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629750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3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具有电磁阀安装面、蓄能器安装面、电机安装面、出油孔面以及两个柱塞泵安装面,在电磁阀安装面设有5个增压阀孔和5个减压阀孔;在蓄能器安装面设有1个驱动轮进油孔和2个蓄能器孔;在电机安装面设有一电机轴承工作孔;在出油孔面设有4个出油孔以及一个从动轮进油孔;在两柱塞泵安装面分别设有一柱塞泵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更为合理,体积更小,并且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汽车产量和保有量越来越大,汽车配置也越来越高。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已成为汽车必配装置,但ABS仅能在紧急制动时保证车辆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可操纵性,已开始不能满足人们对行车安全要求。因此,人们对ABS的功能进行了扩展,增加了ASR驱动防滑系统,能够在车辆的驱动过程中提高车辆的方向稳定性、转向可操纵性、加速性能等。液压控制单元(HCU)是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执行机构,其主要由本体和设于该本体上的电机、电磁阀、柱塞泵、蓄能器等部件构成,但目前的本体结构较为复杂、设计不合理、体积大,装配较为麻烦,并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怎样解决现有液压控制单元本体结构复杂、设计不合理,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结构简单,设计更为合理,体积更小,并且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本体为长方体结构,其具有电磁阀安装面、蓄能器安装面、电机安装面、出油孔面以及两个柱塞泵安装面,其中,电磁阀安装面与电机安装面相对,蓄能器安装面与出油孔面相对,两柱塞泵安装面相对;在电磁阀安装面设有5个增压阀孔和5个减压阀孔:增压阀孔Ⅰ和减压阀孔Ⅰ、增压阀孔Ⅱ和减压阀孔Ⅱ、增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Ⅲ、增压阀孔Ⅳ和减压阀孔Ⅳ以及增压阀孔Ⅴ和减压阀孔Ⅴ;在蓄能器安装面设有1个驱动轮进油孔和2个蓄能器孔:蓄能器孔Ⅰ和蓄能器孔Ⅱ;在电机安装面设有一电机轴承工作孔;在出油孔面设有4个出油孔以及一个从动轮进油孔;在两柱塞泵安装面分别设有一柱塞泵孔:柱塞泵孔Ⅰ和柱塞泵孔Ⅱ;在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内设有若干通油管道,其中,所述驱动轮进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Ⅴ相连通,该增压阀孔Ⅴ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减压阀孔Ⅴ和柱塞泵孔Ⅰ的出油口相连通,柱塞泵孔Ⅰ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相连通;减压阀孔Ⅰ和减压阀孔Ⅱ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相连通,同时,减压阀孔Ⅰ、减压阀孔Ⅱ以及减压阀孔Ⅴ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蓄能器孔Ⅰ的进油口相连通,该蓄能器孔Ⅰ的出油口与柱塞泵孔Ⅰ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一出油孔相连;所述从动轮进油孔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Ⅲ和增压阀孔Ⅳ相连通,减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Ⅳ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Ⅲ和增压阀孔Ⅳ相连通,同时,减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Ⅳ还通过管道与蓄能器孔Ⅱ的进油口相连通,该蓄能器孔Ⅱ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柱塞泵孔Ⅱ的进油口相连通,柱塞泵Ⅱ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Ⅲ、增压阀孔Ⅳ以及从动轮进油孔相连通,所述增压阀孔Ⅲ和增压阀孔Ⅳ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一出油孔相连;所述柱塞泵孔Ⅰ和柱塞泵孔Ⅱ同时与电机轴承工作孔相连通。进一步地,在电磁阀安装面还设有ECU安装螺纹孔,在电机安装面还设有电机安装螺纹孔和ABS支架安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设计更为合理,体积更小,并且装配更加方便,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建压效率高,能够更快地进行防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图7为图1沿A—A向的剖视图。图8为图3沿B—B向的剖视图。图9为图2沿C—C向的剖视图。图10为图2沿D—D向的剖视图。图11为图2沿E—E向的剖视图。图12为图4沿F—F向的剖视图。图13为图6沿G—G向的剖视图。图14为图6沿H—H向的剖视图。图15为图6沿M—M向的剖视图。图16本技术实用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5,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本体1为长方体结构,其具有电磁阀安装面、蓄能器安装面、电机安装面、出油孔面以及两个柱塞泵安装面,其中,电磁阀安装面与电机安装面相对,蓄能器安装面与出油孔面相对,两柱塞泵安装面相对。在电磁阀安装面设有5个增压阀孔和5个减压阀孔:增压阀孔Ⅰ21和减压阀孔Ⅰ22、增压阀孔Ⅱ31和减压阀孔Ⅱ32、增压阀孔Ⅲ41和减压阀孔Ⅲ42、增压阀孔Ⅳ51和减压阀孔Ⅳ52以及增压阀孔Ⅴ61和减压阀孔Ⅴ62;在蓄能器安装面设有1个驱动轮进油孔7和2个蓄能器孔:蓄能器孔Ⅰ81和蓄能器孔Ⅱ82;在电机安装面设有一电机轴承工作孔9;在出油孔面设有4个出油孔10以及一个从动轮进油孔101;在两柱塞泵安装面分别设有一柱塞泵孔:柱塞泵孔Ⅰ111和柱塞泵孔Ⅱ112;在电磁阀安装面还设有ECU安装螺纹孔,在电机安装面还设有电机安装螺纹孔和ABS支架安装孔。电机轴在电机轴承工作孔9内驱动柱塞往复运动实现ASR系统主动建压和将蓄能器里的制动液泵回制动总缸的功能,4个ABS支架安装孔用于将液压控制单元本体1安装在车辆上,起到减震、降噪和固定的作用。其中,所述蓄能器孔Ⅰ81为两级阶梯孔,使蓄能器孔Ⅰ81的底部形成一凹槽811,该凹槽811能与蓄能器的活塞构成一个制动液预存腔,用于增快ASR系统的建压速度。在液压控制单元本体1内设有若干通油管道,其中,所述驱动轮进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Ⅴ61相连通,该增压阀孔Ⅴ61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减压阀孔Ⅴ62和柱塞泵孔Ⅰ111的出油口相连通,柱塞泵孔Ⅰ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Ⅰ21和增压阀孔Ⅱ31相连通;减压阀孔Ⅰ22和减压阀孔Ⅱ32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Ⅰ21和增压阀孔Ⅱ31相连通,同时,减压阀孔Ⅰ22、减压阀孔Ⅱ32以及减压阀孔Ⅴ62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蓄能器孔Ⅰ81的进油口相连通,该蓄能器孔Ⅰ81的出油口与柱塞泵孔Ⅰ111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增压阀孔Ⅰ21和增压阀孔Ⅱ31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一出油孔10相连。所述从动轮进油孔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Ⅲ41和增压阀孔Ⅳ51相连通,减压阀孔Ⅲ42和减压阀孔Ⅳ52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Ⅲ41和增压阀孔Ⅳ51相连通,同时,减压阀孔Ⅲ42和减压阀孔Ⅳ52还通过管道与蓄能器孔Ⅱ82的进油口相连通,该蓄能器孔Ⅱ82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柱塞泵孔Ⅱ112的进油口相连通,柱塞泵Ⅱ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Ⅲ41、增压阀孔Ⅳ51以及从动轮进油孔相连通,所述增压阀孔Ⅲ41和增压阀孔Ⅳ51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一出油孔10相连。所述柱塞泵孔Ⅰ111和柱塞泵孔Ⅱ112同时与电机轴承工作孔9相连通。参见图16,装配使用时,制动总泵同时与驱动轮进油孔7和从动轮进油孔相连通,4个出油孔10对应与4个轮缸相连通。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本体为长方体结构,其具有电磁阀安装面、蓄能器安装面、电机安装面、出油孔面以及两个柱塞泵安装面,其中,电磁阀安装面与电机安装面相对,蓄能器安装面与出油孔面相对,两柱塞泵安装面相对;在电磁阀安装面设有5个增压阀孔和5个减压阀孔:增压阀孔Ⅰ和减压阀孔Ⅰ、增压阀孔Ⅱ和减压阀孔Ⅱ、增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Ⅲ、增压阀孔Ⅳ和减压阀孔Ⅳ以及增压阀孔Ⅴ和减压阀孔Ⅴ;在蓄能器安装面设有1个驱动轮进油孔和2个蓄能器孔:蓄能器孔Ⅰ和蓄能器孔Ⅱ;在电机安装面设有一电机轴承工作孔;在出油孔面设有4个出油孔以及一个从动轮进油孔;在两柱塞泵安装面分别设有一柱塞泵孔:柱塞泵孔Ⅰ和柱塞泵孔Ⅱ;在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内设有若干通油管道,其中,所述驱动轮进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Ⅴ相连通,该增压阀孔Ⅴ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减压阀孔Ⅴ和柱塞泵孔Ⅰ的出油口相连通,柱塞泵孔Ⅰ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相连通;减压阀孔Ⅰ和减压阀孔Ⅱ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相连通,同时,减压阀孔Ⅰ、减压阀孔Ⅱ以及减压阀孔Ⅴ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蓄能器孔Ⅰ的进油口相连通,该蓄能器孔Ⅰ的出油口与柱塞泵孔Ⅰ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一出油孔相连;所述从动轮进油孔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Ⅲ和增压阀孔Ⅳ相连通,减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Ⅳ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Ⅲ和增压阀孔Ⅳ相连通,同时,减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Ⅳ还通过管道与蓄能器孔Ⅱ的进油口相连通,该蓄能器孔Ⅱ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柱塞泵孔Ⅱ的进油口相连通,柱塞泵Ⅱ的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Ⅲ、增压阀孔Ⅳ以及从动轮进油孔相连通,所述增压阀孔Ⅲ和增压阀孔Ⅳ分别通过通油管道与一出油孔相连;所述柱塞泵孔Ⅰ和柱塞泵孔Ⅱ同时与电机轴承工作孔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SR驱动防滑系统的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本体为长方体结构,其具有电磁阀安装面、蓄能器安装面、电机安装面、出油孔面以及两个柱塞泵安装面,其中,电磁阀安装面与电机安装面相对,蓄能器安装面与出油孔面相对,两柱塞泵安装面相对;
在电磁阀安装面设有5个增压阀孔和5个减压阀孔:增压阀孔Ⅰ和减压阀孔Ⅰ、增压阀孔Ⅱ和减压阀孔Ⅱ、增压阀孔Ⅲ和减压阀孔Ⅲ、增压阀孔Ⅳ和减压阀孔Ⅳ以及增压阀孔Ⅴ和减压阀孔Ⅴ;在蓄能器安装面设有1个驱动轮进油孔和2个蓄能器孔:蓄能器孔Ⅰ和蓄能器孔Ⅱ;在电机安装面设有一电机轴承工作孔;在出油孔面设有4个出油孔以及一个从动轮进油孔;在两柱塞泵安装面分别设有一柱塞泵孔:柱塞泵孔Ⅰ和柱塞泵孔Ⅱ;
在液压控制单元本体内设有若干通油管道,其中,所述驱动轮进油口通过通油管道与增压阀孔Ⅴ相连通,该增压阀孔Ⅴ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减压阀孔Ⅴ和柱塞泵孔Ⅰ的出油口相连通,柱塞泵孔Ⅰ出油口通过通油管道同时与增压阀孔Ⅰ和增压阀孔Ⅱ相连通;减压阀孔Ⅰ和减压阀孔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海军王光明陈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