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22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5:46
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右下边梁(14)、右底板框架(17)、右横梁(68)及消音器。在右底板框架(17)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燃料箱。右横梁(68)架设在右底板框架(17)及右下边梁(14)上并向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在由右下边梁(14)、右底板框架(17)及右横梁(68)包围的区域设有消音器。右横梁(68)具有上方变形引导部(77)。上方变形引导部(77)形成为通过输入到右下边梁(14)的冲击载荷(F2)而能够向上方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6月2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6-12598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下部结构,已知有横梁从底板通道的两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到下边梁且在底板通道的内部设有梁构件的结构。梁构件在上部形成有向下的凹陷。而且,在梁部座的下方配置有消音器(即,车载部件)。因此,因向下边梁输入的冲击载荷而梁构件向下方变形,从而能够通过梁构件将消音器向底板通道的下方压下。由此,能够使底板通道适当地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6-151146号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此,在车身下部结构中,存在消音器靠近下边梁侧设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消音器配置在横梁的下方。因此,考虑有在横梁的上部与梁构件同样地形成凹陷,从而通过横梁将消音器向底板通道的下方压下的结构。然而,当在横梁的上部形成凹陷时,横梁的下部位于下方。因此,难以确保消音器的最低离地间隙。而且,在消音器向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偏移的情况下,即便使横梁变形,也难以通过横梁将消音器向下方压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最低离地间隙且吸收冲击载荷的车身下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底板,其设置于车室的下方;下边梁,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向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能量源,其设置于所述底板框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横梁,其架设在所述底板框架及所述下边梁上,且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车载部件,其设置于由所述下边梁、所述底板框架及所述横梁包围的区域,其中,所述横梁具有因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而能够向上方变形的上方变形引导部。这样,在由下边梁、底板框架及横梁包围的区域设置车载部件,且在横梁上形成了上方变形引导部。另外,将上方变形引导部形成为通过冲击载荷能够向上方变形。因此,能够使上方变形引导部朝向上方变形为凸折状态(倒V字状的弯折状态)。能够通过横梁将底板框架向上方抬起。由此,使车载部件的上部与底板框架干涉,从而能够使车载部件向下方落下。因此,不会对能量源带来影响,能够使下边梁向车宽方向内侧适当地变形而吸收输入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另外,在由下边梁、底板框架及横梁包围的区域配置车载部件。由此,能够将车载部件配置在比较高的位置,能够确保车辆的最低离地间隙。(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横梁与所述下边梁的内侧壁及所述下边梁的下部结合,按照所述内侧壁、所述下部、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所述底板框架的顺序而强度升高。由此,因输入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首先下边梁的内侧壁呈凹状地凹陷。接下来,下边梁的下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上升斜度变形。因此,横梁的上方变形引导部朝向上方开始凸折状的变形。而且,通过上方变形引导部朝向上方变形为凸折状态,从而底板框架以向上方抬起的方式位移。由此,使车载部件的上部与横梁干涉,能够使车载部件向下方落下。(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向上方发生了变形的状态下,因所述车载部件的干涉而向所述底板框架输入了载荷时,所述载荷的向下分力比向上分力大。这样,输入到底板框架的载荷中的向下分力比向上分力大。通过向下分力将车载部件向下方压下。由此,在车载部件与底板框架干涉时,能够可靠地将车载部件向下方压下。(4)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载部件是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形成为大致椭圆形,且在所述底板框架侧,上部曲面的半径比下部曲面的半径大。在此,在冲击载荷输入到下边梁时,底板框架向上方位移。因此,消音器的上部与底板框架干涉。因此,使消音器的上部曲面的半径比下部曲面的半径大。由此,在消音器与底板框架干涉时,能够可靠地使向下分力比向上分力大。由此,能够可靠地将车载部件向下方压下。(5)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载部件是罐。在此,罐是与消音器相比车宽方向的宽度尺寸大的构件。因此,在因输入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而罐落下时,罐与地面接触。因而,罐介于下边梁与底板框架之间,下边梁的变形被罐抑制。因此,难以吸收输入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因此,在冲击载荷输入到下边梁时,使底板框架向上方位移。通过使底板框架向上方位移,在罐落下时,能够使底板框架向罐的上方位移。因此,不会被罐影响而能够使下边梁变形。由此,能够吸收输入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6)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从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到所述下边梁的第一距离、从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到所述底板框架的第二距离、以及所述底板框架向上方的位移量的关系设定为(第一距离)-(第二距离)≥(位移量)。在此,在使横梁的上方变形引导部向上方变形时,需要使底板框架向上方位移。因此,优选使底板框架的位置靠近上方变形引导部。因此,设定为(第一距离)-(第二距离)≥(位移量)。因此,在形成上方变形引导部时,能够可靠地使底板框架向上方位移。由此,使车载部件的上部与底板框架干涉,从而能够可靠地使车载部件向下方落下。(7)在上述(6)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的所述车载部件侧的部位的强度比相反侧的部位的强度低。因此,在上方变形引导部位移时,特别是能够容易使车载部件侧的部位朝向上方变形为凸折状态。因此,在使上方变形引导部变形时,能够可靠地使车载部件侧的底板框架向上方位移。由此,能够可靠地使车载部件向下方落下。(8)在上述(6)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载部件安装于所述下边梁。因此,在使上方变形引导部变形为凸折状态的状态下,能够不使车载部件向上方位移。由此,能够可靠地使车载部件的上部与底板框架干涉。由此,能够可靠地使车载部件向下方落下。(9)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底板框架具有:凹部,其形成在与所述消音器连结的排气管的上方,并避开所述排气管;以及后框架部,其位于所述凹部的后部侧,并形成为恒定截面。这样,在底板框架设置凹部来避开排气管。因此,能够将排气管(即,消音器)配置在上方。由此,能够确保车辆的最低离地间隙。另外,在凹部的后部侧设置有后框架部。后框架部形成为恒定截面。由此,输入到底板框架的前部碰撞载荷能够由底板框架承受。(10)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底板框架具有中央框架部,该中央框架部在所述能量源的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能量源对置配置,且高度尺寸比所述能量源的车身前方侧及车身后方侧的高度尺寸大,所述中央框架部在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壁、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加强筋。这样,在底板框架上具备中央框架部,且增大了中央框架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而且,在中央框架部上形成有纵向加强筋。因此,能够提高中央框架部的刚性。由此,通过中央框架部能够确保车室的底板的刚性。(11)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向上方发生了变形的状态下,所述车载部件夹在所述下边梁与所述底板框架之间,在因所述车载部件的干涉而向所述下边梁和所述底板框架分别输入了载荷时,向所述车载部件施加的压下力比摩擦力大。这样,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底板,其设置于车室的下方;下边梁,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向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能量源,其设置于所述底板框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横梁,其架设在所述底板框架及所述下边梁上,且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车载部件,其设置于由所述下边梁、所述底板框架及所述横梁包围的区域,所述横梁具有因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而能够向上方变形的上方变形引导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24 JP 2016-125988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底板,其设置于车室的下方;下边梁,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向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能量源,其设置于所述底板框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横梁,其架设在所述底板框架及所述下边梁上,且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车载部件,其设置于由所述下边梁、所述底板框架及所述横梁包围的区域,所述横梁具有因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冲击载荷而能够向上方变形的上方变形引导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下边梁的内侧壁及所述下边梁的下部结合,按照所述内侧壁、所述下部、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所述底板框架的顺序而强度升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方变形引导部向上方发生了变形的状态下,因所述车载部件的干涉而向所述底板框架输入了载荷时,所述载荷的向下分力比向上分力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部件是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形成为大致椭圆形,且在所述底板框架侧,上部曲面的半径比下部曲面的半径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部件是罐。6.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隆山根昌晃川边悟芳贺丈延安井健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