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秋桂专利>正文

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783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其主要由一上挂架与一下挂架上下相互枢接所组成,可使各该上、下挂架分别有效抵顶定位在车辆行李箱于二预定部位;其特征在于:一衔接套,设于呈两相邻的各该上、下挂架杆体枢接处,其可在该上挂架上作上下位移,并可有效套设该下挂架及其枢接部位;通过上述构件,利用该衔接套的上下位移,以其套设各该上、下挂架状态,而使各该上、下挂架两者呈可旋转或定位变化,从而达到快速收折及定位的效果。(*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的结构,特别是以跨设方式挂置于车辆行李箱后侧,且可轻易装设及拆卸的自行车吊挂结构,其具有可快速收折及组设定位的效果。
技术介绍
携车架的设计重点,着重于其结构组装的稳固性、调整功能、组设拆卸时是否简易、收纳时是否占空间、载车数量以及稳固的运载以达到专业及安全的要求等等。携车架的结构以其装设于车体部位而言,大致可分为车顶式、后背式、以及掀背式等,以后背式而言,是将自行车以后背式携车架装置在车体行李箱或备胎后,此类型脚踏车架不但稳固,容易拆卸而且最多可以载运四辆脚踏车,只是须注意是否会遮住后车灯或车牌。后背式的携车架结构可分为两种,其一主要装设在休旅车及具有备胎的吉普车,此类结构是由车底固设一支撑方管延伸,在该支撑方管上装设似Y形的一支撑架,并在其Y形两侧分叉部位分别水平延伸一吊挂架,用以将自行车固定于各吊挂架上;其二则设在一般具有凸起行李箱的轿车上,此类携车架结构主要是利用二侧具纵杆的支撑架,在二纵杆上下侧各透过一组调整盘座分别搭接一分向前、后伸展的前抵架与挂架,同时前抵架与挂架分受调整盘座调整倾斜角度及采分离式的结构设计,使其得以轻易安装固定在行李厢上方具扰流板的车辆后端,配合使用挂勾式调整带,并在车架上延伸有吊挂架,使自行车固定在各吊挂架上。公知的使用于后端凸起行李箱轿车的携车架结构,请参照图10及图11,该结构主要包括一支撑架81,为ㄩ形杆体;一前抵架82,呈ㄇ形杆体,枢设于该支撑架81ㄩ形延伸端预定部位;一挂架83,呈ㄇ形杆状,使左右二侧各形成有一挂臂84,是枢设于该支撑架81ㄩ形延伸端预定部位并朝与该前抵架82反向延伸,该挂臂84上设有相对应的紧束件85,可稳固定位自行车车架;至少一挂勾调整带86,其一端设在该支撑架81纵杆预定部位,另一端则勾设在车辆行李箱的车壳预设部位;通过上述前抵架82与挂架83的分离式设计,当车辆行李厢上方安装扰流板时,得以调整较高位置的前抵架82到适当倾斜角度,以顺利跨越扰流板行抵顶定位,而较低位置的挂架83则供调整到适度的高度与倾斜角度,以利自行车平稳吊挂。但上述结构不使用时,该支撑架因具有倾角无法折收,所以存放时必需占据相当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其结构简单,同时具有易于收纳的折叠功能;可快速架设及拆卸到车辆后行李箱;折叠结构简单且易组装,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其主要由一上挂架与一下挂架上下相互枢接所组成,可使各该上、下挂架分别有效抵顶定位在车辆行李箱于二预定部位;其特征在于一衔接套,设于呈两相邻的各该上、下挂架杆体枢接处,其可在该上挂架上作上下位移,并可有效套设该下挂架及其枢接部位;通过上述构件,利用该衔接套的上下位移,以其套设各该上、下挂架状态,而使各该上、下挂架两者呈可旋转或定位变化,从而达到快速收折及定位的功效。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易于收折功能的分离式背后式携车架结构,其具有快速收折的功能,且其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可降低制造成本,从而获得一实用性且便利性高的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从而使整体具有产业实用性及成本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一。图5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二。图6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三。图7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四。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一。图9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二。图10为传统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传统结构的使用状态图。图中10 上挂架 80 传统结构11 前抵部 81 支撑架12 车挂部 82 前抵架13 中杆83 挂架14 调整组 84 挂臂15 固定组 85 紧束件1622 护套86 挂勾调整带1723 挂勾调整带组20 下挂架21 下抵部30 衔接套31 贯孔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其包括一上挂架10,及枢设于其上的一下挂架20与一衔接套30。该上挂架10,呈ㄇ形杆体,其ㄇ形封闭端为一前抵部11,ㄇ形两侧延伸端则设为一车挂部12;该上挂架10两侧中央部位则分别枢设有纵向杆体状的二中杆13,并添设一调整组14于枢接部位,使该上挂架10可于各该中杆13上作预设角度旋转调整及定位;三固定组15,是设于该车挂部12ㄇ形两侧延伸杆体的相对应位置,提供自行车车架吊挂时的固定作用;二护套16,为套设于该前抵部11的可塑材质,提供该前抵部11顶抵于车辆上避免磨擦的保护作用;一挂勾调整带组17,设于各该上挂架10预设部位,提供与车辆行李箱可稳固吊挂及调整的功能。该下挂架20,呈ㄇ形杆体,枢设于两侧各该中杆13下方相邻内侧;该下挂架20其ㄇ形封闭端为一下抵部21,可有效顶抵于车辆行李箱的后缘保险杆;另设二各护套22,套设于该下抵部21的可塑材质,提供该下抵部21顶抵于车辆上避免磨擦的保护作用;另设该挂勾调整带组23,于各该下挂架20预设部位,提供与车辆行李箱可稳固吊挂及调整的功能。该衔接套30,套设于呈两相邻的各该中杆13及下挂架20杆体枢接处,其可于该中杆13上作上下位移;该衔接套30呈具有容室的筒状,其筒底具有一贯孔31,提供该中杆13可容设其内的部位;该下挂架20其顶端可顶抵于该衔接套30内缘筒底,并同时将各该中杆13及下挂架20的枢接部位套设于其容室内。通过上述构件,利用该衔接套30的上下位移,以其套设各该上、下挂架10、20状态,而使各该上、下挂架10、20两者呈可旋转或定位变化,从而达到快速收折及定位的功效。为供进一步了解本技术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现将本技术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当使用该携车架时,请参照图6,首先当该衔接套30向下位移,则可同时套设该中杆13下端及该下挂架20上端,此时各上、下挂架10、20呈不旋转的ㄈ形定位状态,即可利用该下抵部21紧底于车辆行李箱的后缘保险杆,然后调整该前抵部11角度使其紧抵于车辆行李箱的上方,最后将各该挂勾调整带组17、23,分别勾设于行李箱车壳预定部位,并调整带长至适当松紧度,带即完成携车架的装设。当欲折收该携车架时,请参照图7,则将该衔接套30向该中杆13上方位移,使不套设该下挂架20,此时该下挂架20呈可旋转状态,即可向上折收,将该调整组14松脱即可使该上挂架10下旋收折,使整体杆状体收折呈同一平面摆置,因此便于收纳不占空间,同时其收折操作简单、且快速。请参照图8至图9,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该衔接套30内形成有略呈8字形的两容室,可提供相邻且枢接状态的各该中杆13及下挂架20其可分别套设部位。综上所述,本技术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提供一种易于收折功能的分离式背后式携车架结构,其具有快速收折的功能,且其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可降低制造成本,从而获得一实用性且便利性高的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从而使整体具有产业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车尾携车架结构,其主要由一上挂架与一下挂架上下相互枢接所组成,可使各该上、下挂架分别抵顶定位在车辆行李箱于二预定部位;其特征在于:一可于该上挂架上作上下位移的衔接套,设在呈两相邻的各该上、下挂架杆体枢接处,可套设该下挂架及其枢接部位;该衔接套套设各该上、下挂架的状态,使各该上、下挂架可旋转或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
申请(专利权)人:王秋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