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5397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1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在第一横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一横梁止口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第一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第一横梁止口上,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设置有开口朝向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的第一涂胶槽。在第一涂胶槽内可加注涂胶,从而可将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胶接,进而提高了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的连接强度,避免天窗加强框下榻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在第一横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一横梁止口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第一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第一横梁止口上,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设置有开口朝向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的第一涂胶槽。在第一涂胶槽内可加注涂胶,从而可将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胶接,进而提高了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的连接强度,避免天窗加强框下榻情况的发生。【专利说明】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的车顶机构,特别是一种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包括顶盖外板10和天窗加强框20,其中,天窗加强框20置于顶盖外板10之内,该天窗加强框20包括:第一横梁20a、第二横梁20b、第一纵梁20c和第二纵梁20d,第一横梁20a和第二横梁20b平行设置,第一纵梁20c和第二纵梁20d分别垂直设置在第一横梁20a和第二横梁20b的两端。 第一横梁20a与顶盖外板10的连接处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顶盖外板10与第一横梁20a在立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水平侧非焊接区域两者的间隙为3mm,在非焊接区内顶盖外板10的止口比第一横梁20a止口长10mm。第一横梁20a与顶盖外板10两者仅在立侧配合处设计了焊点连接,而水平配合间隙处无任何连接,装载天窗总成后,由于重力作用,在两者未连接区域天窗加强框会出现下塌。 另外,第一纵梁20c与顶盖外板10的连接处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该连接处的结构与第一横梁20a与顶盖外板10的连接处的结构相同,因此也存在和第一横梁20a与顶盖外板10的连接处相同的缺陷。第一纵梁20c与顶盖外板10连接处的立侧竖直止口与天窗总成的密封胶条为过盈配合,该止口处未设计避让胶条的结构,天窗运动过程中,密封胶条会与止口处产生干涉,致使胶条被锋利的止口边缘所损坏。 再者,第二横梁20b的两端与顶盖外板10的连接处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第二纵梁20d和顶盖外板10之间未连接,该第二纵梁20d和顶盖外板10的立侧竖直止口在天窗运动过程中,也会对密封胶条造成损伤。 再另外,第二横梁20b的中部与顶盖外板10的连接处的剖面图,如图5所示,第二纵梁20d的中部和顶盖外板10之间通过涂胶连接,天窗总成装配后由于重力作用,此处的天窗加强框会出现下塌趋势,造成天窗运动时出现摩擦异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避免天窗加强框下榻情况发生,还可提升连接强度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包括顶盖外板和设置在所述顶盖外板内的天窗加强框,其中,所述天窗加强框为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围成的方形框架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顶盖外板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一横梁止口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所述第一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所述第一横梁止口上,所述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设置有第一涂胶槽,所述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涂胶槽的纵剖面呈半圆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顶盖外板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一纵梁止口和第二顶盖外板止口,所述第二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所述第一纵梁止口上,所述第一纵梁止口水平侧设置有第二涂胶槽,所述第二涂胶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所述第二顶盖外板止口立侧设置有避让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涂胶槽的纵剖面呈半圆形。 优选地,所述避让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第二顶盖外板止口立侧朝向所述第一纵梁止口立侧的第一折弯部,该第一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二顶盖外板止口的水平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和所述顶盖外板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二横梁端部止口和第三顶盖外板止口,所述第三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所述第二横梁端部止口上,所述第三顶盖外板止口立侧的端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横梁端部止口立侧的第二折弯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的中部和所述顶盖外板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二横梁止口和第四顶盖外板止口,所述第四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所述第二横梁止口上,所述第四顶盖外板止口的立侧设置有包覆结构,所述第二横梁止口立侧置于所述包覆结构内。 优选地,所述包覆结构为设置在第四顶盖外板止口立侧端部朝向所述第二横梁止口水平侧延伸的第三折弯部,该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横梁止口水平侧贴合,所述第二横梁止口立侧被置于所述第三折弯部和所述第四顶盖外板止口立侧构成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顶盖外板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中心连线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横梁。 本技术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在第一横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一横梁止口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第一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第一横梁止口上,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设置有开口朝向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的第一涂胶槽。在第一涂胶槽内可加注涂胶,从而可将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胶接,进而提高了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的连接强度,避免天窗加强框下榻情况的发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一横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3为现有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一纵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4为现有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二横梁的两端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5为现有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二横梁的中部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的主视图; 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一横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一纵梁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二横梁的两端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中第二横梁的中部和顶盖外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为:10顶盖外板、20天窗加强框、20a第一横梁、20b第二横梁、20c第一纵梁、20d第二纵梁。 图6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为:1顶盖外板、2天窗加强框、2a第一横梁、2b第二横梁、2c第一纵梁、2d第二纵梁、3连接板、101第一横梁止口、1la第一涂胶槽、102第一顶盖外板止口、103第一纵梁止口、103a第二涂胶槽、104第二顶盖外板止口、104a第一折弯部、105第二横梁端部止口、106第三顶盖外板止口、107第二横梁止口、108第四顶盖外板止口、108a第三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一种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包括顶盖外板I和设置在顶盖外板内的天窗加强框2,其中,天窗加强框为由第一横梁2a、第二横梁2b、第一纵梁2c和第二纵梁2d围成的方形框架一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顶盖与天窗加强框配合结构,包括顶盖外板和设置在所述顶盖外板内的天窗加强框,其中,所述天窗加强框为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围成的方形框架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顶盖外板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的第一横梁止口和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所述第一顶盖外板止口包裹在所述第一横梁止口上,所述第一横梁止口水平侧设置有第一涂胶槽,所述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顶盖外板止口水平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峰刘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