调节装置由此用于将外壳单元无间隙地在支承部件中弓I导。US5, 199,319公开了一种转向柱,在那里用于无间隙调节的楔形体可推移地位于固定装置的螺栓上,借助该固定装置可以将外壳单元夹紧在支承部件以及支架单元上,以便进行固定。由此,涉及一种解决方案,其中无间隙调节装置集成到转向柱的固定装置中,其中固定装置用于在打开状态中允许外壳单元相对于支承部件的推移,并且在闭合状态中将外壳单元在其位置中固定。为了固定外壳单元,在转动张紧把手时外壳单元通过使用楔形体而与支架单元张紧。同时,支承单元与支架单元张紧。从EP1905665A2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转向柱,其中无间隙调节同样由固定装置来实现。在US5,199,319和EP1905665A2中实现的将无间隙调节装置集成到固定装置中用于卡锁外壳单元具有的缺点是,附加的元件降低了固定装置的刚性和夹紧力。为了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表现出限定的推移力以及表现出外壳管与支架单元以及支承部件与支架单元的同时的张紧,固定装置的开口行程针对楔形体的大小以及针对在固定装置中的弹簧和其他参数的精确协调是必须的。固定装置的设计相应地针对固定以及针对间隙自由度(Spielfreiheit)来考虑。此外,附加的部件提高了固定装置的复杂性并且由此增大了固定装置的安装开销。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改进这种转向柱,使得减少现有技术的所提及的至少一些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这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来实现。由此设计的是,转向柱具有固定装置用于将外壳单元锁紧,并且固定装置和无间隙调节装置相互分离。通过所述措施,得到有效作用的无间隙调节装置,其在其构造中非常简单,然而可靠并且与必要时存在的固定装置无关地用于锁紧外壳单元。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情况下,由此可能的是,将那里设置的无间隙调节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意的固定装置组合。可以涉及马达驱动的或者可手动操作的固定装置。它们可以基于摩擦配合和/或形状配合。其可以是任意地成形的夹紧系统。术语“分离”在该上下文中可以理解为,其是一种转向柱,其中无间隙调节装置并不像总是构建的那样集成到固定装置中。对应于优选的实施形式,楔形体设置在固定装置的元件相互之间的直接力流之外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或者支架单元和固定装置的元件之间。于是,没有用于锁紧外壳单元的力借助固定装置传递到楔形体上。无间隙调节优选在与纵轴线或者推移方向正交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进行。纵轴线是一种可能假想的轴线,转向轴围绕该轴线可转动地安置在外壳单元中。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扩展方案设计了,楔形体为了无间隙调节而直接设置在外壳单元和支承部件之间。在该扩展形式中,其由此直接地作用到外壳单元上以及作用到支承部件上。在该情况中特别有利的是,楔形体为了无间隙调节而分别以其一个楔形外表面靠置在外壳单元上,并且以其另外的楔形外表面靠置在支承部件上。通过该优选的实施形式,弹性预张元件并不在支承部件和外壳单元之间的直接的力流中。由此可能的是,借助弹性预张元件的小的弹性力在打开的固定装置情况下满足关于无间隙调节或者间隙自由度方面的所希望的要求,并且同时满足良好的可推移性。通过楔形体放大了预张元件的弹性力。这种无间隙调节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也对于老化现象明显不那么易受影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是所谓的可调节转向柱,其中外壳单元连同转向轴在转向柱的至少一个工作状态中可以至少与纵轴线平行地推移,其中转向轴能够围绕所述纵轴线转动。附加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中也可以如已知的那样实现高度调节,其中外壳单元必要时与支承部件一同也可以相对于要车身固定地安装的支架单元枢转或者在其他方面可调节。在该情况中,支承部件是在转向柱的至少一个工作状态中可枢转地安装在支架单元上的中间件。然而也可以设置为使得支承部件本身是支架单元,用于将转向柱固定在机动车上。此外也可能的是,支承部件例如通过焊接而直接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扩展形式设计了,支承部件具有至少局部圆柱壳体形的、包围空腔的内轮廓,并且外壳单元的至少局部圆柱壳体形的外轮廓被支承部件的内轮廓包围。用于无间隙调节的楔形体和/或弹性预张元件例如可以设置在支承部件的优选向外敞开的容纳开口中。在该区域中于是例如可以存在支承部件的内轮廓和/或外壳单元的外轮廓中的与圆柱壳体形状的偏差。弹性预张元件和楔形体可以一件式地实施,即实施为集成的部件,也可以多件式地实施,即实施为分离的、只是相互有效连接的部分。弹性预张元件例如可以是弹簧,优选是弯曲的板式弹簧。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扩展形式设计了,在支承部件和外壳单元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楔形体。它们可以相互镜像对称地布置。可能的是,针对这些楔形体的每个都设置有专用的弹性预张元件用于预张紧。然而在简单结构的意义中优选的是,至少两个楔形体被相同的弹性预张元件预先张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设置有四个楔形体,其中两个楔形体分别设置在沿着转向轴的纵轴线的第一位置上,并且两个楔形体分别设置在沿着转向轴的纵轴线的、与第一位置间隔的第二位置上。通过这种方式,在支承部件中的外壳单元保持无间隙,并且尤其是可以容易地推移,而并不出现歪斜或者卡住。通过楔形体的弹性加载(Anfederung),在四个点中的连接并不一致,并且可以良好地补偿公差波动。带有楔形体的优选的实施形式(所述楔形体尤其是在功能上和结构上与固定装置分离地布置)保证了简单的结构以及相互分离的如下功能的独立可调节性间隙自由度和固定力或者固定。有利的是,所述楔形体的至少之一、最好是所有设置的楔形体都可以从外部穿过支承部件中的开口引导,并且借助弹性的预张元件通过外部安装的保持装置(其优选构建为夹子)朝着外壳单元的方向上预张紧地布置。这种夹子在最简单的情况中由塑料构成。由于楔形形状,小的弹性力或者预张力是足够的,并且相应地仅仅需要在夹子中的小的保持力,这极大简化了安装。弹性预张元件或者弹簧尤其是可以为螺旋压力弹簧、盘形弹簧、弹性板条或者弹性弯曲的金属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03 DE 102010037312.51.一种机动车的转向柱(1),其中转向柱(I)具有外壳单元(2)和包围空腔的管状支承部件(4),其中转向轴(3)可转动地安置在外壳单元中,并且外壳单元(2)设置在支承部件(4)的空腔中,并且在转向柱(I)的至少一个工作状态中能够与纵轴线(5)平行地推移,转向轴(3)能够围绕该纵轴线转动,其中转向柱(I)具有至少一个楔形体(6)和至少一个弹性预张元件(7)作为无间隙调节装置,其中弹性预张元件(7)将楔形体(6)朝向外壳单元(2)按压,并且楔形体(6)设置在外壳单元(2)和支承部件(4)之间用于无间隙调节,其中楔形体(6)为了无间隙调节而分别以其一个楔形外表面(8)靠置在外壳单元(2)上,并且以其另外的楔形外表面(9)靠置在支承部件(4)上,其特征在于,转向柱(I)具有固定装置(10)用于将外壳单元(2)锁紧,并且固定装置(10)和无间隙调节装置相互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支承部件(4)具有至少局部圆柱壳体形的、包围空腔的内轮廓(19),并且外壳单元(2)的至少局部圆柱壳体形的外轮廓(20)被支承部件(4 )的内轮廓(19 )包围,和/或支承部件(4 )是用于将转向柱(I)固定在机动车上的支架单元(11)或者在转向柱(I)的至少一个工作状态中能够枢转地安装在支架单元(11)上的中间部件(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柱(1),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弹性预张元件(7)的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内·阿尔戈伊尔,斯特凡·芬克,托马斯·赖希,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