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秋桂专利>正文

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615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调整带,是呈两相互叠置的带状,设于携车架预定位置,提供携车架固定于车体后方的固定及支撑功能;一固定枢件,设于该调整带的一端,是可枢设于携车架上;一弹性环,设于靠近该固定枢件的部位,并使两叠置状该调整带以距一预设距离,分别穿设于该弹性环两侧;一定位勾,设于该调整带的另一端,提供可有效勾置定位的部位;借由上述构件,该弹性环可有效将叠置状态的各该调整带作间距大小的变化,以达到微调该调整带的长短,可自动调整携车架因晃动所产生的间隙。(*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长度调整的结构,特别是使用于车辆后方的携车架,利用一弹性件以其伸缩弹力控制叠置状的二支撑带间的间距,应对携车架因行车晃动所产生的间隙,而达到自动定位调整的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
技术介绍
已知以自行车架携车架装设于一般轿车的后行李箱部位而言,该已知结构80主要是利用相互枢接的一横挂架81及一纵挂架82所组成,其中该横挂架82的一端顶于后车箱的上盖处,该纵挂架81则以其下方紧抵于后车箱保险杆上方部位,再于该横挂架82上设有若干车架固定组83,以提供自行车可固定的置放部位,而达到可携车的效果。一般携车架的设计重点,着重于其结构组装的稳固性、调整功能、组设拆卸时是否简易、收纳时是否占空间、载车数量以及稳固的运输以达到专业及安全的要求等等。为使携车架得以更稳固,则已知结构已添设有固定绳84结构,请参见图7所示,其中该固定绳84的一端枢设于该纵车架82及横车架81预定部位,另一端则设有一勾件85,可有效勾设于后车箱的上盖缝隙,借以若干该固定绳84的添设,则可使携车架整体悬吊于后车箱上可更为稳固。由于以悬挂方式组装于后车箱盖上的携车架,仅以该横支架81一端及该纵车架82的下方两部位作两点分别支撑于后车箱,故于行车时容易因路况颠簸、或左右转向所导致携车架上下或左右晃动,其固定绳则会因晃动而有时较松弛,时而较紧束情形发生,且于松弛情形会有间隙产生,容易于晃动中发生勾件脱落的情况,故其稳定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携车架固定绳结构,是以一弹性环提供自动微调功能,可调整该调整带于携车架行车时,因晃动所产生的间隙,故稳急固性较佳。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结构简单,组设容易,可降低制造成本,故实用性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调整带,其呈两相互叠置的带状,设于携车架预定位置,提供携车架固定于车体后方的固定及支撑功能;一固定枢件,其设于该调整带的一端,是可枢设于携车架上;一弹性环,其为弹性体,设于靠近该固定枢架的部位,并使两叠置状该调整带以距一预设距离,分别穿设于该弹性环两侧;一定位勾,其为勾状片体,设于该调整带的另一端,提供可有效勾置定位的部位。换句话说,本技术所揭示的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调整带,是呈两相互叠置的带状,设于携车架预定位置,提供携车架固定于车体后方的固定及支撑功能;一固定枢件,设于该调整带的一端,是可枢设于携车架上;一弹性环,设于靠近该固定枢件的部位,并使两叠置状该调整带以距一预设距离,分别穿设于该弹性环两侧;一定位勾,设于该调整带的另一端,提供可有效勾置定位的部位。借由上述构件,该弹性环可有效将叠置状态的各调整带作间距大小的变化,以达到微调该调整带的长短,可自动调整携车架因晃动所产生的间隙,使携车架整体于使用上更为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携车架组装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携车架组装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携车架组装与车体使用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为已知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中10.调整带,20.固定枢件,21.螺栓,22.联结环,30.弹性环,31.孔槽,32.穿槽,40.定位勾,50.调整组,60.携车架,61.上挂架,62.下挂架,80.已知结构,81.横挂架,82.纵挂架,83.车架固定组,84.固定绳,85.勾件。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见附图1至图3,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包含有一调整带10,以及装设于该调整带10上的一固定枢件20、一弹性环30、以及一定位勾40。该调整带10,是呈两相互叠置的带状,设于携车架预定位置,提供携车架固定于车体后方的固定及支撑功能;该固定枢件20,设于该调整带10的一端,是可利用一螺栓21枢设于携车架上;各该固定枢件20及调整带10间隙利用一联结环22相连接。该弹性环30,是呈球型弹性体,设于靠近该固定枢件20的部位,并使两叠置状该调整带10以距一预设距离,分别穿设于该弹性环30两侧;该弹性环30中央具有贯穿的至少一孔槽31;二穿槽32,是对称环设于该孔槽31周围,并可使该调整带10由其内穿设。该定位勾40,为勾状片体,设于该调整带10的另一端,提供可有效勾置定位的部位,并使该调整带10是穿设于该定位勾40上。一调整组50,是设于该调整带10预定部位,是可有效调整该调整带10的长度,并予以固定。借由上述构件,该弹性环30可有效将叠置状态的各该调整带10作间距大小的变化,以达到微调该调整带之长短,可自动调整携车架因晃动所产生的间隙。为供进一步了解本技术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之功效,现将本技术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本技术其附图所揭示的携车架(60)结构,主要是由一上挂架61与一下挂架62上下相互枢接所组成,是可使各该上、下挂架61、62分别有效抵顶定位于车辆行李箱于二预定部位;于组设本技术的固定绳时,则将该固定枢件20设于各该上、下挂架61、62的枢接处,再将其另一端的该定位勾40勾置于车体的后车箱车盖,然后调整该调整组50使该调整带10整体可紧束固定,即完成组设。请参见图3至图4,当携车架60组设于车体后车箱时,其中各该上、下挂架61、62是呈垂直状态,该下挂架62下方则抵紧于后车箱的保险杆处,该上挂架的一侧则推抵于后车箱之上盖处,此时本技术的固定绳即一端以该固定枢件20枢设于于各该上、下挂架61、62两相互枢接处,另一端则以该定位勾40勾设于后车箱盖上靠近后方挡风玻璃部位,同时于该调整组50调整长度时,必须使该弹性环30具有拉长变形状态,才为固定完成。行车时,车体连同携车架60因路况颠簸而产生晃动,以致该携车架60有受到甩动情形,该调整带10则因此发生时松时紧的状态,此时,该弹性环30于松弛产生间距时,则可以其弹力将叠置状的各该调整带10撑开分离,而缩短该调整带10的整体长度;当该弹性环30受到紧束变形时,则受压力拉长而可将叠置状的各该调整带10靠近并缩小间距,而拉长该调整带10的整体长度;借由上述作动,该弹性环30可依该调整带10因晃动产生时松时紧的情形,而自动的微调该弹性环30的变形量以弥补不同的间距变化量,可使整体携车架(60)于行车时,随时达到更为稳固之定位效果;同时,本技术之构件简单,易于组设,具有可降低制造成本之功效,故实用性高。请参见图5至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可添设本技术的固定绳结构于该上挂架61预设部位,或者添设于该下挂架62的预定处。综上所述,本技术携车架固定绳结构是提供一种固定绳结构,其具有可自动微调的该弹性环,其可有效将叠置状态的各该调整带作间距大小的变化,以达到微调该调整带的长短效果,随时达到行车是稳固定位功能,同时其构件简单,易于组设,具有可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而获致一实用性且便利性高,使整体确具产业实用性及成本效益。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携车架固定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调整带,是呈两相互叠置的带状,设于携车架预定位置,提供携车架固定于车体后方的固定及支撑功能;    一固定枢件,其设于该调整带的一端,是可枢设于携车架上;    一弹性环,其为弹性体,设于靠近该固定枢架的部位,并使两叠置状该调整带以距一预设距离,分别穿设于该弹性环两侧;    一定位勾,其为勾状片体,设于该调整带的另一端,提供可勾置定位的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
申请(专利权)人:王秋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