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0131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侧结构体上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形成多个侧窗开口部的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所述侧窗开口部包含配置于所述侧结构体的车辆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的多个大窗开口部;以及配置于该大窗开口部的车辆长度方向两侧且比所述大窗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的多个小窗开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特别是提高乘坐感的、轻量化的结构体的构造。
技术介绍
近年,伴随着铁道车辆的高速化在谋求车辆的轻量化的同时,也强烈需要提高乘坐感等的对于乘客的舒适性的铁道车辆。对此,已知有通过缩小侧窗的大小、提高结构体的抗弯刚度而提高乘坐感的车辆结构体。然而,作为铁道车辆的侧结构体的构造之一,已知有采用由两块面板和结合该两块面板的肋构成的铝合金制的中空的挤压型材的双层蒙皮结构。即使在具有该结构的车辆中,同样要求轻量化和乘坐感的提高。对此,提出仅将构成作为设置于侧结构体的窗和窗之间的部分的窗间壁的中空构件的面板的板厚,与构成侧结构体的其他中空型材的面板的板厚相比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厚度一致的铁道车辆结构体。专利文献1利用上述结构可以提供抗弯刚度高、质量轻的车辆结构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941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若缩小侧窗,则来自车内的乘客的视野受到限制,有损开放感。又,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结构体由于使构成窗间壁的中空型材的面板的板厚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变厚,因此虽然可以提高抗弯刚度,但是伴随有车辆质量增加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提高抗弯刚度、提高乘坐感且轻量化的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在侧结构体上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侧窗开口部的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所述侧窗开口部包含配置于车辆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的多个大窗开口部;以及配置于该大窗开口部的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两侧且比所述大窗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的多个小窗开口部。根据此结构,由于组合配置于车辆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的多个大窗开口部和配置于该大窗开口部的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两侧、比所述大窗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的多个小窗开口部形成多个侧窗开口部,因此与仅以大窗开口部形成侧窗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增加了侧窗开口部间的窗间壁部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大窗间壁部的面积。因此,可以提高结构体的抗弯刚度,提高乘坐感。又,由于在车辆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配置开口面积大的多个大窗开口部,因此可以确保来自车内的乘客的视野。附图说明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车身的结构的概略,(a)是侧视图,(b)是示出从车内侧观察的车身的一部分的立体图,(c)是图1(b)的A部的放大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车身的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图3示出以往的车身的概略,(a)是侧视图,(b)是示出从车内侧观察的车身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侧窗口部的局部放大图,(a)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外侧窗开口部,(b)示出以往的外侧窗开口部;图5是示出板厚分布的最佳结果的图,(a)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结构体构造中的最佳结果,(b)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结构体构造中的最佳结果,(c)示出以往的结构体构造中的最佳结果;图6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另一变形例,从车内侧观察的侧窗开口部间的局部放大图;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窗开口部与座椅的关系,(a)示出大窗开口部与座椅的关系,(b)示出小窗开口部与座椅的关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图1示出包含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身的结构的概略,图1(a)是侧视图,图1(b)是示出从车内侧观察的车身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中的参照符号P1、P2是支持车身11的支点,对应于前后两个转向架构架的枕梁的部位。如图1(a)(b)所示,铁道车辆(客车)的车身11具有侧结构体11A。该侧结构体11A的上部与车顶结构体11B,下部与底架11C分别结合。而且,侧结构体11A具备出入口开口部12A、12B和多个侧窗开口部13。如图1(c)所示,侧结构体11A是具有外侧板部11Aa、内侧板部11Ab和连结部(接合部)11Ac,外侧板部11Aa和内侧板部11Ab通过连结部11Ac相结合的铝合金制的双层蒙皮结构。出入口开口部12A、12B形成于侧结构体11A的侧部前后,出入口开口部12A和12B之间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以固定间隔形成多个侧窗开口部13。侧窗开口部13具有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的略矩形的四个大窗开口部13A和比该大窗开口部13A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短的前后各六个小窗开口部13B。在侧结构体11A的车辆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上配置多个大窗开口部13A,该大窗开口部13A和出入口开口部12A、12B之间形成小窗开口部13B。这是由于在所述P1、P2的部位支持车身的负荷,所述P1、P2的部位作用有比中央部更大的剪切力,为承受该剪切力,在作为大窗开口部13A的两侧的所述P1、P2的部位附近配置小窗开口部13B以增加窗间壁14B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部的剪切力小,因此即使设置大窗开口部13A也没有问题。接着,详细说明侧窗开口部13(大窗开口部13A、小窗开口部13B)。如图1(b)所示,大窗开口部13A包含形成于外侧板部11Aa的外侧窗开口13Aa和形成于内侧板部11Ab的内侧窗开口13Ab。外侧窗开口13Aa和内侧窗开口13Ab都是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的略矩形。在此,内侧窗开口13Ab是切除内侧板部11 Ab和连结部11Ac而形成的。该内侧窗开口13Ab的开口面积比外侧窗开口13Aa的开口面积大。这是由于从车内侧安装由窗玻璃和窗框组成的窗单元。小窗开口部13B仅大小不同,与大窗开口部13A一样也包含形成于外侧板部11Aa的外侧窗开口13Ba和形成于内侧板部11Ab的内侧窗开口13Bb,内侧窗开口13Bb是切除内侧板部11 Ab和连结部11Ac而形成的。大窗开口部13A之间的窗间壁部14A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窗开口部13B之间的窗间壁部14B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大窗开口部13A和小窗开口部13B之间的窗间壁部14C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大窗开口部13A(外侧窗开口13Aa)和小窗开口部13B(外侧窗开口13B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相同。又,大窗开口部13A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等于两个小窗开口部13B、13B与位于其间的窗间壁部14B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总和。在图1所示的车身11中,侧窗开口部13具有四个大窗开口部13A和前后各六个小窗开口部13B,但在如图2所示的车身11’中,侧窗开口部13’也可能形成为具有六个大窗开口部13A和前后各四个小窗开口部13B的结构。接着,说明本实施形态的侧窗开口部13与以往的侧窗开口部23的不同点。图3示出以往的车身的概略,图3(a)是侧视图,图3(b)是从车内侧观察的车身的一部分的立体图。该以往的车身21在侧结构体21A的侧部前后也具备出入口开口部22A、22B。出入口开口部22A和22B之间,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以固定的间隔形成侧窗开口部23。该侧窗开口部23均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长的略矩形的大窗开口部,共设置十个侧窗开口部23。侧结构体21A在是具有外侧板部、内侧板部和连结部(接合部)的铝合金制的双层蒙皮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12 JP 2010-1576081.一种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在侧结构体上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侧窗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窗开口部包含配置于所述侧结构体的车辆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的多个大窗开口部;以及配置于该大窗开口部的车辆长度方向两侧且比所述大窗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的多个小窗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窗开口部和所述小窗开口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所述大窗开口部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比所述小窗开口部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是可适用于在相对于车辆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座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真佐野淳山田敏之熊本秀喜矢木诚一郎富泽雅幸佐野敦司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