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苦味大豆多肽粉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138 阅读:4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苦味大豆多肽粉的生产工艺,其步骤是先将大豆分离蛋白与蒸馏水混合并研磨成均匀的浆液,调节好其对应的pH值和温度范围,加入适量的中性蛋白酶进行第一次酶解,第一次酶解后加温使酶灭活;其次重新调节好其对应的pH值和温度范围,加入适量的胰酶进行第二次酶解,第二次酶解后仍调节其pH值并加温使酶灭活;然后将酶解液过滤后加入高岭土粉末进行第一次吸附处理,再加入活性炭粉末进行第二次吸附处理,最后经真空浓缩干燥,即可制得无苦味大豆多肽粉。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两级酶解工艺控制与两组吸附剂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大豆分离蛋白酶解产物中的苦味成份,使最终所得大豆多肽粉无苦味、口感好、质量高,适宜大规模生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豆分离蛋白的深加工技术,具体地指一种能将大豆分离蛋白加工成无苦味大豆多肽粉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深加工处理,一般是采用酸法、碱法或酶解等方法,将大豆分离蛋白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转变成易于为人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多肽,其中酶解的方法应用得最为广泛。但通过酶解法生产出的多肽产物中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苦味成份,导致最终产品的口感较差,市场可接受的程度下降,因而不适宜大批量地生产。科技人员在对上述苦味成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认为疏水性的氨基酸暴露分子表面是产生苦味感的主要原因。一般大分子蛋白质的疏水性氨基酸基团都包含在其分子里面,从而不会呈现苦味感。但当大分子蛋白质转变成小分子多肽时,其中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刺激人体舌头上的苦味受体即苦味味蕾产生苦味感。大分子蛋白质中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越高,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水解后的暴露部分就越多,于是产生的苦味感就越强。而现阶段在大豆分离蛋白的酶解过程中消除苦味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其一是控制工艺流程和相关的参数,即控制大豆分离蛋白的酶解条件,采用适当缩短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时间以及调整相关酶用量的办法,可以减轻小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苦味大豆多肽粉的生产工艺,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取1份大豆分离蛋白和6~16份蒸馏水,混合搅拌并研磨成均匀的大豆分离蛋白浆液; 2)将大豆分离蛋白浆液的温度升高至50~55℃、pH值调节至7.0~7.9的范围,加入所取大豆分离蛋白重量2~8%的中性蛋白酶进行第一次酶解,在此过程中维持其温度在50~55℃、pH值在6.8~7.6的范围,持续3~8小时,得到第一次酶解液; 3)将第一次酶解液的温度升高至80~90℃的范围,并保持10~30分钟,使其中的中性蛋白酶灭活; 4)将经过酶灭活处理的第一次酶解液的温度降低至45~55℃、pH值调节至7.1~7.8的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苦味大豆多肽粉的生产工艺,依次包括如下步骤1)按重量取1份大豆分离蛋白和6~16份蒸馏水,混合搅拌并研磨成均匀的大豆分离蛋白浆液;2)将大豆分离蛋白浆液的温度升高至50~55℃、pH值调节至7.0~7.9的范围,加入所取大豆分离蛋白重量2~8%的中性蛋白酶进行第一次酶解,在此过程中维持其温度在50~55℃、pH值在6.8~7.6的范围,持续3~8小时,得到第一次酶解液;3)将第一次酶解液的温度升高至80~90℃的范围,并保持10~30分钟,使其中的中性蛋白酶灭活;4)将经过酶灭活处理的第一次酶解液的温度降低至45~55℃、pH值调节至7.1~7.8的范围,加入所取大豆分离蛋白重量3~7%的胰酶进行第二次酶解,在此过程中维持其温度在45~55℃、pH值在7.1~7.8的范围,持续3~6小时,得到第二次酶解液;5)将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调节至4.0~5.5的范围,同时加热温升至微沸,并保持15~45分钟,使其中的胰酶灭活;6)将经过酶灭活处理的第二次酶解液的温度降低至50℃以下进行过滤处理,然后在所得的滤液中加入占其重量1.5~6.5%的高岭土粉末,持续搅拌并加热升温至微沸,保持25~60分钟,再经过静置处理得到上层清液;7)在所得的上层清液中加入占其重量0.5~0.7%的活性炭粉末,持续搅拌并加热升温至微沸,保持20~40分钟,然后再次进行过滤处理,得到已除去苦味成份的大豆多肽酶解滤液;8)将上述大豆多肽酶解滤液的pH值调节至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腊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天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肽类物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