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4812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结构是:该中冷器包括出气室(1)、芯体(3)、进气室(4)、主板(5),所述出气室(1)呈U形,分布于中冷器左右两端和下部;芯体(3)左右两端通过主板(5)与出气室(1)相通;进气室(4)呈L形,分布于中冷器上部和中部,位于中冷器中部的部分通过主板(5)和芯体(3)相通。在不改变中冷器在汽车上的安装方式和安装空间尺寸,采用相同芯体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散热效率,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量比传统中冷器的散热量增加了10%‑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空气中冷装置,尤其是一种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动力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涡轮增压技术在现代汽车上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增压比的增加,增压后的进气氧含量也会提高,使缸内燃烧温度升高,因此随之增加的也包括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压后空气温度升高,也使缸内最高燃烧温度相应提高,造成爆燃等不正常的燃烧现象。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增压空气温度的下降,发动机功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必须对增压空气进行中间冷却,从而降低发动机缸内空气的温度,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提高发动机功率。作为冷却装置的中冷器,是增压发动机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的汽车中冷器结构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散热性能还没有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汽车中冷器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以便能够提高中冷器散热能力,降低发动机进气温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中冷器包括出气室、芯体、进气室、主板,所述出气室呈U形,分布于中冷器左右两端和下部;芯体左右两端通过主板与出气室相通;进气室呈L形,分布于中冷器上部和中部,位于中冷器中部的部分通过主板和芯体相通。所述的芯体,其通过主板装在进气室和出气室之间。所述的芯体由平行排列的散热管和散热片组成,散热片分布于散热管上。所述的散热片呈锯齿形。所述的进气室和出气室之间被出气室的壁面隔开不相通。所述的主板,其焊接在进气室或出气室壁上。所述的主板,其带有很多圆孔的铝合金板。所述的进气室和出气室,其分别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在该中冷器上部和下部设有固定孔,通过螺栓穿过此固定孔将中冷器固定装在汽车发动机舱内,并且用螺母将其固定。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对汽车中冷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由传统的左右两端进气和出气改为中间进气,两端出气,增大了热空气和外部空气的平均温差,从而提高了汽车中冷器的散热效果,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2.进气室呈“L”形,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经过“L”形的进气室,从中冷器的中部进入,经过两边的芯体,然后到达呈“U”形的出气室,从出气口排出。这种结构使得流经中冷器的空气与外界的平均温差加大,因而使得中冷器的散热效率提高。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本技术的散热量比传统汽车中冷器的散热量增加了10%-20%。3.不改变中冷器在汽车上的安装方式和安装空间尺寸,因此不改变汽车的总布置;采用与传统汽车中冷器相同的芯体,因此制造简单,不增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散热管和散热片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出气室;2.出气口;3.芯体;3-1.散热管;3-2.散热片;4.进气室;5.主板;6.固定孔;7.进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定本专利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简称中冷器),是对现有汽车中冷器的结构改进而来的,该中冷器的结构如图1-图4所示,包括出气室1、芯体3、进气室4、主板5,其中:整个出气室1呈“U”形,分布于中冷器左右两端和下部,芯体3左右两端通过主板5与出气室1相通。整个进气室4呈“L”形,分布于中冷器上部和中部,位于中部的部分通过主板5和芯体3相通。所述的芯体3,用于流经中冷器的空气和外界进行热交换,其通过主板5装在进气室4和出气室1之间。如图4所示,该芯体3由平行排列的散热管3-1和散热片3-2组成,散热片分布于散热管上。散热片呈锯齿形。所述的进气室4和出气室1之间被出气室1的壁面隔开不相通。所述的主板5,用于固定散热管,其焊接在进气室4或出气室1壁上。该主板5为带有很多圆孔的铝合金板。所述的进气口7、出气口2分别位于进气室4和出气室1上,用于空气的流入和流出。在中冷器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固定孔6,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6将中冷器固定装在汽车发动机舱内,并且用螺母将其固定。本技术提供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工作过程是:被涡轮增压后的高温气体气流从进气口7进入进气室4后,经中冷器中部的进气室部分往左右两个方向进入芯体3的散热管3-1,通过散热管3-1和散热片3-2将热量传给外部,气流温度降低后进入出气室1汇合,从出气口2排出,从而降低了汽车发动机进气温度,改善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提高了汽车发动机功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特征是该中冷器包括出气室(1)、芯体(3)、进气室(4)、主板(5),所述出气室(1)呈U形,分布于中冷器左右两端和下部;芯体(3)左右两端通过主板(5)与出气室(1)相通;进气室(4)呈L形,分布于中冷器上部和中部,位于中冷器中部的部分通过主板(5)和芯体(3)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特征是该中冷器包括出气室(1)、芯体(3)、进气室(4)、主板(5),所述出气室(1)呈U形,分布于中冷器左右两端和下部;芯体(3)左右两端通过主板(5)与出气室(1)相通;进气室(4)呈L形,分布于中冷器上部和中部,位于中冷器中部的部分通过主板(5)和芯体(3)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体(3),其通过主板(5)装在进气室(4)和出气室(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体(3)由平行排列的散热管(3-1)和散热片(3-2)组成,散热片分布于散热管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片呈锯齿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亚东李嘉成舒绍文苏楚奇汪怡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