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文慈专利>正文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5150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借此,把手立管得以向下降缩收合于前车架右侧,使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同时,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确保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特别是针对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立管予以改良设计,提供一种得以向下降缩方式来收合把手立管,并能调整把手高度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针对 申请人:先前所申请的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予以进一步改良设计,该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主要在于将把手立管设计成得以向下缩降收合于折叠式自行车的前车架右侧,使把手立管上端的把手可缩降于折叠后的车架上方,并可将把手旋转成与折叠后的车架平行,以能更方便的收合把手立管及把手,而能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更方便的携带。但查,该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由于把手高度成固定设计,因此无法视骑乘者身材调整把手高度,所以无法提供骑乘者最佳的骑乘姿势,进而将会造成骑乘的不适,甚至发生骑乘的危险缺失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改善上述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所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种得以向下降缩收合把手立管,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其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确保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一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第一快拆组接件,其一端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的束接口恰位于前车架右侧,束接口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束接口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导槽呈度角错位;竖管,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导轨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的束接口所设的导槽,导轨可依位于导槽内上下滑移,导轨与把手立管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竖管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第二快拆组接件,其适当位置设有一制动杆,制动杆以一活动支点枢设于第二快拆组接件上,制动杆下端设有一弹簧,弹簧将制动杆下端往外推,令制动杆的卡掣端具有一向内的顶压力;把手立管,其管身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导槽恰对应于竖管内管壁所设的导轨,把手立管的管身并设有若干由上往下以适当距离排列的定位槽,定位槽恰对应于第二快拆组接件所设的制动杆,且令制动杆的卡掣端恰可顶压卡扣于定位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改善上述第201320471200.6号专利所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种得以向下降缩收合把手立管,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其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确保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1A、图1B和图1C分别为图1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A是图2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及其把手立管、把手调整高度的动作示意图。图3A是图3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竖管及把手立管的剖视图。图4A是图4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竖管及把手立管的剖视图,及其把手立管、把手调整高度的动作示意图。图5A是图5所示1-1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竖管、把手立管及把手可转动与车架呈平行示意图。图6A是图6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把手立管可向下降缩收合于前车架右侧,及其把手可向下降缩平行于前车架上方的立体示意图。图7A是图7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折叠式车架IOA前车架11前轮叉架20第一快拆组接件21扣压操作杆22 束接 口23 导槽24定位凹槽30 竖管31 导轨311 缺口32 导轨33 底盖34 弹簧35止挡柱40第二快拆组接件41扣压操作杆42制动杆421卡掣端43 弹簧50把手立管51 导槽52定位槽60 把手【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包含有一折叠式车架10,折叠式车架10的前车架IOA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11,前轮叉架11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20,第一快拆组接件20设有一扣压操作杆21,第一快拆组接件20 —端束接于前轮叉架11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20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 22,该束接口 22束接有一竖管30,竖管30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40,第二快拆组接件40设有一扣压操作杆41,竖管30上端并套接有一把手立管50,把手立管50可依位于竖管30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50上端组接有一把手60 ;其中:第一快拆组接件20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一端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11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20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30的束接口 22恰位于前车架IOA右侧,束接口 22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23,束接口 22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24,定位凹槽24与导槽23呈90度角错位。竖管30(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31,导轨31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束接口 22所设的导槽23 (如图1C所示),导轨31可依位于导槽23内上下滑移,导轨31与把手立管30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 311 (如图1A所示),竖管30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32。上述竖管30,较佳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于其下管口端设有一底盖33,底盖33外径大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束接口 22,可用以防止竖管30向上抽离第一快拆组接件20,底盖33与竖管30下管口端间设有一弹簧34,弹簧34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将底盖33顶压抵靠于竖管30下管口端。上述竖管30,较佳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于其外管身上端凸设有一止挡柱35,止挡柱35与导轨31呈90度角错位设置,止挡柱35并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20的束接口22上缘所设定位凹槽24,当竖管30向下缩降至定位时该止挡柱35恰可落入定位凹槽24中(如图7所示),以防止竖管30任意转动。第二快拆组接件40 (请参阅图1、图2、图5、图6所示),其适当位置设有一制动杆42,制动杆42以一活动支点枢设于第二快拆组接件40上(如图1B所示),制动杆42下端设有一弹簧43,弹簧43将制动杆42下端往外推,令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具有一向内的顶压力。把手立管50 (请参阅图1、图2、图5、图6所示),其管身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51,导槽51恰对应于竖管30内管壁所设的导轨32,把手立管50的管身并设有若干由上往下以适当距离排列的定位槽52,定位槽52恰对应于第二快拆组接件40所设的制动杆42,且令制动杆42的卡掣端421恰可顶压卡扣于定位槽52 (如图4A、图5A所示)。借由上述构造,如图2所示,将竖管30向上拉升至上死点后,再旋转竖管30,使导轨31底端卡落于定位凹槽24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第一快拆组接件,其一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的束接口恰位于前车架右侧,束接口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束接口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导槽呈90度角错位;竖管,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导轨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的束接口所设的导槽,导轨可依位于导槽内上下滑移,导轨与把手立管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竖管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第二快拆组接件,其适当位置设有一制动杆,制动杆以一活动支点枢设于第二快拆组接件上,制动杆下端设有一弹簧,弹簧将制动杆下端往外推,令制动杆的卡掣端具有一向内的顶压力;把手立管,其管身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导槽恰对应于竖管内管壁所设的导轨,把手立管的管身并设有若干由上往下以适当距离排列的定位槽,定位槽恰对应于第二快拆组接件所设的制动杆,且令制动杆的卡掣端恰可顶压卡扣于定位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车架前端设有一前轮叉架,前轮叉架上端设有第一快拆组接件,第一快拆组接件一端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束接有一竖管,竖管上端设有第二快拆组接件,竖管上端套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可依位于竖管内上下伸缩,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 第一快拆组接件,其一端以向右向后偏移角度束接于前轮叉架上端,令第一快拆组接件另一端用以束接竖管的束接口恰位于前车架右侧,束接口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导槽,束接口上缘并设有一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导槽呈90度角错位; 竖管,其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导轨恰对应于第一快拆组接件的束接口所设的导槽,导轨可依位于导槽内上下滑移,导轨与把手立管下管口端间设有一缺口,竖管内管壁并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慈
申请(专利权)人:吕文慈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