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托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支承托架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58699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3:22
实现支承托架的结构,其以金属板制成且能确保充分的强度以及刚性,而且材料的成品率良好,能达成充分的低成本化。用于经由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9a)以能够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支承托架(14a),通过对金属板实施依靠冲压的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制作。通过对各部分的尺寸以及弯曲方向下工夫进行设计,确保了用于保证重量物的支承刚性所需的第一侧板部(19)以及第二侧板部(20)的高度尺寸等,同时使材料的成品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特别是涉及构成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用于相对于车体支承转向柱的支承托架。
技术介绍
作为用于对机动车的转向轮(通常是前车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普及有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来实现转向力降低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图14示出了日本特开2011 - 131682号公报等所记载的以往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一例。在该结构中,将方向盘I的旋转传递给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的转向横拉杆4,来对转向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I支承固定于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在沿轴向插通了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a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外的万向接头7b与输入轴3连接。另外,所说的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是指向车体安装的状态下的车体的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所说的关于宽度方向的左右是指关于车辆在前进状态下的行驶方向的左右。转向柱6的前端部与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9连接。在该壳体9内收纳有转矩检测器、蜗杆减速器等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构成部件,在壳体9的外表面上支承有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辅助动力源即电动马达10。另外,为了构成用于调节方向盘I的高度位置的倾斜机构,相对于车体11,以能够将沿车体宽度方向配置的枢轴12作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壳体9,而且相对于支承在车体11上的后部支承托架13,以能够进行上下位置的调节的方式支承转向柱6的中间部靠后端的部分。另外,关于该倾斜机构的具体结构已知有各种结构,关于相对于后部支承托架13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机构也与本专利技术的重要构成没有关系,故省略详细图示以及说明。为了构成具备倾斜机构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如上述那样,需要相对于车体11,以能够将沿宽度方向配置的枢轴12作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来支承结合了转向柱6的前端部的壳体9。为此,需要在车体11上固定支承托架14,利用枢轴12来结合该支承托架14与壳体9。支承托架14由于经由收纳或安装有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构成部件的壳体9来支承转向柱6的前端部,所以,需要将该支承托架14的强度以及刚性设定为充分大。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具备倾斜机构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成本,如日本特开2005 -219641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对钢板等的具有所需强度以及刚性的金属板实施依靠冲压的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来制作支承托架14。其中,若在确保支承托架14的所需强度以及刚性的同时由金属板进行制作,则板设计加工性并不充分,容易在材料即金属板上产生浪费。而为了将支承托架14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就需要有效利用该金属板来使材料的成品率提高。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未实现能够应对这样要求的结构的金属板制的支承托架。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1316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 - 2196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支承托架,该支承托架由金属板制成并可确保充分的强度以及刚性,而且材料的成品率良好,能够实现充分的低成本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与收纳或者安装有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构成部件的壳体一起将转向柱支承于车体的支承托架。本专利技术的支承托架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制作成左右非对称的形状。本专利技术的支承托架的特征在于,具备基板部,该基板部沿宽度方向设在后端部;左右一对的后部安装板部,该后部安装板部设在该基板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该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从上述后部安装板部的前端缘分别向前方伸出;第一侧板部,该第一侧板部从第一伸出部的宽度方向内侧缘向上方弯折;第二侧板部,该第二侧板部从第二伸出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缘向上方弯折;第一前部安装板部,该第一前部安装板部以从第一侧板部的上端缘朝宽度方向外方弯折的状态设置;以及第二前部安装板部,该第二前部安装板部以从第二侧板部的上端缘朝宽度方向外方弯折的状态设置。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支承托架还具备第一加强板部,该第一加强板部从第一前部安装板部的前端缘向前下方伸出,并具有经由弯折部与第一前部安装板部的前端缘连续的后端缘、和经由弯折部与第一侧板部的上端缘连续的宽度方向端缘;以及第二加强板部,该第二加强板部从第二前部安装板部的后端缘向后下方伸出,并具有经由弯折部与第二前部安装板部的后端缘连续的前端缘、和经由弯折部与第二侧板部的上端缘连续的宽度方向端缘。作为用于支承上述转向柱的结构,在一个例子中,在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各自的前端部为了支承枢轴而设有圆孔,该枢轴用于支承上述转向柱。另外,优选的是构成为,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朝宽度方向内方偏置,第一侧板部与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的间隔比第一侧板部与第二侧板部的中间部以及后部的间隔小。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与第二侧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经由倾斜板部连续,且在上述第二侧板部的中间部与倾斜板部相连续的弯折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有关于弯折方向朝内方突出的加强肋。本专利技术的支承托架可通过以下制造方法制得,该制造方法具备形成通过对平板状的还件进行冲裁成形而获得且整体为平板状的中间还件的第一工序;对该中间还件进行弯折加工的第二工序。更具体来讲,在第一工序中形成中间坯件,该中间坯件整体为平板状,具备存在于与上述基板部对应的部分的坯件基板部、从该坯件基板部的左右两侧的端部的前端缘分别向前方伸出的坯件第一伸出部以及坯件第二伸出部、从坯件第一伸出部的宽度方向内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伸出的坯件第一侧板部、和从坯件第二伸出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缘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坯件第二侧板部。接着,在第二工序中,将坯件第一侧板部的基端部相对于坯件第一伸出部、将坯件第二侧板部的基端部相对于坯件第二伸出部分别关于上述中间坯件的厚度方向朝相同方向以直角弯折,形成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将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的宽度方向端部关于宽度方向朝外侧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折,由此形成第一前部安装板部以及第二前部安装板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关于上述中间坯件的宽度方向的、从坯件第一侧板部的基端部与坯件第一伸出部的弯折部直到坯件第一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缘为止的距离,设定得比从坯件第二侧板部的基端部与坯件第二伸出部的弯折部直到坯件第二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缘为止的距离大。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壳体和支承托架,该壳体与该转向柱的前端部结合并且收纳或者安装有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构成部件,该支承托架将上述转向柱与上述壳体一起支承固定于车体。特别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中,作为上述支承托架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支承托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架设在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的枢轴,将上述转向柱的前端部以能够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于上述车体。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支承托架中,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朝宽度方向内方偏置,第一侧板部与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的间隔比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的中间部以及后部的间隔小,上述构成部件配置在具有较大的宽度方向的空间的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的中间部以及后部之间。进而,优选的是,上述构成部件配置在比第一侧板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8.23 JP 2011-181261;2012.05.21 JP 2012-115711.一种支承托架,该支承托架是转向柱支承用的支承托架,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制作成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部,该基板部沿宽度方向设在后端部; 左右一对的后部安装板部,该后部安装板部设在该基板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该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从上述后部安装板部的前端缘分别向前方伸出; 第一侧板部,该第一侧板部从第一伸出部的宽度方向内侧缘向上方弯折; 第二侧板部,该第二侧板部从第二伸出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缘向上方弯折; 第一前部安装板部,该第一前部安装板部以从第一侧板部的上端缘朝宽度方向外方弯折的状态设置;以及 第二前部安装板部,该第二前部安装板部以从第二侧板部的上端缘朝宽度方向外方弯折的状态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加强板部,该第一加 强板部从第一前部安装板部的前端缘向前下方伸出,并具有经由弯折部与第一前部安装板部的前端缘连续的后端缘、和经由弯折部与第一侧板部的上端缘连续的宽度方向端缘;以及 第二加强板部,该第二加强板部从第二前部安装板部的后端缘向后下方伸出,并具有经由弯折部与第二前部安装板部的后端缘连续的前端缘、和经由弯折部与第二侧板部的上端缘连续的宽度方向端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侧板部以及第二侧板部各自的前端部设有用于支承枢轴的圆孔,该枢轴用于支承上述转向柱。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朝宽度方向内方偏置,第一侧板部与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的间隔比第一侧板部与第二侧板部的中间部以及后部的间隔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托架,其特征在于,第二侧板部的前端部与第二侧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经由倾斜板部连续,在上述第二侧板部的中间部与倾斜板部相连续的弯折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有关于弯折方向朝内方突出的加强肋。6.一种支承托架的制造方法,该支承托架的制造方法是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菊田知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