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682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减震器,包括油筒、主活塞、活塞杆、芯杆、顶塞及芯杆调节装置,所述主活塞将所述油筒分为上油腔及下油腔,所述活塞杆设于所述油筒并具有通孔,其上端伸出所述油筒,下端穿过所述主活塞进入所述下油腔并与所述主活塞固定连接,所述通孔的下端形成与所述下油腔连通的油孔,所述活塞杆形成连通所述油孔与所述上油腔的连通槽,所述芯杆及所述顶塞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顶塞位于所述芯杆的下方,所述顶塞的上端外侧设有至少一密封圈,所述顶塞底端可上下移动地位于所述油孔与所述连通槽的连接处进而调整所述油孔与所述连通槽之间的连接通道的大小,所述芯杆调节装置可带动所述芯杆向下移动或提供所述芯杆回位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
技术介绍
为了增大车辆的舒适性,汽车底盘系统均采用减震器进行减震缓冲。一种常见的减震器主要包括油筒、主活塞、活塞杆及设在所述主活塞的回弹阀与压缩阀,所述主活塞设于所述油筒内并将所述油筒分为上油腔及下油腔,所述活塞杆设于所述油筒内,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伸出所述油筒,下端穿过所述主活塞进入所述下油腔并与所述主活塞固定连接,在压缩行程中,所述活塞杆及所述主活塞向下移动,所述下油腔的体积被压缩,所述压缩阀被冲开,所述下油腔中的一部分阻尼油由所述压缩阀进入所述上油腔,另一部分进入储油室,在回弹行程中,所述活塞杆及所述主活塞向上移动,所述上油腔的体积被压缩,所述回弹阀被冲开,所述上油腔中的阻尼油一部分进入所述下油腔,所述储油室中的阻尼油补偿进入所述下油腔。在所述减震器上下震动时,阻尼油的来回运动摩擦将震动能量转换为热能并散发出去,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不过,该减震器的回弹阻尼力没有办法调节,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路况,对很多车辆爱好者而言,也没有办法享受到相应的乐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能够方便驾驶者调节所述减震器的回弹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减震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筒;主活塞,所述主活塞设于所述油筒内并将所述油筒分为上油腔及下油腔;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设于所述油筒内,所述活塞杆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伸出所述油筒,下端穿过所述主活塞进入所述下油腔并与所述主活塞固定连接,所述通孔的下端形成与所述下油腔连通的油孔,所述活塞杆并形成有连通所述油孔与所述上油腔的至少一连通槽;芯杆,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内;顶塞,所述顶塞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内且位于所述芯杆的下方,所述顶塞的上端外侧设有至少一密封圈,所述顶塞的底端可上下移动地位于所述油孔与所述连通槽的连接处进而调整所述油孔与所述连通槽之间的连接通道的面积大小;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筒;主活塞,所述主活塞设于所述油筒内并将所述油筒分为上油腔及下油腔;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设于所述油筒内,所述活塞杆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伸出所述油筒,下端穿过所述主活塞进入所述下油腔并与所述主活塞固定连接,所述通孔的下端形成与所述下油腔连通的油孔,所述活塞杆并形成有连通所述油孔与所述上油腔的至少一连通槽;芯杆,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内;顶塞,所述顶塞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内且位于所述芯杆的下方,所述顶塞的上端外侧设有至少一密封圈,所述顶塞的底端可上下移动地位于所述油孔与所述连通槽的连接处进而调整所述油孔与所述连通槽之间的连接通道的面积大小;及芯杆调节装置,位于所述减震器的顶端,所述芯杆调节装置可带动所述芯杆向下移动或提供所述芯杆向上回位的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活塞上分别设有回弹阀片及压缩阀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还包括内管,所述通孔向下贯穿所述活塞杆,所述内管安装在所述通孔的下端,所述内管的顶端挨着所述连通槽,所述油孔形成在所述内管内,所述连接通道形成在所述内管内壁顶端与所述顶塞的底端之间。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洲张惠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奥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