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214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结构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重量大且拓展过程中车身零部件改动比较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可变车身结构,其包括:两个侧围骨架结构,均包括上边梁和门槛梁,以及A柱总成、B柱总成和C柱总成;前车身总成包括竖向框架结构,且其下方的横向杆件连接于两侧的门槛梁的前端之间;多个顶盖横梁沿上边梁的延伸方向分布且各自连接于两侧的上边梁之间;后地板总成为包括水平框架结构,且其前侧的横向杆件连接于两侧的门槛梁的后端之间;前地板总成连接于前车身总成的下方的横向杆件、后地板总成的前侧的横向杆件和两侧的门槛梁共同围成的外框架内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整体轻量化、平台化扩展容易且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可变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电动汽车的车身普遍采用钢板冲压成型,按照一定的工艺顺序将各冲压件焊接装配起来组成车身,其连接方式多采用点焊、二保焊。现有车身采用的钢板冲压技术,其成型工艺复杂,成本高,制成的车身质量大,不利于电动汽车轻量化,不能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金属件制作装配及维护成本均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不能满足节能环保要求。且不利于平台化拓展,拓展过程中车身零部件改动比较大,平台拓展所导致的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变车身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结构重量大且拓展过程中车身零部件改动比较大、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变车身结构,其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侧围骨架结构、前车身总成、多个顶盖横梁、作为后排座位的底板的后地板总成和前地板总成;每个所述侧围骨架结构均包括上下对应的上边梁和门槛梁,以及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上边梁和门槛梁之间且沿竖向的A柱总成、B柱总成和C柱总成;多个所述顶盖横梁沿所述上边梁的延伸方向分布且各自连接于两侧的上边梁之间;其中,所述A柱总成支撑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总成的下方的横向杆件的对应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之间;所述C柱总成支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侧的横向杆件的对应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后端之间;所述B柱总成位于所述A柱总成和所述C柱总成之间,且沿竖向支撑连接于所述门槛梁和所述上边梁之间;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后向尺寸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尺寸,以对后悬的尺寸进行调整;所述前地板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及顶盖横梁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其宽向尺寸,以实现车身宽向尺寸的改变;所述门槛梁和所述前地板总成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其纵向尺寸,以实现车身轴距的改变。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车身总成包括由多个杆件连接而成的竖向框架结构,且其下方的横向杆件连接于两侧的门槛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车身总成的竖向框架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水平设置的前车身横梁、前围中横梁和前围上横梁;所述前车身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沿所述前车身横梁的长向向外延伸的前角接头,所述前车身横梁和所述前角接头共同构成所述前车身总成的竖向框架结构的下方的所述横向杆件;所述门槛梁连接于对应的前角接头的外端的后侧面;所述A柱总成的下端支撑连接于所述前角接头的外端的上表面;所述前车身总成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竖向框架结构的宽向两侧的两个前车身纵梁和两个前减震塔;所述前车身纵梁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横梁;所述前减震塔下端连接于所述前车身纵梁、上端连接于所述A柱总成的上部。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含前防撞梁本体、连接于前防撞梁本体两端同一侧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通过连接板连接于对应的前车身纵梁的前端。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A柱总成包括A柱竖梁、垂直连接于所述A柱竖梁的横梁,所述横梁朝向车身的前方,且所述横梁通过斜杆支撑于所述A柱竖梁,以形成三角形支撑;所述前减震塔的上端连接于所述A柱总成的横梁。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车身纵梁与前角接头通过FDS流钻和螺栓连接;所述前减震塔为高压薄壁铸铝结构,上方与所述A柱总成的横梁通过FDS流钻连接,下方与前车身纵梁通过FDS流钻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B柱总成包含B柱外板、B柱内板;所述B柱外板为热冲压钢板结构,B柱内板为普通冷冲压钢板结构,B柱内外板通过电阻点焊进行连接,B柱下方与门槛梁采用FDS流钻连接,B柱上方与A柱上边梁采用FDS流钻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C柱总成包括轮罩横梁,所述轮罩横梁在车身的高向上位于所述上边梁和所述门槛梁之间,且所述轮罩横梁的上方通过由两根C柱支柱及连接两根C柱支柱的横梁构成的H形结构连接于所述上边梁之下,所述轮罩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一轮罩纵梁支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总成的水平框架结构上,使所述轮罩横梁和其两侧的轮罩纵梁共同构成朝下开放的用作容纳轮胎的空间。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后减震塔;所述后减震塔上端与轮罩纵梁连接,下端与后地板总成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后地板总成为包括由多个杆件连接而成的水平框架结构,且其前侧的横向杆件连接于两侧的门槛梁的后端之间;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两个沿车身前后方向平行间隔的后地板纵梁,以及沿车身的宽向且依次平行间隔地连接于两个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中前横梁、后地板中后横梁及后地板后横梁;所述后地板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后角接头,所述后角接头具有前后方向贯通且开口朝下的U形连接头;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通过其两端的后角接头的U形连接头套设并连接于对应的门槛梁。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地板总成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总成的下方的横向杆件、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侧的横向杆件和两侧的所述门槛梁共同围成的外框架内侧,作为前排座位的底板;所述前地板总成包括前地板中纵梁、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前地板中纵梁的前地板前横梁和前地板后横梁,以及连接于前地板中纵梁、前地板前横梁和前地板后横梁三者连接的结构的下表面的前地板本体;所述前地板前横梁和所述前地板后横梁之上适于安装座椅;所述前地板中纵梁、所述前地板前横梁和前地板后横梁的各自两端均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总成的下方的横向杆件、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侧的横向杆件和两侧的所述门槛梁共同围成的外框架内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可变车身结构的侧围骨架结构、顶盖横梁、后地板总成、前地板总成、前车身总成的主体结构均为杆件结构或由杆件连接形成的框架结构,而不采用现有的板件冲压形成,制成的车身减重明显,有利于结构整体的轻量化,符合所提倡的节能减排的导向;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前地板总成作为前排座位的底板可在其上安装固定前排座椅;同时,后地板总成作为后排座位的底板可在其上安装固定后排座椅,使得本实施例中的可变车身结构作为一种前后双排座位的车身结构,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可变车身结构为由前述的各部分连接而成,其可通过变更门槛梁和前地板总成的前后方向尺寸来实现车身的轴距可变;通过变更后地板总成的前后向尺寸来实现后悬可变,通过变更前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及顶盖横梁的宽向尺寸来实现车身宽向尺寸的改变,即对于某一尺寸的改变只需替换少部分的构件为所需尺寸即可实现,而不需要对整体车身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构件进行重新设计,因此具有车身在平台化扩展容易和成本低的有益效果。综合以上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可变车身结构具有有利于整体轻量化、平台化扩展容易且成本低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视图;图3是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侧围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A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车身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前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后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标:010-可变车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侧围骨架结构、前车身总成、多个顶盖横梁、作为后排座位的底板的后地板总成和前地板总成;每个所述侧围骨架结构均包括上下对应的上边梁和门槛梁,以及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上边梁和门槛梁之间且沿竖向的A柱总成、B柱总成和C柱总成;多个所述顶盖横梁沿所述上边梁的延伸方向分布且各自连接于两侧的上边梁之间;其中,所述A柱总成支撑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总成的下方的横向杆件的对应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之间;所述C柱总成支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侧的横向杆件的对应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后端之间;所述B柱总成位于所述A柱总成和所述C柱总成之间,且沿竖向支撑连接于所述门槛梁和所述上边梁之间;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后向尺寸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尺寸,以对后悬的尺寸进行调整;所述前地板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及顶盖横梁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其宽向尺寸,以实现车身宽向尺寸的改变;所述门槛梁和所述前地板总成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其纵向尺寸,以实现车身轴距的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侧围骨架结构、前车身总成、多个顶盖横梁、作为后排座位的底板的后地板总成和前地板总成;每个所述侧围骨架结构均包括上下对应的上边梁和门槛梁,以及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上边梁和门槛梁之间且沿竖向的A柱总成、B柱总成和C柱总成;多个所述顶盖横梁沿所述上边梁的延伸方向分布且各自连接于两侧的上边梁之间;其中,所述A柱总成支撑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总成的下方的横向杆件的对应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之间;所述C柱总成支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侧的横向杆件的对应端和所述上边梁的后端之间;所述B柱总成位于所述A柱总成和所述C柱总成之间,且沿竖向支撑连接于所述门槛梁和所述上边梁之间;所述后地板总成的前后向尺寸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尺寸,以对后悬的尺寸进行调整;所述前地板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及顶盖横梁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其宽向尺寸,以实现车身宽向尺寸的改变;所述门槛梁和所述前地板总成被配置成能够变更其纵向尺寸,以实现车身轴距的改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身总成包括由多个杆件连接而成的竖向框架结构,且其下方的横向杆件连接于两侧的门槛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车身总成的竖向框架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水平设置的前车身横梁、前围中横梁和前围上横梁;所述前车身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沿所述前车身横梁的长向向外延伸的前角接头,所述前车身横梁和所述前角接头共同构成所述前车身总成的竖向框架结构的下方的所述横向杆件;所述门槛梁连接于对应的前角接头的外端的后侧面;所述A柱总成的下端支撑连接于所述前角接头的外端的上表面;所述前车身总成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竖向框架结构的宽向两侧的两个前车身纵梁和两个前减震塔;所述前车身纵梁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前车身横梁;所述前减震塔下端连接于所述前车身纵梁、上端连接于所述A柱总成的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含前防撞梁本体、连接于前防撞梁本体两端同一侧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通过连接板连接于对应的前车身纵梁的前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总成包括A柱竖梁、垂直连接于所述A柱竖梁的横梁,所述横梁朝向车身的前方,且所述横梁通过斜杆支撑于所述A柱竖梁,以形成三角形支撑;所述前减震塔的上端连接于所述A柱总成的横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身纵梁与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谯万成李东锋王威峰张作泳韩旭
申请(专利权)人: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