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013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转向装置,实现在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a)的壳体(11a)的后端部、从下方组装外柱(18a)的前端部的构造。在壳体(11a)的后端部设置大致矩形块状的结合固定部(36)。在该结合固定部(36)的靠左右两端部分,以朝该结合固定部(36)的下端面和后端面开口的状态设置1对狭缝(37)。将外柱(18a)的至少前端部通过1对侧板部(30)和底板部(31)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将这些侧板部(30)从下方分别插入狭缝(37)的内侧。该状态下,通过螺栓(39),将结合固定部(36)和外柱(18a)的前端部结合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为了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而使用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尤其涉及具有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汽车用转向装置中的、转向柱的前端部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的结合部的构造。
技术介绍
汽车用转向装置例如如图11及图12所示那样,构成为: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给转向器单元2的输入轴3,伴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1对的拉杆4,对前车轮(转向轮)施加转向角。方向盘1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以沿轴方向穿插于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此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将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外的万向接头9与输入轴3连接。图示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通过马达的旋转辅助驾驶员的操纵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并且,具备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和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因此,将转向柱6的前端部结合固定在收纳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的构成零件的壳体11的后端部,并且,将该壳体11能够以沿左右方向配设的横轴13为中心摆动移位地支承于车身12。另外,在壳体11的下部侧面,支承固定有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马达14。此外,通过将内轴15和外轴16以能够传递旋转力、且能够在轴方向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从而构成转向轴5,并且,将内柱17和外柱18以能够在轴方向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从而构成转向柱6。此外,将外柱18的靠后端部分相对于支承于车身12的车身侧托架19支承为,能够切换相对于该车身侧托架19的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为了实现这样的支承构造,将构成车身侧托架19的1对夹持板部20配置在外柱18的靠后端部分、及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夹着安装固定在该靠后端部分的下表面的柱侧托架21的位置。该状态下,车身侧托架19的夹持板部20的内侧面和构成柱侧托架21的1对侧板部的外侧面抵接。此外,在这些夹持板部20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以横轴13为中心的圆弧状的上下方向长孔22。另一方面,在柱侧托架21的侧板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在外柱18的轴方向上长的前后方向长孔23。而且,在前后方向长孔23和上下方向长孔22中,穿插作为杆状部件的调节杆24。在该调节杆24的基端部,设有作为按压部的头部25。而且,在该调节杆24的顶端部,在从上下方向长孔22突出的部分,使作为按压部的调节螺母26拧合,此外,在该调节螺母26上结合固定有调节柄27的基端部。这些调节杆24、调节螺母26和调节柄27,构成用于使车身侧托架19和转向柱6之间为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的扩缩机构。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前后位置的情况下,操作调节柄27,松开调节螺母26,由此扩大夹持板部20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由此,使作用在夹持板部20和柱侧托架21的侧板部之间的摩擦卡合力充分下降,解除外柱18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的固定状态。该状态下,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情况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上下方向长孔22内移位的范围内,使转向柱6及转向轴5以横轴13为中心摆动。与此相对,在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情况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前后方向长孔23内移位的范围内,使转向柱6及转向轴5的全长伸缩。调节后,操作调节柄27,紧固调节螺母26,由此使摩擦卡合力充分上升,使柱侧托架21及外柱18为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固定的状态。其结果,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顺便提及,作为构成这样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柱6的前端部与壳体11的后端部的结合构造,广泛采用使这些前端部和后端部在沿轴方向嵌合的状态下结合固定的构造。作为这样的结合构造的例子,在日本特开第2011-46309号公报中,记载有在设于壳体的后端部的圆筒部,通过过盈配合外嵌及压入转向柱的圆筒状的前端部的构造。此外,日本特开第2000-85596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构造:在设于壳体的后端部的圆筒部,外嵌转向柱的缺圆筒状的前端部,在该前端部外嵌紧固件,通过该紧固件使该前端部弹性地缩径,由此,使该前端部的内周面强有力地摩擦卡合在圆筒部的外周面。此外,日本特开第2008-87583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构造:在设于壳体的后端部的圆孔的内侧,内嵌转向柱的圆筒状的前端部,并且,通过多根螺栓使在该转向柱的靠前端部分的外周面设置的突缘部结合固定于壳体的后端面。作为转向柱6的前端部和壳体11的后端部的结合构造,在采用任意一个以往构造的情况下,组装该结合构造时的、转向柱6相对于壳体11的组装方向都是该转向柱6的轴方向。另一方面,在将该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组装至车身侧托架19时,将该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从夹持板部20的下端缘侧插入车身侧托架19的夹持板部20彼此之间。即,转向柱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的组装方向为该转向柱6的径向。这样,在以往构造的情况下,由于转向柱6相对于壳体11的组装方向、与该转向柱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的组装方向相互不一致,因此,可以说,在该以往构造中,从转向装置的组装性的观点来看还存在问题。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1-4630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2000-8559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第2008-875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情况实现如下构造,即,针对汽车用转向装置中的、转向柱的前端部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的结合部,使转向柱相对于电动式转向装置的壳体的组装方向、与该转向柱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的组装方向相互一致的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被车身支承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被车身支承的车身侧托架、和扩缩机构。所述转向柱用于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具备相互相向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和连结这些侧板部的下端缘彼此的底板部,并具有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的前端部。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在后部具有结合固定部,所述结合固定部在下端面及后端面具有开口,并设有分别从下方收容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侧板部的、左右1对的狭缝。所述车身侧托架具有1对夹持板部,所述1对夹持板部配置在从左右两侧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的位置,并使相互的下端缘彼此之间的部分敞开。所述扩缩机构具备沿左右方向穿插于在所述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的通孔的杆状部件;和在该杆状部件的两端部设置的1对按压部。该扩缩机构构成为,通过使这些按压部沿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5.18 JP 2011-1115811.一种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柱,其具备相互相向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和连结这些侧板
部的下端缘彼此的底板部,并具有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的前端部,
并且,所述转向柱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
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其在后部具有结合固定部并被车身
支承,所述结合固定部在下端面及后端面具有开口,并设有分别从下
方收容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侧板部的、左右1对的狭缝;
车身侧托架,其具有1对夹持板部并被车身支承,所述1对夹持
板部配置在从左右两侧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的位置,并使相互的
下端缘彼此之间的部分敞开;和
扩缩机构,其具备沿左右方向穿插于在所述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
的位置形成的通孔的杆状部件;和在该杆状部件的两端部设置的1对
按压部,通过使这些按压部沿所述杆状部件的轴方向远近运动,使所
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变化,在该间隔收缩时,将所述转向柱相对于
这些夹持板部固定,
在将所述前端部的侧板部插入所述结合固定部的狭缝的状态下,
所述前端部和所述结合固定部通过螺栓结合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结合固定部的狭缝及所述前端部的侧板部中的、至少一个
侧面设置突出部,在将所述前端部的侧板部插入了所述结合固定部的
狭缝的状态下,该突出部与和所述一个侧面相向的对象面弹性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结合固定部中、夹在所述狭缝彼此之间的部分,设置朝所
述下端面开口的螺纹孔,在所述前端部的底板部中与所述螺纹孔对准
的位置设置通孔,在使所述前端部的底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结合固定
部的下端面抵接、且所述螺栓穿插于所述底板部的通孔的状态下,所

\t述螺栓与所述螺纹孔拧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结合固定部的靠上端部分,设置经由所述狭缝沿左右方向
贯通的螺纹孔,在所述前端部的侧板部中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恒成田典智中里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