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31027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感器的Q值下降的电子元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第1电感器,该第1电感器形成为边绕环状的轨道环绕边沿层叠方向前进的螺旋状,由设置在绝缘体层上的多个第1电感器导体、与在层叠方向上贯穿绝缘体层的第1层间连接导体连接而成;第2层间连接导体,该第2层间连接导体在层叠方向上贯穿绝缘体层,且彼此串联连接,并位于环状的轨道内;以及第1电容器导体,该第1电容器导体设置于比第1电感器更靠层叠方向的一侧,通过与环状的轨道重叠而在与第1电感器之间形成第1电容器,并且通过与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叠而与第2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更为特定地涉及具备电感器和电容器的电子元器件。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电子元器件的相关专利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LC复合元器件。该LC复合元器件具备电感器和电容器。电感器形成为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的螺旋状,具有线路电极与过孔电极相连接的结构。电容器设置于电感器的下侧,由均形成为矩形的接地电极与电容器电极相对而构成。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LC复合元器件中,存在电感器的电感值下降的问题。更详细而言,在LC复合元器件中,电感器和电容器上下重叠。因此,电感器产生的磁通会通过接地电极和电容器电极。由此,在接地电极及电容器电极中产生涡流,进而产生涡流损耗。其结果导致电感器的Q值下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13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感器的Q值下降的电子元器件。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由多个绝缘体层沿层叠方向层叠而成;第1电感器,该第1电感器形成为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边绕环状的轨道环绕边沿层叠方向前进的螺旋状,由设置于多个所述绝缘体层上的多个第1电感器导体、与在层叠方向上贯穿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绝缘体层的第1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而成;第2层间连接导体,该第2层间连接导体在层叠方向上贯穿所述绝缘体层,且彼此串联连接,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位于所述环状的轨道内;以及第1电容器导体,该第1电容器导体设置于比所述第1电感器更靠层叠方向的一侧,从层叠方向俯视时,通过与所述环状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而在与该第1电感器之间形成第1电容器,并且通过与该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相重叠而与所述第2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电感器的Q值的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a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表示电子元器件10a的通过特性及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3是电子元器件10a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b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表示电子元器件10b的通过特性及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6是电子元器件10b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c的等效电路图。图8是表示电子元器件10c的通过特性及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9是电子元器件10c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a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表示电子元器件10a的通过特性及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2的纵轴表示|S11|、|S21|,图2的横轴表示频率。S21是从外部电极14b输出的信号的强度与从外部电极14a输入的信号的强度的比值。S11是从外部电极14a输出的信号的强度与从外部电极14a输入的信号的强度的比值。首先,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0a的等效电路进行说明。电子元器件10a如图1所示,等效电路的结构中包括电感器L1~L4、电容器C1、C2及外部电极14a~14c,是使频带高于截止频率的高频信号通过的高通滤波器。外部电极14a是输入高频信号的输入端子。外部电极14b是输出高频信号的输出端子。外部电极14c是接地的接地端子。电感器L1、电容器C2及电感器L3依次串联电连接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电感器L3和电容器C2构成LC串联谐振器LC3。LC串联谐振器LC3的谐振频率为频率f3。LC串联谐振器LC3起到阻抗匹配电路的作用,抑制f3下的高频信号反射。电感器L2和电容器C1串联电连接,构成LC串联谐振器LC2。LC串联谐振器LC2的谐振频率为频率f2。并且,电感器L2和电容器C1并联电连接于电感器L1。由此,电感器L1、L2及电容器C1构成LC并联谐振器LC1。LC并联谐振器LC1的谐振频率为频率f1。f2比f1稍高,与f3实质上相等。电感器L4连接在电感器L1和电容器C2间的节点与外部电极14c之间。电感器L4具有将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流动的高频信号内的频率低于f1的信号引导向外部电极14c的低通滤波器的功能。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0a具有图2所示的通过特性和反射特性。通过特性是指从外部电极14b输出的高频信号的强度与从外部电极14a输入的高频信号的强度的比值。反射特性是指从外部电极14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强度与从外部电极14a输入的高频信号的强度的比值。LC并联谐振器LC1的阻抗在f1时变为最大。因此,在通过特性中,衰减极形成于f1。LC串联谐振器LC2的阻抗在f2时变为最小。因此,在通过特性中,f2的衰减量变小。f1设定为稍稍低于f2。由此可知,如图2所示,通过特性从f2开始到f1急剧地发生变化。即,可知电子元器件10a具有优异的衰减特性。并且,LC串联谐振器LC3的阻抗在频率f3时变为最小。因此,在反射特性中,频率f3附加的反射损耗变小。这是因为LC串联谐振器LC3起到阻抗匹配电路的作用,从而使得f3处的高频信号向外部电极14b通过。接着,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0a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电子元器件10a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将电子元器件10a的层叠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从上侧俯视电子元器件10a时电子元器件10a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电子元器件10a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电子元器件10a包括层叠体12、外部电极14a~14f、电感器导体18a~18e、22a~22d、电容器导体20、24以及过孔导体v1~v14(层间连接导体的一个示例)、v20~v23、v40~v46。层叠体12形成为长方体形状,通过从上侧向下侧依次层叠绝缘体层16a~16o来构成。绝缘体层16a~16o由陶瓷等绝缘性材料制作而成,从上侧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下面,将绝缘体层16a~16o的上侧的面称为表面,绝缘体层16a~16o的下侧的面称为背面。外部电极14a~14f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o的背面的长方形状的导体层。外部电极14c、14d、14f沿着绝缘体层16o的右侧的长边从前侧向后侧依次进行排列。外部电极14b、14a、14e沿着绝缘体层16o的左侧的长边从前侧向后侧依次进行排列。电感器导体18a~18e分别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b~16f的表面的前半部分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由多个绝缘体层沿层叠方向层叠而成;第1电感器,该第1电感器形成为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边绕环状的轨道环绕边沿层叠方向前进的螺旋状,由设置于多个所述绝缘体层上的多个第1电感器导体、与在层叠方向上贯穿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绝缘体层的第1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而成;第2层间连接导体,该第2层间连接导体在层叠方向上贯穿所述绝缘体层,且彼此串联连接,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位于所述环状的轨道内;以及第1电容器导体,该第1电容器导体设置于比所述第1电感器更靠层叠方向的一侧,从层叠方向俯视时,通过与所述环状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而在与该第1电感器之间形成第1电容器,并且通过与该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相重叠而与所述第2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0 JP 2014-2357141.一种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体,该层叠体由多个绝缘体层沿层叠方向层叠而成;
第1电感器,该第1电感器形成为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边绕环状的轨道环绕边
沿层叠方向前进的螺旋状,由设置于多个所述绝缘体层上的多个第1电感器导体、
与在层叠方向上贯穿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绝缘体层的第1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而
成;
第2层间连接导体,该第2层间连接导体在层叠方向上贯穿所述绝缘体层,
且彼此串联连接,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位于所述环状的轨道内;以及
第1电容器导体,该第1电容器导体设置于比所述第1电感器更靠层叠方向
的一侧,从层叠方向俯视时,通过与所述环状的轨道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而在与该
第1电感器之间形成第1电容器,并且通过与该环状的轨道所包围的区域的一部分
相重叠而与所述第2层间连接导体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层叠方向的最边上一侧的所述第1电感器导体中,以所述第1层间连
接导体所连接的部分为起点时该第1电感器导体的环绕方向,与所述第1电容器导
体中,以所述第2层间连接导体所连接的部分为起点时该第1电容器导体的环绕方
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感器与所述第1电容器构成第1LC并联谐振器。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口哲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