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畅建坤专利>正文

一种减震器及减震平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33500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2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减震的减震器及减震平衡系统。该减震器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减震转筒、转筒驱动系统以及活塞系统;减震外缸与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减震内缸内形成内腔;减震转筒套设在减震内缸外,减震内缸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内缸孔区,减震转筒的侧壁上设置与内缸孔区相对应的转筒阻尼孔区,通过减震转筒的转动,使内缸孔区关闭或打开,从而能够根据路面及行驶情况来调整减震器的阻尼系数,达到弹簧与阻尼理想的耦合效果,为汽车提供更好的减震。该减震平衡系统包括所述的减震器,以及车轮连接系统与车架高度调节系统,能够根据车架的载重量调节车轮与车架之间的相对距离,使车身始终保持在平稳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及减震平衡系统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上,都配备有减震器,其目的在于抑制吸震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使车轮很快稳定下来保持与地面有一个稳定持续的附着力。从工作原理上讲,减震器活塞杆只是拉住被压缩的弹簧,在一定的速度下弹起。当车辆平移至凸起路面时,冲击力作用在较硬的弹簧上,且压缩的弹簧长度不等于地面高度时(弹簧压缩长度+车体上升的高度=路面凸起高度在这里不包括快速平移抛起的高度),震动就已经产生,此时减震器还没开始工作。所以,减震器准确的说应是阻尼器,并不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只是起稳定作用。目前车辆大多都采用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但目前减震器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阻尼力与弹簧不耦合,阻尼力与弹簧衰减力出入很大,不是出现过阻尼,就是弱阻尼,距离最理想的临界阻尼目标较远。(当阻力使振动物体刚好能不作周期性振动而又能最快地回到平衡位置的情况,为临界阻尼;直接到达平衡点无振动,且到达时间较长为过阻尼;到达平衡点后还有振动为弱阻尼或无阻尼)目前最新出现的磁流变减震技术电磁减震器多数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使阻尼力与弹簧的关系更加密切配合,使车辆更加平顺有关,但成本造价异常高,普通轿车不会有这样的配置。而且,性能再优越的减震器如果还是在原弹簧的基础上来增加减震效果,即便是弹簧伸张衰减力与阻尼器阻尼力耦合出入达到临界阻尼,也只能是保证了弹簧应有的弹性效果不妨碍弹簧工作,增加车辆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但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车辆的震动。综上,要更进一步避免车辆震动,必须是弹簧压缩长度等于或接近凸起路面的高度,则可保持车体与路面基本平行可解除车辆震动。显然是车辆必须采用超软的弹簧,具有超大压缩行程才会有理想的效果。但是,软的弹簧稳定性非常差,车的左右减震就像天平的左右,遇到强大的弯道离心力、刹车力或急加速力时,车辆重心难以保证。所以为了保证安全性,目前的车企大都采用很硬的弹簧优先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系数,降低了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对路面的冲击较大,增加了公路的维修费用,而且会降低通过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能够根据行驶情况改变阻尼系数,从而可以在保证行车安全性的情况下,使用较软的弹簧,提高舒适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平衡系统,能够调节车身的高度,使各减震器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减震转筒、转筒驱动系统以及活塞系统;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第三内缸孔区和第四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减震转筒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减震内缸的外径,使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外;所述减震转筒包括上转筒和下转筒,所述转筒驱动系统能够驱动所述上转筒和所述下转筒绕所述减震内缸的中心轴独立转动;所述上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二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外部,且所述上转筒的侧壁设置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一转筒孔区,以及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二转筒孔区;所述下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四内缸孔区外部,且所述下转筒的侧壁设置与所述第四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三转筒孔区;通过所述上转筒或下转筒的转动,关闭或打开相应的内缸孔区;在所述下转筒上设置转筒单向过流孔,并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相对应所述转筒单向过流孔的位置设置单向过流阀;所述活塞系统包括活塞杆,以及由所述活塞杆由下到上依次穿过的主活塞、下浮动活塞、上浮动活塞和单向过流阀片组件,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从所述减震外缸的上端盖穿出,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从所述减震外缸的下端盖穿出;其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和两个所述浮动活塞均设置于上侧的所述内腔中,所述主活塞设置于下侧的所述内腔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分流孔区与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且与所述减震内缸相对固定设置;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与所述上浮动活塞之间,以及所述上浮动活塞与所述下浮动活塞之间分别设置弹簧;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设置,所述主活塞能够随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上浮动活塞与所述下浮动活塞能够沿所述活塞杆上下相对运动。可选的,以所述上转筒以及所述上转筒对应的所述减震内缸外壁部分为一个基本单元,并设置至少两个依次连通的所述基本单元;各所述基本单元中的转筒部分均能够独立转动;在所述内腔中,每两个所述基本单元之间分别由与内缸隔板分隔开,并在每个所述基本单元所对应的内腔中设置一个所述上浮动活塞和一个所述下浮动活塞;在所述内缸隔板与所述上浮动活塞之间,以及所述上浮动活塞与所述下浮动活塞之间分别设置弹簧。可选的,所述上浮动活塞的上表面边缘位置和下表面中心位置分别设置弹簧容纳槽,且两个所述弹簧容纳槽在轴向具有一段重叠的部分。可选的,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或一体结构。可选的,沿自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的孔过流量逐渐增大。可选的,所述转筒驱动系统包括与所述减震转筒相匹配的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电驱装置,所述电驱装置包括电机、转轴以及转轮;所述减震转筒的外壁设置与所述转轮啮合的齿条;在所述减震转筒包括多个转筒时,所述电驱装置的数量与所述转筒相对应,以驱动各所述转筒独立转动。可选的,所述电机均安装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壁上。可选的,所述减震转筒通过轴承与所述减震内缸的外壁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减震平衡系统,包括所述的减震器,还包括车轮连接系统与车架高度调节系统;所述车轮连接系统包括主弹簧、连接架以及车轮连接件;所述减震器的活塞系统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架连接,所述车轮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架固接,所述主弹簧套设在所述减震器的减震外缸外部,且所述主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架抵接;所述车架高度调节系统包括车架连接件、车架高度调节电机、长齿轮、减震外缸齿圈和承载轴承,所述减震外缸设置外螺纹;所述车架连接件与所述长齿轮连接,且车架连接件与减震外缸固接;所述减震外缸齿圈的内圈与所述减震外缸的外螺纹配合,所述车架高度调节电机与所述长齿轮连接,且所述长齿轮与所述减震外缸齿圈的外齿轮啮合,使所述减震外缸齿圈与所述长齿轮啮合转动的同时,能够沿所述长齿轮的轴向做直线运动;所述承载轴承套设在所述减震外缸外部,且所述主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承载轴承的下表面抵接,将所述承载轴承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减震外缸齿圈的下表面。可选的,在所述车架高度调节系统上还设置了至少一个与所述减震外缸平行的通孔;设置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辅助杆,使所述辅助杆穿过各个所述通孔,且所述辅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架的两个悬臂固定连接,以限制所述车架高度调节系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减震器及减震平衡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器,用于汽车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缸、减震内缸、减震转筒、转筒驱动系统以及活塞系统;所述减震外缸与所述减震内缸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减震内缸中空,形成内腔;所述活塞系统设置与所述内腔中;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流孔区、第一内缸孔区、第二内缸孔区、第三内缸孔区和第四内缸孔区,并在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二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设置内缸隔板,将所述内腔分为上下两侧;所述减震转筒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减震内缸的外径,使所述减震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外;所述减震转筒包括上转筒和下转筒,所述转筒驱动系统能够驱动所述上转筒和所述下转筒绕所述减震内缸的中心轴独立转动;所述上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二内缸孔区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外部,且所述上转筒的侧壁设置与所述第二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一转筒孔区,以及与所述第三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二转筒孔区;所述下转筒套设在所述减震内缸的第四内缸孔区外部,且所述下转筒的侧壁设置与所述第四内缸孔区相对应的第三转筒孔区;通过所述上转筒或下转筒的转动,关闭或打开相应的内缸孔区;在所述下转筒上设置转筒单向过流孔,并在所述减震内缸的侧壁相对应所述转筒单向过流孔的位置设置单向过流阀;所述活塞系统包括活塞杆,以及由所述活塞杆由下到上依次穿过的主活塞、下浮动活塞、上浮动活塞和单向过流阀片组件,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从所述减震外缸的上端盖穿出,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从所述减震外缸的下端盖穿出;其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和两个所述浮动活塞均设置于上侧的所述内腔中,所述主活塞设置于下侧的所述内腔中;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分流孔区与所述第一内缸孔区之间的位置,且与所述减震内缸相对固定设置;所述单向过流阀片组件与所述上浮动活塞之间,以及所述上浮动活塞与所述下浮动活塞之间分别设置弹簧;所述主活塞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设置,所述主活塞能够随所述活塞杆同步运动;所述上浮动活塞与所述下浮动活塞能够沿所述活塞杆上下相对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畅建坤
申请(专利权)人:畅建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