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116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而且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外部观察到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杆轴(13),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在车架的前部设置的头管(11),并将前轮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20),其将杆轴(13)和车把(H)连结;仪表(30),其配置在顶梁(20)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31);仪表侧连接件(32),其设置于仪表(30);布线侧连接件(42),其设置于布线侧,与仪表侧连接件(32)连接;仪表(30)具备比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将仪表侧连接件(32)支承的连接件支承部(33),连接件支承部(33)配置在顶梁(20)的下方。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er vehicle which can thinn the thickness of the instrument as a whole and make the instrument side connector and wiring side connector difficult to observe from outside. Th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saddle rider vehicle is provided with a rod shaft (13), which can be rotatably arranged in the front of the frame with a head tube (11) and can steer the front wheel to support it; a top beam (20), which connects the rod shaft (13) to the handlebar (H); an instrument (30), which is arranged in front of the top beam (20), and an instrument display (31) on the upper surface; The surface side connector (32) is arranged on the instrument (30); the wiring side connector (42) is arranged on the wiring side and connected with the instrument side connector (32); the instrument (30) has a connector support part (33) that extends more backward than the instrument display part (31) and supports the instrument side connector (32) at the bottom of the top beam (20). .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主要是图4)中所见到的,已知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头管(21),其设置在车架(22)的前部;杆轴(5),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头管(21),并将前轮(3)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7),其将该杆轴(5)和车把(9)连结;仪表(41),其配置在该顶梁(7)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仪表侧连接件,其设置于该仪表(41);布线侧连接件,其设置于布线侧,与该仪表侧连接件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10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现有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仪表的下表面(或前表面)设置有仪表侧连接件,在该仪表侧连接件连接有布线侧连接件。因此,存在仪表整体的厚度变厚的技术问题。另外,还存在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容易从外部观察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另外,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外部观察到。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头管,其设置于车架的前部;杆轴,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头管,并将前轮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其将所述杆轴与车把连结;仪表,其配置在所述顶梁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仪表侧连接件,其设置于所述仪表;布线侧连接件,其设置于布线侧,与所述仪表侧连接件连接;所述仪表具备比所述仪表显示部更向后方延伸、将所述仪表侧连接件支承的连接件支承部,所述连接件支承部配置在所述顶梁的下方。根据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因为仪表具备比仪表显示部更向后方延伸、将仪表侧连接件支承的连接件支承部,所以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另外,因为该连接件支承部配置在顶梁的下方,所以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车辆外部观察到。即,根据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能够将仪表整体的厚度变薄,并且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及布线侧连接件难以从外部观察到。在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构成为,具备支承所述仪表的仪表保持件,所述仪表保持件具备:前部,其支承所述仪表;左右脚部,其从该前部以双叉状向后方延伸,并与所述顶梁的下部连结;在所述左右脚部之间配置有所述布线侧连接件。通过这样进行构成,在仪表保持件的左右脚部之间配置有布线侧连接件,其结果是,在布线侧连接件的左右配置有仪表保持件的左右脚部,所以布线侧连接件变得进一步难以从外部观察到。在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构成为,在所述顶梁中,在左右方向上,中央部比左右的端部向上方偏移,在所述中央部的下方配置有所述仪表侧连接件和布线侧连接件。通过这样进行构成,能够有效地使用顶梁下的空间。在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构成为,在所述中央部的与所述杆轴连结的连结部设置有向所述头管侧延伸的延伸部。通过这样进行构成,能够以延伸部覆盖杆轴。在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构成为,在所述仪表保持件的前部设置有支承前灯的前灯支承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所述仪表、仪表保持件及顶梁向后下倾斜,在车辆正面观察,所述布线侧连接件及仪表侧连接件与所述前灯支承部及前灯主体重叠。通过这样进行构成,布线侧连接件及仪表侧连接件也变得难以从车辆正面观察到。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利用了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式车辆的一个例子的左侧视图。图2是上述车辆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3是图2的省略一部分的局部横剖3-3剖视图。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从杆轴13的轴线方向观察的图)。图5是表示仪表的图,其中图5A是主视图,图5B是左侧视图,图5C是后视图。图6是表示仪表保持件的图,其中图6A是主视图,图6B是图6A的b-b剖视图。图7是表示顶梁的图,其中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主视图,图7C是左侧视图,图7D是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以附图标记的方向来观察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操纵者观察的方向,根据需要而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侧表示为L,右侧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在各图中,在同一部分或等同的部分上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图1所示的车辆是作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式车辆的一个例子的机动二轮车。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头管11,其设置于车架10的前部;杆轴13,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该头管11,并将前轮WF能够转向支承;顶梁20,其将该杆轴13和车把H连结;仪表30,其配置在该顶梁20的前方,并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31。如图3所示,此外,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仪表侧连接件32,其设置于仪表30;布线侧连接件42,其设置于布线40侧,与该仪表侧连接件32连接。并且,仪表30具备比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并支承仪表侧连接件32的连接件支承部33,该连接件支承部33配置在顶梁20的下方。根据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仪表30具备比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并支承仪表侧连接件32的连接件支承部33,因此能够将仪表30整体的厚度t1(参照图5)变薄。另外,连接件支承部33配置在顶梁20的下方,因此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32及布线侧连接件42难以从车辆外部观察到(参照图1、图2、图4)。即,根据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能够将仪表30整体的厚度变薄,并且能够使仪表侧连接件32及布线侧连接件42难以从外部观察到。换言之,在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中,使板状的连接件支承部33比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并在该连接件支承部33设置仪表侧连接件32,由此,将连接件支承部33及仪表侧连接件32的厚度t2(参照图5)变薄,并将它们配置在顶梁20的下方,于是,通过顶梁20将仪表侧连接件32及布线侧连接件42覆盖(参照图3、图4),使仪表侧连接件32及布线侧连接件42难以从车辆外部观察到。由此,车辆的外观性得到提高。如图2、图3所示,该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具备将仪表30支承的仪表保持件50。如图6所示,该仪表保持件50具备:前部51,其将仪表30支承;左右脚部52、52,其从该前部以双叉状向后方延伸,并与顶梁20的下部21(参照图7)连结。并且,如图3、图4所示,在该左右脚部52之间配置有布线侧连接件42。通过这样进行构成,作为在仪表保持件50的左右脚部52之间配置有布线侧连接件42的结果,因为在布线侧连接件42的左右配置有仪表保持件50的左右脚部52,所以布线侧连接件42进一步变得难以从外部观察到。另外,与此同时,布线侧连接件42附近的布线40也变得难以观察到。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仪表侧连接件32也配置在左右脚部52之间,所以仪表侧连接件32也变得难以从外部观察到。如图3所示,左右脚部52的固定部53、53分别通过螺栓54连接固定于顶梁20的下部21。在仪表30的底面设置的固定部34经由缓冲部件(橡胶衬套)35通过螺栓36连接固定于安装部56,该安装部56设置在仪表保持件50的前部51。如图3、图7所示,顶梁20中,在左右方向上,中央部22比左右的端部23向上方偏移。并且,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头管(11),其设置于车架(10)的前部;杆轴(13),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头管(11),并将前轮(WF)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20),其将所述杆轴(13)和车把(H)连结;仪表(30),其配置在所述顶梁(20)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31);仪表侧连接件(32),其设置于所述仪表(30);布线侧连接件(42),其设置于布线侧,与所述仪表侧连接件(32)连接;所述仪表(30)具备比所述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并支承所述仪表侧连接件(32)的连接件支承部(33),所述连接件支承部(33)配置于所述顶梁(20)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16 JP 2017-051080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头管(11),其设置于车架(10)的前部;杆轴(13),其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头管(11),并将前轮(WF)能够转向地支承;顶梁(20),其将所述杆轴(13)和车把(H)连结;仪表(30),其配置在所述顶梁(20)的前方,在上表面具有仪表显示部(31);仪表侧连接件(32),其设置于所述仪表(30);布线侧连接件(42),其设置于布线侧,与所述仪表侧连接件(32)连接;所述仪表(30)具备比所述仪表显示部(31)更向后方延伸、并支承所述仪表侧连接件(32)的连接件支承部(33),所述连接件支承部(33)配置于所述顶梁(20)的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所述仪表(30)的仪表保持件(50),所述仪表保持件(50)具备:前部(51),其支承所述仪表(30);左右脚部(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山庆山崎世界高桥泰史牧野壮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