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2864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无须增加工序就可以制造出的一种不易在浮栅电极上形成尖锐形状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在对元件隔离沟槽(103)内淀积的绝缘材料(104)进行刻蚀时,使掩埋氧化膜(105)表面的高度低于元件形成区域(106)表面的高度。从而,在第1隧道膜(107)上形成浮栅电极用的多晶硅膜(108)时,使多晶硅膜(108)在掩埋氧化膜(105)上呈向下弯曲的形状。因此,不会在浮栅电极(109)的两端部分形成尖锐形状。通过形成无尖锐形状的浮栅电极,可以提高半导体存储器件的数据保持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浮栅电极和控制栅电极且使用元件隔离沟槽进行元件隔离的。本专利技术适用于例如OT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以及EEPROM(可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半导体存储器件。
技术介绍
根据现有技术,具有浮栅电极和控制栅电极的半导体存储器件是公知的。根据这种结构,可以获得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另外,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是通过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设有掩埋有绝缘材料的沟槽来进行元件隔离的技术,即所谓STI(浅沟槽隔离)。通过使用STI结构,可以使元件隔离区域的面积比使用局部氧化法(LOCOS)的情况有所减小,因此可以提高半导体存储器件的集成度。下面利用图4(A)~(G)对现有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1)首先,在半导体衬底401的表面形成阻止膜402和元件隔离沟槽403。然后在半导体衬底401上全面地淀积绝缘材料404。然后,使用CMP(化学机械研磨)法研磨半导体衬底401的表面(参见图4(A))。(2)使用例如氢氟酸湿法刻蚀法对元件隔离沟槽403内淀积的绝缘材料404进行刻蚀,据此完成掩埋氧化膜405(参见图4(B))。调整掩埋氧化膜405表面的高度,使其等于或高于元件形成区域406表面的高度。(3)通过例如湿法刻蚀等方法,去除阻止膜402(参见图4(C))。(4)使用例如氧化扩散法或CVD(化学汽相淀积)法等,在元件形成区域406的表面上形成作为第1隧道膜的绝缘膜407。然后,利用例如低压化学汽相淀积(LP-CVD)法等,在第1隧道膜407上形成浮栅电极用的多晶硅膜408(参见图4(D))。(5)利用光刻技术或刻蚀技术,使多晶硅膜408形成图案,据此完成浮栅电极409的制作(参见图4(E))。(6)利用例如氧化扩散法或CVD法等,在浮栅电极409的上面和侧面上形成作为第2隧道膜的绝缘膜410。然后,利用例如低压化学汽相淀积法等,在该第2隧道膜410上形成控制栅用的多晶硅膜411(参见图4(F))。(7)在多晶硅膜411上形成用于低电阻化的硅化钨膜412。然后,在层积了作为刻蚀阻止膜的氧化膜和氮化膜后(未图示),通过公知的光刻工序或刻蚀工序,使膜411、412形成图案。接着,去除刻蚀阻止膜,完成控制栅电极的制作(参见图4(G))。如上所述,在现有的半导体存储器件中,将掩埋氧化膜405表面的高度调整为等于或高于元件形成区域406表面的高度(参见上述工序(2)和图4(B))。在掩埋氧化膜405的表面高于元件形成区域406的表面的情况下,当在后续工序中淀积浮栅电极用的多晶硅膜408时,该多晶硅膜408在掩埋氧化膜405上呈向上弯曲的形状(参见图4(D))。因此,当通过刻蚀该多晶硅膜408来形成浮栅电极409时,该浮栅电极409的两端部分(形成于掩埋氧化膜405上的部分)易形成呈锐角的尖形(以下称为尖锐形状)(参见图4(E)中的α)。在对浮栅电极409施加高电压时,该尖锐形状部分会造成高电场集中。该高电场集中使浮栅电极409的电荷保持特性恶化,从而使半导体存储器件的数据保持特性恶化。而且,在形成了这种尖锐形状的情况下,第2隧道膜410的膜厚有在此尖锐形状部分变薄了的情况发生。因此,浮栅电极409和控制栅电极413的绝缘性变坏,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数据保持性能也变差。作为解决上述缺点的技术,已知的是例如特许2637149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案。在该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方案中,设有将浮栅电极409的端部加工为圆角状的工序(即去除尖锐形状部分的工序),以试图解决该缺点(参见该专利文献的第7栏第37行~41行和图2(c))。然而,在该专利文献的方案中,由于增加了工序,而产生了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成本提高的新缺点。另一方面,如果使掩埋氧化膜405的表面高度与元件形成区域406的表面高度精确地相同,就可以使尖锐形状部分的锐角角度增大,从而也可以抑制上述缺点。例如特开平11-163118号公报公开了使掩埋氧化膜405与元件形成区域406的表面的高度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该专利文献的方案同样有因工序增加而使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成本提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廉价的不易在浮栅电极形成尖锐形状的半导体存储器件。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在形成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元件隔离沟槽内形成掩埋绝缘膜而形成的元件隔离区域;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元件形成区域上形成的第1隧道膜;在所述第1隧道膜上直到其两侧的元件隔离区域的区域上形成的浮栅电极;在所述浮栅电极上形成的第2隧道膜;和在所述第2隧道膜上形成的控制栅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掩埋绝缘膜的表面高度低于所述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高度。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成阻止膜和元件隔离沟槽、并通过在该元件隔离沟槽内埋入掩埋绝缘膜来形成元件隔离区域,然后研磨该半导体衬底的表面的第1工序;刻蚀掩埋绝缘膜的表面直到该表面低于半导体衬底的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高度的第2工序;去除阻止膜的第3工序;在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形成第1隧道膜的第4工序;在从第1隧道膜上直到其两侧的元件隔离区域的整个区域上形成浮栅电极的第5工序;在浮栅电极上形成第2隧道膜的第6工序;和在所述第2隧道膜上形成控制栅电极的第7工序。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由于形成有低于元件形成区域表面高度的掩埋绝缘膜,所以不易在浮栅电极上形成尖锐形状。(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仅通过调整第2工序的刻蚀量就可以制造出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因此可以廉价地制造在浮栅电极上没有尖锐形状的半导体存储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说明由图1的制造工序所制造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评价测试步骤的图。图3是说明由图1的制造工序所制造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评价结果的图。图4是表示现有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中以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程度概略地表示了各构成部分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而且以下所述的数值条件仅是为了举例说明,而不应看作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A)~(G)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剖面示意图。下面利用图1(A)~(G)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1)与现有制造工序相同,首先,在半导体衬底101的表面上形成阻止膜102和元件隔离沟槽103,在半导体衬底101的整个表面上淀积绝缘材料104,然后使用CMP法研磨半导体衬底101的表面(参见图1(A))。(2)其次,使用例如氢氟酸湿法刻蚀法对元件隔离沟槽103内淀积的绝缘材料104进行刻蚀,据此完成掩埋氧化膜105(参见图1(B))。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现有技术的制造工序(参见图4(B))不同的是,调整掩埋氧化膜105表面的高度,使其低于元件形成区域106表面的高度。(3)通过例如湿法刻蚀等方法,去除阻止膜102(参见图1(C))。(4)与现有制造工序相同,使用例如氧化扩散法或CVD法等,在元件形成区域106的表面上形成作为第1隧道膜的绝缘膜107。然后,利用例如低压化学汽相淀积法等,在第1隧道膜107上形成浮栅电极用的多晶硅膜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包括:通过在形成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元件隔离沟槽内形成掩埋绝缘膜而形成的元件隔离区域;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元件形成区域上形成的第1隧道膜;在所述第1隧道膜上直到其两侧的元件隔离区域的区域上形成的浮栅电极;在所述浮栅电极上形成的第2隧道膜;和在所述第2隧道膜上形成的控制栅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掩埋绝缘膜的表面高度低于所述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2-28 2005-0524991.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包括通过在形成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元件隔离沟槽内形成掩埋绝缘膜而形成的元件隔离区域;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元件形成区域上形成的第1隧道膜;在所述第1隧道膜上直到其两侧的元件隔离区域的区域上形成的浮栅电极;在所述浮栅电极上形成的第2隧道膜;和在所述第2隧道膜上形成的控制栅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掩埋绝缘膜的表面高度低于所述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掩埋绝缘膜的表面高度与所述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高度的高度差大于等于60埃。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掩埋绝缘膜的表面高度与所述元件形成区域的表面高度的高度差小于等于170埃。4.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工序,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上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泽启佐
申请(专利权)人: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