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4737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7:42
无级变速器包括:传动带,包括具有一对支柱部的多个单体以及配置在多个单体的一对支柱部之间的环;以及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多个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在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鞍形面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传动带的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和将该多个单体捆束为环状的环。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传动带用单体,已知具有如下构件,该构件具有沿左右延伸的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的上部的左右端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支柱部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单体的前侧主面以位于沿左右延伸的摇摆边缘部的下部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该单体的板厚随着朝向下端而变薄。而且,在单体的前侧主面或后侧主面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延伸的凹部。由此,在包含该单体的传动带中,使相邻的单体彼此在凹部的两侧接触来吸收未对准,并且抑制偏摆(yawing)。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30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传动带在一对带轮之间传递扭矩的期间,在向带轮的卷绕时在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周速差,由此,在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摩擦。因此,为了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动力的传递效率,需要降低在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用于降低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的摩擦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在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侧的第一带轮,从动侧的第二带轮以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以及环,所述单体包括:主体部,具有鞍形面;以及一对支柱部,以位于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延伸,所述环以与所述鞍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一对支柱部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的V字状槽,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润滑介质供给部,该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所述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该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所包含的多个单体分别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该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鞍形面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由此,能够抑制相邻的单体彼此在除摇摆边缘部以外的部位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单体的耐久性。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在传动带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的润滑介质供给部,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由此,能够向该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非接触部供给来自润滑介质供给部的润滑介质,能够将非接触部用作润滑介质的通路来向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供给润滑介质。其结果,能够降低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概略结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概略结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变形方式的概略结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变形方式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CVT)1的概略结构图。该图所示的无级变速器1搭载于车辆,该无级变速器1包括:作为驱动侧旋转轴的初级轴(第一轴)2;初级带轮(第一带轮)3,设置于该初级轴2;作为从动侧旋转轴的次级轴(第二轴)4,与初级轴2平行地配置;次级带轮(第二带轮)5,设置于该次级轴4;以及传动带10。如图所示,传动带10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V字状槽)和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V字状槽)。初级轴2经由未图示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与连结于称为车辆的发动机(内燃机)的动力产生源的输入轴(省略图示)连结。初级带轮3包括:固定槽轮3a,与初级轴2一体地形成;以及可动槽轮3b,经由滚珠花键等被初级轴2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另外,次级带轮5包括:固定槽轮5a,与次级轴4一体地形成;以及可动槽轮5b,经由滚珠花键等被次级轴4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并且被回位弹簧8沿轴向施力而且,无级变速器1包括:作为油压式促动器的初级缸6,用于变更初级带轮3的槽宽;作为油压式促动器的次级缸7,用于变更次级带轮5的槽宽。初级缸6形成于初级带轮3的可动槽轮3b的背后,次级缸7形成于次级带轮5的可动槽轮5b的背后。为了改变初级带轮3和次级带轮5的槽宽,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向初级缸6和次级缸7供给工作油。即,在搭载有无级变速器1的车辆行驶时,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向初级缸6供给与根据车辆的油门开度(节气门开度)、车速以及发动机转速设定的该无级变速器1的目标变速比相对应的油压。另外,从该油压控制装置向次级缸7供给以抑制传动带10滑动的方式被调压后的油压。由此,能够对从车辆的发动机(动力产生源)经由输入轴、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传递至初级轴2的扭矩无级地变速并向次级轴4输出。然后,传递至次级轴4的扭矩经由齿轮机构、差动齿轮以及驱动轴向车辆的驱动轮(均省略图示)输出。如图1所示,在初级轴2的与发动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图1中的左侧的端部)形成有台阶部。并且,在该台阶部与初级缸6的初级活塞60之间,以能够与初级带轮3的可动槽轮3b的与发动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图1中的左侧的端部)抵接的方式,夹设有环状的端板65。而且,在初级轴2上以能够与形成于可动槽轮3b的内周面的花键齿3s的固定槽轮3a侧的端部抵接的方式形成有止动部2s。另外,如图2中虚线所示,初级轴2具有:第一油孔2a,在该初级轴2的中心部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二油孔2b,与该第一油孔2a连通,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并在初级轴2的外周面开口。而且,次级轴4具有:第一油孔4a,在该次级轴4的中心部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二油孔4b,与该第一油孔4a连通,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并在次级轴4的外周面开口。从油压控制装置(油泵)向第一油孔2a、4a供给工作油,当初级轴2、次级轴4旋转时,能够从第二油孔2b、4b向传动带10的内周面喷出作为润滑冷却介质的工作油。图3是表示传动带10的局部剖视图。如该图所示,传动带10包括:一个层叠环12,通过将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9个)环部件11沿厚度方向(环径向)层叠而构成;一个挡环15;以及多个(例如合计几百个)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沿着层叠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侧的第一带轮,从动侧的第二带轮以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以及环,所述单体包括:主体部,具有鞍形面;以及一对支柱部,以位于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延伸,所述环以与所述鞍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一对支柱部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的V字状槽,其中,/n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润滑介质供给部,该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n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n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所述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516 JP 2017-0973511.一种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侧的第一带轮,从动侧的第二带轮以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以及环,所述单体包括:主体部,具有鞍形面;以及一对支柱部,以位于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延伸,所述环以与所述鞍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一对支柱部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的V字状槽,其中,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润滑介质供给部,该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
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
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所述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带轮包括:固定槽轮,与第一轴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被所述第一轴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
所述第二带轮包括:固定槽轮,与第二轴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被所述第二轴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
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轴的油孔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轴的油孔,
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确保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包括: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具有比该第一单体更厚的厚度,
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在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中被设定为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单体相邻地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二单体相邻地排列有多个,
所述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的非接触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包括: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具有比该第一单体更厚的厚度,
所述第二单体的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单体的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更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原亘越智亨三宅孝幸德永淳一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