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小举专利>正文

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779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包括防撞钢梁、用于包裹防撞钢梁的缓冲泡沫块、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所述的缓冲泡沫块、防撞钢梁、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由前至至后依次连接,所述的缓冲泡沫块贴附固定在防撞钢梁的前端面,所述的防撞钢梁的后端面的中部以及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撞钢梁、吸能盒都采用空心框架结构,保证了车体轻量化的要求,同时所述的撞钢梁采用弹性连接件与吸能盒连接,所述的防撞钢梁在接受低速撞击时,防撞钢梁的固定柱在橡胶块内具有良好的弹性缓冲。

Front beam structure assembly of automobile crash preven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anti-collision beam structure assembly, including beams, the beams for package cushioning foam block, elastic connecting piece and energy absorbing box, wherein the cushioning foam blocks, beams, elastic connections and energy absorbing box from the front to the to the connected buffer foam block the attachment of the front end is fixed on the rear end of the beams, the beams of the central and both side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xing block,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design, the utility model beams, energy absorbing box adopts a hollow frame structure, the lightweight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nti-collision beam using elastic connection and the energy absorbing box is connected, the beams in an impact, the fixed column beams has good elastic buffer in the rubber b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的防撞前梁是保障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部件,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安全性能,同时需要保证其轻量化要求,目前车辆在低速碰撞发生后,要求碰撞车辆车体结构损坏最小、且便于维修更换,以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现有技术中的汽车防撞梁一般采用焊接固定结构,其缓冲性能较差,结构抗弯能力较弱,在碰撞过程中防撞梁变形量过大,吸能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缓冲以及吸能效果好的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包括防撞钢梁、用于包裹防撞钢梁的缓冲泡沫块、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所述的缓冲泡沫块、防撞钢梁、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由前至至后依次连接,所述的缓冲泡沫块贴附固定在防撞钢梁的前端面,所述的防撞钢梁的后端面的中部以及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两侧的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柱,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包括外框、外盖板以及橡胶块,所述的橡胶块设置在外框的槽位内,橡胶块的外壁面与槽位的壁面贴合并固定,所述的橡胶块设置有用于容纳固定柱的固定槽,所述的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槽内,所述的固定柱的任一壁面与槽位的壁面呈45°,所述的外盖板贴附设置在外框的一侧,所述的固定柱与外盖板的端面固定,固定块两侧的外框与吸能盒固定,所述的吸能盒通过螺栓与车体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撞钢梁呈空心框架结构,所述的防撞钢梁呈弧形。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撞钢梁采用铝合金材质。进一步的:所述的所述的吸能盒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以及缓冲橡胶,所述的内壳体与外框固定,所述的外壳体与车体固定,所述的内壳体的外壁面设置有若干呈弧形的凸块,所述的外框设置有若干用于配合设置凸块的通孔,所述的凸块套设在通孔内,所述的外壳体以及内壳体呈空心框架结构,所述的内壳体套设在外壳体的腔体内,所述的腔体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橡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合理,本技术的防撞钢梁、吸能盒都采用空心框架结构,保证了车体轻量化的要求,同时所述的撞钢梁采用弹性连接件与吸能盒连接,所述的防撞钢梁在接受低速撞击时,防撞钢梁的固定柱在橡胶块内具有良好的弹性缓冲,同时吸能盒采用双层套接设计,在水平冲击时,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保证了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的结构示意图A。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的结构示意图B。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A。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一种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包括防撞钢梁1、用于包裹防撞钢梁1的缓冲泡沫块2、弹性连接件3以及吸能盒4,所述的缓冲泡沫块2、防撞钢梁1、弹性连接件3以及吸能盒4由前至至后依次连接,所述的缓冲泡沫块2贴附固定在防撞钢梁1的前端面,所述的防撞钢梁1的后端面的中部以及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块11,所述的固定块11两侧的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柱12,所述的弹性连接件3包括外框31、外盖板32以及橡胶块33,所述的橡胶块33设置在外框31的槽位内,橡胶块33的外壁面与槽位的壁面贴合并固定,所述的橡胶块33设置有用于容纳固定柱12的固定槽,所述的固定柱12设置在固定槽内,所述的固定柱12的任一壁面与槽位的壁面呈45°,所述的外盖板32贴附设置在外框31的一侧,所述的固定柱12与外盖板32的端面固定,固定块11两侧的外框31与吸能盒4固定,所述的吸能盒4通过螺栓与车体5固定,所述的防撞钢梁1呈空心框架结构,所述的防撞钢梁1呈弧形,所述的防撞钢梁1采用铝合金材质,所述的所述的吸能盒4包括外壳体41、内壳体42以及缓冲橡胶43,所述的内壳体42与外框31固定,所述的外壳体41与车体5固定,所述的内壳体42的外壁面设置有若干呈弧形的凸块44,所述的外框31设置有若干用于配合设置凸块44的通孔,所述的凸块44套设在通孔内,所述的外壳体41以及内壳体42呈空心框架结构,所述的内壳体42套设在外壳体41的腔体内,所述的腔体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橡胶43,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本技术的防撞钢梁1、吸能盒4都采用空心框架结构,保证了车体5轻量化的要求,同时所述的撞钢梁采用弹性连接件3与吸能盒4连接,所述的防撞钢梁1在接受低速撞击时,防撞钢梁1的固定柱12在橡胶块33内具有良好的弹性缓冲,同时吸能盒4采用双层套接设计,在水平冲击时,外壳体41与内壳体42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保证了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钢梁、用于包裹防撞钢梁的缓冲泡沫块、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所述的缓冲泡沫块、防撞钢梁、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由前至后依次连接,所述的缓冲泡沫块贴附固定在防撞钢梁的前端面,所述的防撞钢梁的后端面的中部以及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两侧的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柱,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包括外框、外盖板以及橡胶块,所述的橡胶块设置在外框的槽位内,橡胶块的外壁面与槽位的壁面贴合并固定,所述的橡胶块设置有用于容纳固定柱的固定槽,所述的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槽内,所述的固定柱的任一壁面与槽位的壁面呈45°,所述的外盖板贴附设置在外框的一侧,所述的固定柱与外盖板的端面固定,固定块两侧的外框与吸能盒固定,所述的吸能盒通过螺栓与车体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撞前梁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钢梁、用于包裹防撞钢梁的缓冲泡沫块、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所述的缓冲泡沫块、防撞钢梁、弹性连接件以及吸能盒由前至后依次连接,所述的缓冲泡沫块贴附固定在防撞钢梁的前端面,所述的防撞钢梁的后端面的中部以及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两侧的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柱,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包括外框、外盖板以及橡胶块,所述的橡胶块设置在外框的槽位内,橡胶块的外壁面与槽位的壁面贴合并固定,所述的橡胶块设置有用于容纳固定柱的固定槽,所述的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槽内,所述的固定柱的任一壁面与槽位的壁面呈45°,所述的外盖板贴附设置在外框的一侧,所述的固定柱与外盖板的端面固定,固定块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小举
申请(专利权)人:苏小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