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8653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采用该车身构造,能够在侧车架承受到经由车身固定支架传来的负荷的情况下减轻侧车架的变形程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具有:车身固定支架,其配置在侧车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将侧车架和驾驶室连接在一起;及横梁,其具有分别安装于侧车架的右前侧臂部、左前侧臂部、右后侧臂部、左后侧臂部、用于将各臂部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部,车身固定支架具有:纵壁,其面朝车辆后侧;及安装部,其将侧车架和驾驶室连接在一起,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分别沿着从结合部指向安装部的第一条线延伸,纵壁与第一条线平行地从侧车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ody structure, which can reduce the deformation degree of the side frame when the side frame bears the load transmitted by the body fixing bracket.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a body fixing bracket, which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f each side frame and connects the side frame with the cab; and a cross beam, which has a right front arm, left front arm, right rear arm, left rear arm, and a joint for combining the arms, respectively, mounted on the side frame. Longitudinal wall, with its face facing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and the installation section, which connects the side frame and the cab together, the right front arm and the left front arm extend along the first line from the junction to the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wall protrudes parallel to the first line from the side frame to the outside of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汽车等车辆具有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车架的车身构造。一对侧车架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构件,且具有例如呈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有时在侧车架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途存在沿车辆宽度方向或车辆上下方向形状发生变化的部位(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在左右一对的纵梁中的、形状发生变化的形状变化部的空心部内插入有呈直线状延伸的加强构件的车架构造。该加强构件沿着形状变化部的长边方向倾斜地架设于形状变化部的空心部内来进行配置,并在空心部内固定为无法活动。在专利文献1中,在形状变化部的空心部内固定有加强构件,因此,能够对纵梁的形状变化部进行加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1617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车身构造中,有时会在一对侧车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一对车身固定支架,并使用该一对车身固定支架将车身和一对侧车架连接在一起。由于要向车身固定支架搭载车身,因此,要求车身固定支架能够支承车身的惯性重量。即,在行驶时车身会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或旋转方向晃动,因此,车身固定支架承受作为车身的惯性重量的反作用的负荷。在采用上述这样的车身构造的情况下,来自车身的负荷经由车身固定支架传递给一对侧车架。因此,来自车身的负荷集中于一对侧车架中的、配置有车身固定支架的部位或该部位附近,从而使这些部位容易发生变形。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仅是通过在一对纵梁中的、形状发生变化的形状变化部固定加强构件来对纵梁的形状变化部进行加强的技术。即,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来自车身的负荷经由车身固定支架传递给侧车架从而导致侧车架的变形,未采取任何措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采用该车身构造,在侧车架承受到经由车身固定支架传来的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减轻侧车架的变形程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的代表性结构具有侧车架,该侧车架具有一对且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身构造还具有:车身固定支架,该车身固定支架具有一对,分别配置在一对侧车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将车身和一对侧车架连接在一起;以及横梁,该横梁具有安装在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以及在一对侧车架之间将各臂部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部,一对车身固定支架分别具有:纵壁,其面朝车辆后侧;上壁,其与纵壁的上端相连续并构成顶面;以及安装部,其形成于上壁并将车身和一对侧车架连接在一起,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横梁中的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分别沿着从结合部朝向安装部的第一条线延伸,纵壁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第一条线平行地从一对侧车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在侧车架承受到经由车身固定支架传来的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减轻侧车架的变形程度的车身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身构造以及配置于车身构造的驾驶室的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车身构造的一部分的图。图3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到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状态的图。图4是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A向视图。图5是将图4中的车身构造的一部分省略来表示的图。图6是表示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横梁的接合工序的图。图7是表示图6中的接合工序的变形例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车身构造;102、驾驶室;104、106、侧车架;108a~108i、108j~108l、横梁;110a、110b、112a、112b、托架;114、固定支架;116a、右前侧臂部;116b、左前侧臂部;118a、右后侧臂部;118b、左后侧臂部;120、122、车身固定支架;124、126、车身固定支架的纵壁;128、130、车身固定支架的上壁;132、134、安装部;136、138、上壁的上端;140a、140b、第一条线;142a、142b、第二条线;144、146、悬挂托架;148、内构件;150、外构件;152、隔板;154、156、158、加强构件;160、164、补片;162a、162b、166a、166b、168a、168b、170a、170b、172a、172b、焊接位置;174、176、横梁中的部位;178、右前侧臂部的前表面;180、右前侧臂部的后表面;182、左前侧臂部的前表面;180、左前侧臂部的后表面。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代表性的结构具有侧车架,该侧车架具有一对且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身构造还具有:车身固定支架,该车身固定支架具有一对,分别配置在一对侧车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将车身和一对侧车架连接在一起;以及横梁,该横梁具有安装在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以及在一对侧车架之间将各臂部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部,一对车身固定支架分别具有:纵壁,其面朝车辆后侧;上壁,其与纵壁的上端相连续并构成顶面;以及安装部,其形成于上壁并将车身和一对侧车架连接在一起,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横梁中的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分别沿着从结合部朝向安装部的第一条线延伸,纵壁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第一条线平行地从一对侧车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此,车身固定支架是将侧车架和车身连接在一起的支架,由于搭载车身,因此,要求它支承车身的惯性重量。即,在行驶时车身会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或旋转方向晃动,因此,车身固定支架承受作为车身的惯性重量的反作用的负荷。因此,就车身固定支架所要承受的负荷而言,不单纯是向下的负荷,还有在将侧车架压缩或拉伸的方向上作用的负荷、前后方向的负荷。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将横梁中的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分别沿着从结合部朝向安装部的第一条线地配置,而且,车身固定支架的纵壁也与第一条线平行地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即,车身固定支架的纵壁与横梁中的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相互平行地延伸。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利用与车身固定支架的纵壁平行地延伸的横梁的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来支承侧车架。因此,当车身固定支架的安装部承受到车辆宽度方向的负荷时,在将侧车架压缩或拉伸的方向上作用的负荷经由纵壁传递给侧车架。此时,侧车架被与传递来负荷的纵壁沿相同方向延伸的横梁的右前侧臂部、左前侧臂部所支承。因而,能够有效地使侧车架所承受到的负荷传递给横梁从而能够使负荷分散,因此,能够减轻侧车架的变形程度。而且,因行驶时的车身的动作,有时使安装部承受上下方向的负荷从而在使侧车架扭转的方向上作用负荷,或者安装部承受前后方向的负荷从而对侧车架作用施加局部旋转应变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侧车架,该侧车架具有一对且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身构造还具有:车身固定支架,该车身固定支架具有一对,分别配置在一对所述侧车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将车身和一对所述侧车架连接在一起;以及横梁,该横梁具有安装在一对所述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安装在所述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安装在所述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以及在一对所述侧车架之间将各臂部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部,一对所述车身固定支架分别具有:纵壁,其面朝车辆后侧;上壁,其与所述纵壁的上端相连续并构成顶面;以及安装部,其形成于所述上壁并将车身和一对所述侧车架连接在一起,所述横梁中的右前侧臂部和左前侧臂部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分别沿着从所述结合部朝向所述安装部的第一条线延伸,所述纵壁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条线平行地从一对所述侧车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08 JP 2017-235724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侧车架,该侧车架具有一对且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身构造还具有:车身固定支架,该车身固定支架具有一对,分别配置在一对所述侧车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将车身和一对所述侧车架连接在一起;以及横梁,该横梁具有安装在一对所述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安装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安装在所述位于右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安装在所述位于左侧的侧车架并从所述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以及在一对所述侧车架之间将各臂部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部,一对所述车身固定支架分别具有:纵壁,其面朝车辆后侧;上壁,其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晋荣菊田谕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