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余堃专利>正文

新型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29972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3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减震器,主要解决了现有减震器能量损耗大、设备磨损严重的问题。该新型减震器包括底部开口的减震器外壳和设置在减震器外壳顶部的上支环,呈中空结构且底部开口、设置于减震器外壳内并从动于减震器外壳的螺杆支撑柱,呈中空结构并套接于螺杆支撑柱开口端、可相对其滑动的主动活塞轴,设置在该主动活塞轴底部的下支环,位于减震器外壳内、与螺杆支撑柱同轴设置的转子组件,与转子组件配合发电并紧靠减震器外壳内壁的发电线圈,沿转子组件及螺杆支撑柱的中心轴线设置并穿过二者的螺杆运动转换机构;螺杆运动转换机构下端设有位于主动活塞轴内的定向活塞,上端设有位于转子组件内并与减震器外壳固定连接的反向旋转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新型减震器,主要解决了现有减震器能量损耗大、设备磨损严重的问题。该新型减震器包括底部开口的减震器外壳和设置在减震器外壳顶部的上支环,呈中空结构且底部开口、设置于减震器外壳内并从动于减震器外壳的螺杆支撑柱,呈中空结构并套接于螺杆支撑柱开口端、可相对其滑动的主动活塞轴,设置在该主动活塞轴底部的下支环,位于减震器外壳内、与螺杆支撑柱同轴设置的转子组件,与转子组件配合发电并紧靠减震器外壳内壁的发电线圈,沿转子组件及螺杆支撑柱的中心轴线设置并穿过二者的螺杆运动转换机构;螺杆运动转换机构下端设有位于主动活塞轴内的定向活塞,上端设有位于转子组件内并与减震器外壳固定连接的反向旋转器。【专利说明】新型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发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新型减震器。
技术介绍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冲击力本来是一种能量的形式,而在减震器起到的作用中把这部分能量浪费掉了,不能为人所用;进一步的,人们研发了基于减震器的发电技术,其原理一般是利用相对运动的特点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在相对运动的悬架和活塞加装线圈和永磁铁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用于发电或为电动设备蓄能,如:专利号为201010219527.5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电动自行车流体发电的减震器”;专利号为200720148111.2的中国技术专利“电动自行车流体发电的减震器”。然而,目前的发电减震器还存着以下缺陷:转子的旋转方式为双向旋转,其随减震的伸缩改变正反转方向,弊端在于,在反向旋转的过程中首先会抵消一部分动能,再实现反向运动,这样会大大降低能量转化率;此外,现有产品的转子和螺杆为固定连接,极大地增加了主动旋转质量,旋转质量又建立在双向旋转的前提之下,而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给减震器带来的震动振幅和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导致现有产品的零部件存着非常大的磨损,使产品寿命大大降低,使用效果和实用性相当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高效节能的减震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减震器,包括底部开口的减震器外壳和设置在减震器外壳顶部的上支环,还包括呈中空结构且底部开口、设置于减震器外壳内并从动于减震器外壳的螺杆支撑柱,呈中空结构并套接于螺杆支撑柱开口端、可相对其滑动的主动活塞轴,设置在该主动活塞轴底部的下支环,位于减震器外壳内、与螺杆支撑柱同轴设置的转子组件,与转子组件配合发电并紧靠减震器外壳内壁的发电线圈,沿转子组件及螺杆支撑柱的中心轴线设置并穿过二者的螺杆运动转换机构;该螺杆运动转换机构下端设有位于主动活塞轴内且具有流通阀的定向活塞,其上端还设有位于转子组件内并与减震器外壳固定连接的反向旋转器。进一步的,所述转子组件包括与螺杆支撑柱同轴设置的永磁体安装轮,以及安装在永磁体安装轮上的条形永磁铁;其中,永磁体安装轮上部位于螺杆支撑柱的上方且内部中空,所述反向旋转器则位于其内部;永磁体安装轮下部呈开口的中空结构,螺杆支撑柱位于其内部并通过双向轴承与其连接。再进一步的,所述螺杆运动转换机构包括直杆部、丝杆部和套接在丝杆部下端的滚珠螺母;其中,直杆部穿过永磁体安装轮的下端和螺杆支撑柱的上端,其与永磁体安装轮下端的连接处设有一级单向轴承,其与螺杆支撑柱上端的连接处上下各设有一个压力轴承。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向旋转器包括外壳以及四个设置在外壳内的扇齿;其中,扇齿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扇齿和下扇齿,以及左右对应的左扇齿和右扇齿,左扇齿和右扇齿均与上扇齿和下扇齿哨合。进一步的,反向旋转器通过“T”字型支柱与减震器外壳连接,且该“T”字型支柱的横轴用于连接反向旋转器,其竖轴穿过永磁体安装轮的上部后与减震器外壳连接;“T”字型支柱与永磁体安装轮的连接位置处设有二级单向轴承;在所述“T”字型支柱的竖轴上还套接有与上扇齿连接并保持同步运动的空心套筒,所述下扇齿与螺杆运动转换机构的直杆部上端连接并保持同步运动,“T”字型支柱的横轴与反向旋转器的左扇齿、右扇齿及外壳连接。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向旋转器包括第一齿轮,与第一齿轮上端哨合的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下端啮合的第六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对称并与第三齿轮另一侧哨合的第四齿轮,与第一齿轮对称并同时与第四齿轮和第六齿轮哨合的第五齿轮;其中,第六齿轮套接在螺杆运动转换机构的直杆部上。进一步的,反向旋转器通过组合支柱与减震器外壳连接,该组合支柱包括依次垂直连接并组合构成底部开口的“凹”字形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第四支柱、第五支柱、第六支柱、第七支柱,以及位于凹陷内一端与第四支柱垂直连接、另一端穿出永磁体安装轮与减震器外壳连接的第八支柱,且该第八支柱与永磁体安装轮的连接位置处设有二级单向轴承;反向旋转器中的第一齿轮套接在第一支柱上,第二齿轮套接在第二支柱上,第三齿轮套接在第八支柱上,第四齿轮套接在第五支柱上,第五齿轮套接在第七支柱上。在第三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反向旋转器包括内壁带齿的外壳,三个以上且均匀设置于内壁带齿的外壳内并与其啮合的行星齿轮,以及位于内壁带齿的外壳内部中间并同时与所有行星齿轮啮合的主齿轮;螺杆运动转换机构的直杆部上端伸入内壁带齿的外壳内,所述主齿轮套接在直杆部上。进一步的,反向旋转器通过连接支柱与减震器外壳连接,该连接支柱包括固定不动且用于安装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固定盘,与行星齿轮固定盘固定连接且上端穿出永磁体安装轮与减震器外壳连接的连接柱,且该连接柱与永磁体安装轮的连接位置处设有二级单向轴承。本技术的设计原理: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采用转子组件作为本技术发电的执行部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杆运动转换机构及反向旋转器将减震器收缩和舒张时的螺杆带动转子组件的转动方向维持在单向旋转状态,以避免双向转动的能力损耗和零部件磨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技术通过螺杆运动转换机构及反向旋转器将减震器收缩和舒张时的螺杆带动转子组件的转动方向维持在单向旋转状态,螺杆和转子通过单向轴承链接,螺杆反向造成的磨损是建立在螺杆自身的质量和一小部分转子质量,一方面,让每一次压缩或者舒张带来的机械能都能充分利用,避免了转子双向转动的能量损耗;另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零部件之间的磨损,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而且其材质均为普通材质,价格低廉,具备非常高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_减震器外壳,2-螺杆支撑柱,3-发电线圈,4-下支环,5-主动活塞轴,6-定向活塞,7-永磁体安装轮,8-条形永磁铁,9-“ T ”字型支柱,10-空心套筒,11- 二级单向轴承,12-直杆部,13-丝杆部,14- 一级单向轴承,15-压力轴承,16-双向轴承,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减震器,包括底部开口的减震器外壳(1)和设置在减震器外壳(1)顶部的上支环(1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呈中空结构且底部开口、设置于减震器外壳(1)内并从动于减震器外壳(1)的螺杆支撑柱(2),呈中空结构并套接于螺杆支撑柱(2)开口端、可相对其滑动的主动活塞轴(5),设置在该主动活塞轴底部的下支环(4),位于减震器外壳(1)内、与螺杆支撑柱(2)同轴设置的转子组件,与转子组件配合发电并紧靠减震器外壳(1)内壁的发电线圈(3),沿转子组件及螺杆支撑柱(2)的中心轴线设置并穿过二者的螺杆运动转换机构;该螺杆运动转换机构下端设有位于主动活塞轴(5)内且具有流通阀的定向活塞(6),其上端还设有位于转子组件内并与减震器外壳(1)固定连接的反向旋转器(1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余堃
申请(专利权)人:陈余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