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6988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取气系统的进气孔仍布置于车体前端,因而仍具有现有车体前取气方案所能够产生的气流流量大且清洁度高的效果,相比于现有发动机舱内部取气的方式,不会由于气流密度低而降低发动机功率,相比于现有车体外侧取气的方式,不会由于气流清洁度较差而降低发动机功率、也不会提高发动机的寿命损耗。而且,由于现有汽车的车身系统中均具有左右两根车身纵梁,且车身纵梁内部具有封闭腔体,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车身系统中的车身纵梁纳入至取气系统中,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从而无需额外布置其他结构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因而对于发动机中置和后置的车身布局,能够简化取气系统的管路结构、节省车身空间、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发动机寿命损耗日益 成为世界各大整车制造企业的关注点。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发动机寿命损耗主要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动机内部零部件制造精度与配合精度。 第二,发动机进气歧管的材质和结构。第三,发动机的取气方式。其中,现有技术中对于上述第三点所提及的取气方式通常分为车体前 部取气、发动机抢内部取气、车体外侧取气。在采用车体前部取气方式的取气系统中,进气孔位于车身的最前端、正对汽车前进方向, 一般位于车身前隔栅处,且进气孔通过管路与发动机空滤 器相连。这样,在汽车前进的过程中,气流经由进气孔、管路即可流至发动 机空滤器。由于车体前部取气的进气孔位于车身的最前端,因而气流流量大且清洁 度高。但是,车体前部取气的取气系统,对于管路和车身空间具有很高的要 求,如果发动机位于车身前部,即发动机前置,则由于取气系统的管路较短, 适合采用车体前部取气的方案;如果发动机位于车身中部或后部,即发动机 中置或后置,则由于取气系统的管路较长,很难满足对于管路和车身空间的 要求,因而并不适合采用车体前部取气的方案。例如,现有一款发动机中置的汽车,为采用车体前部取气的方案,取气4口与空滤器之间管路长度达到了约1.5米,成本较高、且为了布置该管路占 用了大量的车身空间。发动机舱内取气的进气孔一般位于发动机附近,且进气孔通过管路与发 动机空滤器相连,对于车身空间的要求较低。但不论是发动机前置、中置还 是后置,由于发动机舱内取气的进气孔距离发动机太近,所进气流的温度会 随着发动机运转发热而升高,从而气流密度会逐渐降低,使得进入发动机的 气流利用率较低,造成发动机功率损失。车体外侧取气的进气孔可位于车体后部、或车体左侧、或车体右侧,且 进气孔通过管路与发动机空滤器相连。但不论是发动机前置、中置还是后置, 车体后部取气,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汽车运行时其前轮经过所带起的尘土向车 体后部与左右飞扬,造成通过进气孔所进气流的清洁度质量很低,对发动机 空滤器与发动机本身的寿命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车体左、右侧 取气,则对车体侧围的空间位置与管路要求很高,常见的货车较多采用进气 孔位于驾驶室与货箱之间、或者位于车体中立柱内的车体外侧取气方案,某些车辆管路长度达到了将近2m。可见,对于发动机中置和后置的车身布局,取气系统如果采用现有车体 前部取气方式,则虽然能够得到较大的气流且气流清洁度高,但其管路结构 较为复杂、占用较大的车身空间、且成本也较高;如果采用现有发动机舱内 取气方式的取气系统,则由于进气气流密度低,因而会降低发动机功率;而 如果采用现有车体外侧取气方式的取气系统,则由于清洁度较差,因而会降 低发动机功率、并缩短发动机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对于发动机中置 和后置的车身布局,能够在不影响发动机功率的前提下,简化取气系统的管 路结构、节省车身空间、并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包括车身前横梁、内部具有封闭腔的车身纵梁、以及软管;所述封闭腔前端具有朝向所述车身前横梁的开口 ;所述车身前横梁在对 应该开口的位置具有进气孔;所述封闭腔的上表面具有出气孔;所述软管的一端接自所述出气孔、另 一端连接至发动机空滤器。该系统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车身纵梁上方的地板;所述车身纵梁本体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所述U型槽与所述地板构成 所述封闭腔体;所述出气孔开设于所述地板。所述地板具有一 空心凸台,所述出气孔位于所述空心凸台上表面。 所述软管接自所述出气孔的一端外侧具有朝向另一端的翻边,所述翻边 的外径大于所述出气孔、且穿过所述出气孔并位于所述空心凸台上表面的下方。所述软管连接至所述发动机空滤器的一端,通过卡箍卡紧密封于所述发 动机空滤器。所述封闭腔内部在平行于所述车身纵梁延伸的方向上具有隔断; 所述隔断将所述封闭腔体隔断为上下两个腔体。 所述隔断在对应所述出气孔的位置具有一通孔。 所述隔断由多段不连续的隔断面构成。任意两段所述隔断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对应所述出气孔的通孔。 所述通孔为直径为40mm的圆孔。 所述车身纵梁具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被贴片贴封。 所述进气孔为55.5mm x 49.5mm的长方孔。 所述出气孔为直径为40mm的圆孔。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专利技术取气系统的进气孔布置于车体前横梁,因而仍具有现有车体前取气方案所能够产生的气流流量大且清洁度高的效果; 本专利技术还利用车身纵梁内部的封闭腔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从而无需额外布置其他结构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因而对于发动机中置和后置的车身布局, 能够简化取气系统的管路结构、节省车身空间、并降低成本。而且,由于无需布置其他结构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还简化了车身的装 配和安装。附图i兌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汽车车身纵梁内部封闭腔的示例性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汽车车身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 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取气系统的进气孔仍布置于车体最前端,因而仍具有现有车体前 取气方案所能够产生的气流流量大且清洁度高的效果,相比于现有发动机舱 内部取气的方式,不会由于气流密度低而降低发动机功率,相比于现有车体 外侧取气的方式,不会由于气流清洁度较差而降低发动机功率、也不会提高 发动机的寿命损耗。而且,由于现有汽车的车身系统中均具有左右两根车身 纵梁,且车身纵梁内部具有封闭腔体,因此,本专利技术将车身系统中必备的车 身纵梁纳入至取气系统中,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从而无需额外布置其他结 构作为取气系统的管路,因而对于发动机中置和后置的车身布局,能够简化 取气系统的管路结构、节省车身空间、并降低成本。现有车身系统共包括两根车身纵梁,即左侧一根、右侧一根,每根车身 纵梁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汽车的车身前横梁和车身后横梁,且每根车身纵梁的 上表面与地板的下表面相接触、安装于地板下方。本专利技术只用到两根车身纵梁中的 一根,具体利用左侧车身纵梁还是右侧 的车身纵梁,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空滤器所在位置及其进气口朝向。而且,本专利技术需要对所用到的 一根车身纵梁进行适当的改造。首先,先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汽车车身纵梁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车身纵梁内部封闭腔的示例性剖视图。如图]所示, 汽车车身纵梁1为一开口朝上的U型槽,与位于其上部的地板3共同构成了车身纵梁1内部的封闭腔10,即封闭腔10的侧面均为封闭面,但封闭腔 IO在车身纵梁1的两端则分别开口 11和开口 12。实际应用中,车身纵梁1本体具有上表面、且上下表面和左右侧面均为 封闭面,即也可以仅由车身纵梁1本体的上下表面和左右侧面构成封闭腔 10。车身纵梁1具有开口 11的一端用于安装在车身前横梁,开口 11对应于 设置在车体前端的进气孔,以便于经进气孔流入的气流能够流入至封闭腔 10;而车身纵梁l具有开口 12的一端用于安装在车身后横梁。封闭腔10的上表面具有出气孔14,以便于流经封闭腔10的气流能够 从出气孔14流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开口 12所在的一端用于安装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车身前横梁、内部具有封闭腔的车身纵梁、以及软管; 所述封闭腔前端具有朝向所述车身前横梁的开口;所述车身前横梁在对应该开口的位置具有进气孔; 所述封闭腔的上表面具有出气孔;所述软管 的一端接自所述出气孔、另一端连接至发动机空滤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医杨福生赵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郑州轻型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