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秋桂专利>正文

携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925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携车架结构,其主要包括:一主支架,其一端与车辆后下方的一方管相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主座;二车轮定位组,分别枢设于该主座左右两侧,并可于其上作旋转,至少一车轮架,是呈可稳定卡制自行车车轮的U型架,并以一车轮架定位组设于该侧支架上;一车架固定组,枢设于该主座上方,并可于其上作旋转,至少一固位架,是呈可稳定压抵自行车车架的A型架,并以一固定架定位组设于该纵支架上;借由上述构件,利用该车轮定位组将自行车前后车轮予以定位,以及该车架固定组将自行车车架由上方下压固定,则可有效将自行车稳固放置,同时其具有可折迭功能以利于收纳,以及可依自行车车架大小尺寸的不同调整车轮定位组及车架固定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携车架结构,特别是使用于车辆后方,可收折且能按车架大小进行定位调整的自行车吊挂结构,具有较佳的稳固效果。
技术介绍
一般使用于休旅车与吉普车的自行车携车架,主要连接于车辆后下方的一方管;此类常用的携车架结构,如台湾第941212128号所披露的「利于方管暨车架夹持之携车架结构」新型专利,其结构主要由左、右支杆顶端各枢设一供承载自行车,且具有左右挂杆、束紧件的挂架,底端内壁面形成一夹持部,底端外侧搭设有连结片,顶端段间枢设有两相互枢接的拉撑片,两拉掣片间搭设有一锁扣装置所组成,借此当夹持部套合车体尾部支撑座后,通过向上扳转提升拉撑片,使两左、右支杆底端部产生杠杆夹掣动作,而夹掣定位于支撑座上,同时通过锁扣装置固定两拉撑片于顶撑状态,可借以定位携车架,而达到挂载自行车的功能;其特征在于上述夹持部由二呈左右对称,且分别一体连设于左、右支杆底端部内壁面的左右夹片,同时夹片各形成有相对应的矩形夹槽所组成;借由以上构件组成,使该携车架通过夹持部的矩形夹槽设计,轻易与车体尾部支撑座的矩形管部相互夹持及锁固定位。另有一种携车架结构,如台湾第94214706号所披露的「固定自行车架之快速夹具」新型专利,其结构主要是于座管外接有一轴管及具有第一夹臂的固定臂,而轴管则穿枢于一活动臂的内孔中,此活动臂设有和第一夹臂相对的之第二夹臂,且在固定臂和活动臂间连接有一弹性组件,而活动臂内孔中则设有棘齿,轴管径向的弹性滑设有卡制件,令卡制件与活动臂棘齿随时处于啮合状态,使活动臂的第二夹臂可棘轮转动的将车架夹合于第一、二夹臂间;而轴管另设有一锁具,该锁具是控制卡制件离开活动臂的棘齿,使弹性组件操作该活动臂的第二夹臂使其快速的处于第一定位状态。由于自行车架携车架的设计重点,着重于其结构组装的稳固性、调整功能、组设拆卸时是否简易、收纳时是否占空间、载车数量以及稳固的运载以达到专业及安全的要求等等;上述结构中,主要是将自行车悬空吊挂,且以车架部位作固定的设计;但是,单以车架二部位作固定,自行车的转向把手呈可旋转状态,在行车中仍会产生晃动,稳固性不佳,此外,上述构件均具备可折迭功能,然而放置自行车车架的支杆具有相当长度且无法折收,以致各该结构折迭效果并不完全,携车架在不使用时,其放置仍是占有相当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于车辆后方的自行车吊挂结构,该结构可有效将自行车前后轮予以定位,使转向把手不晃动;具有调整功能,可依照车架高度尺寸不同,并配合前、后车轮距离不同作调整;有易于收纳的折迭功能,折收后不占空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携车架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主支架,其一端与车辆后下方的一方管相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主座;二车轮定位组,以对称方式分别设置于该主座左右两侧,其具有一侧支架,枢设于该主座的一侧,并可于其上作旋转,一侧架定位组,设于各该侧支架及主座间,可提供有效的定位,至少一车轮架,呈可稳定卡制自行车车轮的U型架,并以一车轮架定位组设于该侧支架上,并可于其上作水平位移调整及定位;一车架固定组,以一纵支架枢设于该主座上方,并可于其上作旋转,一纵支架定位组,设于该纵支架及主座间,可提供有效的定位,至少一固定架,呈可稳定压抵自行车车架的Λ型架,并以一固定架定位组设于该纵支架上,并可于其上作垂直位移调整及定位。换言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携车架结构,其主要包含有一主支架,其一端与车辆后下方的一方管相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主座;二车轮定位组,分别枢设于该主座左右两侧,并可于其上作旋转,至少一车轮架,是呈可稳定卡制自行车车轮的U型架,并以一车轮架定位组设于该侧支架上,并可于其上作水平位移调整及定位;一车架固定组,枢设于该主座上方,并可于其上作旋转,至少一固位架,是呈可稳定压抵自行车车架的Λ型架,并以一固定架定位组设于该纵支架上,并可于其上作垂直位移调整及定位;借由上述构件,利用该车轮定位组将自行车前后车轮予以定位,以及该车架固定组将自行车车架由上方下压固定,则可有效将自行车稳固放置,同时其具有可折迭功能以利于收纳,以及可依自行车车架大小尺寸之不同调整各该车轮定位组及车架固定组。本技术携车架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以各该车架、前后车轮三点定位的固定方式,可有效将自行车前后轮予以定位,使转向把手不晃动,故稳固性较佳。2、具有调整功能,可依照车架高度尺寸不同,并配合前、后车轮距离不同作调整,故实用性高。3、具有易于收纳的折迭功能,折收后不占空间,可达较佳的收纳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主支架定位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携车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携车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折迭状态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调整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携车使用状态示意图三。图8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折迭状态示意图二。附图标记说明10 主支架 23 车轮架11 主座231 支杆111 侧向凹槽232、332 套设部112 纵向凹槽233 U型架12 主支架定位组24、34 车轮架定组13 套座241、341 迫紧栓14 定位栓 242、342 旋钮15 卡件243 束紧带20 车轮定位组 30 车架固定组21 侧支架 31 纵支架22 侧架定位组 32 纵支架定组221、321定位孔 33 固定架222 第一位置331 主杆223 第二位置333 Λ型架224、322卡制槽 34 固定架定组225、323定位件 50 方管226 卡缘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携车架结构,其包含有一主支架10,以及装设于该主支架10上的二车轮定位组20,以及一车架固定组30。该主支架10,其一端与车辆后下方的一方管50相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主座11;一主支架定位组12,其具有一套座13,设于该方管50及主支架10之间;一定位栓14,由一侧穿设于该方管50、套座13及主支架10,再以一卡件15穿设于该定位栓14的穿设末端,借以有效固定;该主座11两侧分别形成ㄈ形状的一侧向凹槽111;该主座11上方形成ㄈ形状的一纵向凹槽112。各该车轮定位组20,以对称方式分别设置于该主座11左右两侧,其具有一侧支架21,枢设于该侧向凹槽111内,并可在其上作旋转;一侧架定位组22,设于各该侧支架21及主座11间,可提供有效的定位;该侧架定位组22具有二定位孔221,以对称方式设于该侧向凹槽111两缘壁,同时两侧相对应的各该定位孔221分别设于该主座11一第一位置222及一第二位置223;各该定位孔221并形成一卡制槽224;该侧支架21设有相同的该定位孔221于各该第一、第二位置222、223相对应的部位;一定位件225,呈L型杆体,可穿设于各该侧向凹槽111及侧支架21,以提供该侧支架21定位的效果;该定位件225预定部位设有凸起的一卡缘226,该定位件225穿设时,利用该卡缘226穿设该卡制槽224后旋转一角度,则该侧支架21予以定位,且该定位件225不松脱;二车轮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携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主支架,其一端与车辆后下方的一方管相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主座;    二车轮定位组,以对称方式分别设置于该主座左右两侧,其具有一侧支架,枢设于该主座的一侧,并可于其上作旋转,一提供定位的侧架定位组,设于各该侧支架及主座间,至少一车轮架,是呈可稳定卡制自行车车轮的U型架,并以一车轮架定位组设于该侧支架上,并可于其上作水平位移调整及定位;    一车架固定组,以一纵支架枢设于该主座上方,并可于其上作旋转,一提供定位的纵支架定位组,设于该纵支架及主座间,至少一固定架,是呈可稳定压抵自行车车架的Λ型架,并以一固定架定位组设于该纵支架上,并可于其上作垂直位移调整及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
申请(专利权)人:王秋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